5G数据监控精准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多模块液晶大屏实时显示产线产能,App播报随时随地制定生产决策,AGV小车实现智能化物料配送……宁波云德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宁波首家数字经济领域5G智慧工厂,“武装”了过程质量控制、物流仓储AGV搬运、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视觉检测等四类5G应用,可实现产品从原料到出库发货日期的全流程管控。
当“沉睡”的制造数据被“唤醒”,原本传统的工厂、车间变“聪明”了。公司董事长卢旭彬算了一笔“经济账”,通过引入5G技术引擎,工厂的人工成本将节约17.3%,工具耗材成本节约21%,生产效率提升23.8%。5G智慧工厂,正是浙江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万物皆数——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的预言,变数字为生产力,正在浙江大地上变成鲜活现实。数字经济,已深深植入浙江经济的肌理血脉中,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1.“一号工程”激发澎湃动能
发力数字经济,浙江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数字浙江”建设。2017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做强集成电路、软件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力争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
浙江入选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浙江通过发展数字经济逆势上扬,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转型发展之路。2019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6229亿元,占GDP比重达10%,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19.6%。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跃居全国第3位,软件业规模保持全国第4位、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3位。《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浙江省“产业数字化”指数达18.66,位列全国第一。今年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制造业中,人工智能产业逆势上涨,增加值同比增长4.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持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7.3%和95.6%。
5G既是基础设施,更是新兴产业。在新技术领域,浙江始终保持敏锐嗅觉,以领跑者的姿态抢抓战略机遇。2018年,中国移动将杭州作为全国5G试点5座城市之一。截至目前,杭州、宁波已建成全国较大规模5G应用示范网,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超高清视频、车联网等多个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项目。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浙江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重点聚焦培育数字经济千亿级未来产业。”浙江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说。眼下,浙江各地正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兰溪市的光学膜产业园,12家企业的光膜产品最近拿到国际知名企业的大订单。德清县的地理信息小镇,20多个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嘉善县紧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谋篇布局,相继引进富通光缆全产业链、铠嘉电脑、格科微电子等重大产业项目。
步步争先,数字化产业的种子,纷纷落入浙江的土壤中,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2.数字化转型释放新动力
位于温州乐清市的正泰电器数字化车间,以正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大脑”、信息化系统为“神经”、无人物流系统为“血液”的智能流水线正显现优势。一名工人就能控制10台机器,一条流水线就能兼容15道工序、同时生产20多种产品,满产状态保障订单交付。
如今,领先的数字技术正向深厚的浙江传统制造各个环节渗透,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化学反应。浙江制造业种类齐全、产业基础深厚,传统制造面广量大。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企业,为数字经济提供充足技术;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等创新资源集聚,为数字经济提供深厚支撑。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浙江迅速生产出红外热像仪近10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83%。浙江为什么能?因为红外设备从安防设备改造而来,浙江在数字安防产业上实力不可小觑,国内行业前三的企业都在浙江,已基本掌握了相应的核心技术,相关元器件也逐步从国外配套转向自主配套,在突发疫情考验下,这个有核心控制力的产业链,优势尽显。
温州汽摩配行业龙头企业瑞立集团通过实施“机器换人”,开展智能化改造,加速企业“智变”步伐。近3年来,通过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生产效率提升61.2%,能源利用率提高33.1%,营运成本下降37.4%。
同样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中策橡胶集团引入“ET工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处理橡胶工艺参数,解决传统工艺难以突破的瓶颈,将橡胶平均合格率提升3%至5%。金鱼电器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家用电器个性化定制项目,让柔性生产程度增长35.1%,订单按期交付率提高3.8%。
围绕“新制造业计划”,杭州市正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生产流程再造、企业提质增效。2019年重点实施了139个智能制造为方向的攻关项目和1093个工厂物联网方向的推广项目,新增上云企业1.5万余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85%。
传统产业数字化不断加快,浙江在工业生产领域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融合,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企业智能制造的融合。2019年,全省新增工业机器人1.8万台,在役工业机器人8.9万台,创建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14家。
目前,浙江已在18个县市推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试点。一个个搭载着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产业集群,在浙江遍地开花。浙江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同时培育了行业级、区域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
3.苦练内功再造新优势
数字经济是一场新经济革命。浙江近年来拥抱互联网科技,既培育壮大了像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数字经济产业,也推动了数字政府建设,加快了数字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形成了数字浙江与数字经济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共同成长的良性互动与良性循环。
产业化项目发芽、开花背后,核心技术必不可少。2019年9月,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联合华为在杭州发布了首个自主可控的5G独立组网(SA)云网络。这套网络以鲲鹏处理器等国产自研CPU为基础搭建,全面实现处理器、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到核心网网元等网络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自主可控”寥寥四字,却重如千钧。浙江以足够的技术自信向产业技术融合的高峰发起挑战,不断再造新优势。位于杭州城西的之江实验室围绕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已在智能无碍感知芯片、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平台等近40项自主科研项目领域进行快速布局。阿里巴巴达摩院则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视觉计算等领域算法夺得40多项世界第一。
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是浙江瞄准基础研究、原创技术厚植“内力”的生动实践,自主创新能力的长足进步,正不断夯实浙江数字技术“硬实力”的根基。“宝剑锋从磨砺出”,相较全面开花的产业数字化探索,数字产业化的核心技术攻坚需要潜下心来,做好长期积累与投入的准备。
就拿阿里巴巴发布的首款自研芯片“含光800”来说,表面上看,阿里放出造“芯”宣言到成品面世只有一年半时间,但它的诞生却非“一日之功”:“含光800”身上汇聚了阿里在基础设施领域十多年的积淀以及被阿里收购的已在芯片领域积累19年经验的中天微技术力量。
数字经济科研实力的提升,让更多数字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加速涌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浙江省已建成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96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98家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60家,拥有5582项标准和7.5万件专利。
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推动数字大湾区、“城市大脑”、移动支付之省等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和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与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浙江这片沃土上,数字经济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带给浙江经济无限的想象力。
2019年浙江数字经济成绩单
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6228.94亿元,高出GDP增速7.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达10%,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19.6%;
全省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19123.4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73.6亿元,同比增长14.3%,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和全国电子行业7.7和5.4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200亿元企业达11家,超百亿元企业25家,14家企业入选2019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榜,上榜企业数位居全国第2位,新增数字经济领域境内外上市企业19家,总数达111家。
实现网络零售额19773亿元、省内居民网络消费9984.4亿元,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的17%。全省共发生移动支付454.5亿笔、金额51.5万亿元。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