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琵琶:我有歌声千千万

2020年07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晚报 2019.03.22

“饭养身,歌养心”,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把这句朴素的生活哲言,演绎到了极致。

在“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黔东南,唱歌,是当地少数民族最为热衷的娱乐方式。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一度是侗寨独有的风景。

侗歌种类繁多,最负盛名的当属侗族大歌,在侗族地区,与大歌齐名的,还有流传范围相对较窄的琵琶歌。它演唱时,需要琵琶伴奏。

民族传统文化逐年回暖,在盛行鼓藏节和踩歌堂的南侗四十八寨地区,琵琶歌是这些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曲目。遗憾的是,琵琶工匠早已难觅踪影,依旧坚持手工制作琵琶的石方庆,孤独又特别。


“琵琶似解余心曲”

传统弹拨乐器琵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历经演变,甚至传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地。

作为侗族人最喜爱的乐器,侗族琵琶是民族交融而来的。“侗族琵琶,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组成。”石方庆边推刨子边说,六十九岁的他,曾在榕江县朗洞镇色边小学任教,当过校长,如今退休有近十年了。

这十年期间,他开启生活另外的一扇门——学习制作芦笙,整理濒临失传的芦笙谱,跟村里的老人学编艺。这些手艺活,帮他拿过县级手工艺大赛金奖,也为他带来了“非遗传承人”的头衔。傍身本领越来越多,但石方庆最钟情做琵琶,他学到这门手艺二十多年了。“学做琵琶,我并没有打算靠这门手艺吃饭,当时想的是传承民族文化,毕竟琵琶歌历史悠久,琵琶制作值得花精力和心血去学。”石方庆说。

的确,侗族琵琶歌有着辉煌的过去。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榕江县晚寨八名琵琶歌手,被邀请到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此后,榕江三宝琵琶歌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演出曲目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荣耀不止于此。侗族琵琶歌2006年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罢琵琶动远思”

石方庆还记得,祖辈传授琵琶歌,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没有文字记载。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使用汉字谐音字记录。在制作琵琶之余,他也将部分琵琶歌,用汉字谐音字记录并保存下来。

谈到琵琶歌,石方庆如数家珍:“琵琶歌分抒情和叙事两种。抒情琵琶歌,大多是用于侗族青年男女行歌坐月时的曲子。叙事琵琶歌,则是作为在鼓楼、花桥和踩歌堂演出时用的曲目,很多都带有教育和宣传的味道。”了解琵琶歌,在某种程度就是了解琵琶,因为在侗族琵琶歌中,歌声与琵琶高度融合。侗族语言有十余种音调,琵琶歌的调性极为丰富。


“还来此处听琵琶”

琵琶构成,看似简单,考验的却是工匠之心。

琵琶制作工序,要涉及到开料、选料、刨料和组装,这其中无不体现着工匠的技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木匠工具种类逐渐增加,功能更是得到了细分和完善,像凿子、刨子、墨斗等传统工具,正逐渐被各式各样的机器所取代。

匠心筑经典,石方庆依旧坚持纯手工。电锯的锋利感,让他有些忌惮。打磨机的摇摆度,也被他拒绝了。工具箱里的那套工具,看起来陈旧而老套——花纹模糊的墨盒、效率不高的锯子、木条制成的水平尺……

闲暇之余,石方庆喜欢抱起做好的琵琶,拿着弹片,唱或新或旧的琵琶歌,他说:“用传统工具做的琵琶,音色更好也更有韵味,它像艺术品。培养出新的琵琶工匠,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人物简介:

石方庆,六十九岁,非遗传承人,侗族琵琶手工艺制作者。三十余年前自学琵琶制作,先后带出五名学徒,曾在榕江全县手工艺大赛中摘得金奖,擅长琵琶、芦笙、竹编等工艺,其制作的琵琶已有数百把,整个制作过程纯手工。

文/吴再忠 图/黄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