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贵阳百年“戴公馆”首次对外开放

2020年07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晚报 2019.06.30

本报讯 6月29日下午,“戴蕴珊别墅修复开放日暨戴公馆文化艺术中心启幕仪式”,在贵阳市曹状元街68号“戴蕴珊别墅”内举行。

这是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戴蕴珊别墅”这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民国建筑,荒废多年又经近半年全面修复后,首次正式对外接待大众参观。开放日当天,一场名为“发现、保护、修护、活化”的沙龙,讲述了这座贵阳市第一个由社会力量自筹资金完成修复、开启活化的项目,涅槃重生的始末。

戴蕴珊别墅修复项目负责人在现场就“戴公馆的现状与原状”进行了主题分享。戴蕴珊别墅项目社会力量活化项目代表蒋宇翔,进行了“我们的世界——喜新念旧”主题分享。

戴蕴珊别墅,始建于1925年左右,曾是贵州省富商戴蕴珊的私人家宅,正楼解放前曾作为基督教青年会活动地和美军驻贵阳俱乐部。是贵阳为数不多保存基本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也被称为“戴公馆”。这座整体中西合璧的建筑为歇山顶式,各层的回廊、拱券、玻璃花窗带有明显的欧式建筑特征。因其独特的设计构造、当时最为先进的设计和建筑施工、优质选材等,历经近百年历史,屹立不倒。

戴蕴珊别墅在2015年末被列为贵阳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文物保护机构、民间文物修复团队、活化团队的广泛关注。

2018年12月26日起,具有国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企业开始对戴蕴珊别墅开始了为期六个多月的修复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修复的“保存现状、恢复原状、可逆性、可识别和最小干预”五原则,修复团队和合作方一起对戴蕴珊别墅进行了全方位监测和修复设计,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修复戴蕴珊别墅。

在修复前长达十个月的勘测中,不但清理出300多立方米堆积在各处的生活垃圾,也最终将这座因地制宜设计独特的老宅调查清楚:实际上戴蕴珊别墅并不是常见的长方形建筑,也不是修复组初期调查的平行四边形建筑,而是因地制宜建成的一座不等边四角形建筑。巧妙选址具有稳固的地基不但是这座老屋百年不倒的原因之一,也让这座老楼在百年城市变化中,没有受到周边兴建高层建筑影响而出现地基塌陷等情况,实属难得。

事实上,城市古迹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基础上,盘活古迹,让它们继续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城市在文物保护中不断面临的深度课题。

“最好的文物保护就是让文物活化”。戴蕴珊别墅项目社会力量活化板块代表蒋宇翔介绍说,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必须延续其原有生活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活态文化的一部分,让他们更安居乐业才是保护初衷。

在反复的推敲考虑中,他们决定延续戴蕴珊别墅曾经作为“基督教青年教会和美军驻贵阳青年俱乐部”这段历史文化,将修复后的戴蕴珊别墅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中心进行活化运营,让这座老楼再次回归到贵阳人的生活中。

值得说道的是,戴蕴珊别墅的修复得到了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其中贵州UNLIFE三位创始人及循美匠心团队,一群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年轻人以“社会力量”的身份,投入到老房子的修复与活化全过程。

自此,戴蕴珊别墅成为贵阳市第一个由社会力量自筹资金修复的市级文物建筑,一定程度上,也开创了整个贵州古建活化的先河。

(本报记者 张志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