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他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5年来,贵州牢记总书记嘱托,以脱贫攻坚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坚决落实中央部署,紧密结合贵州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出一系列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形成了整体联动、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推动贵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书写了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特别是2020年以来,贵州在积极采取系列举措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发起脱贫攻坚总攻,“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最大限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抓好产业、多措并举抓好就业。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说,要坚持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全力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确保两场战役都要打赢,两个胜利都要夺取。
聚焦民生,走一条发展新路
“疫情期间我们每天线上义诊500多名患者,全国2200多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加入我们的志愿行动。”贵州朗玛科技旗下的39互联网医院院长庞成林说,1月26日起“中国志愿医生”在39健康平台开通了新冠肺炎24小时免费视频问诊和图文问诊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免费向全国提供医疗服务。
始终瞄准破解老百姓的“难点”“痛点”,贵州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就是个例子。目前已经建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医疗体系,让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甚至省级、国家级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服务。
“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是探索贵州新路的出发点。不仅疫情防控和远程医疗让群众有了获得感,脱贫攻坚这一头号民生工程更是深入人心。贵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创造出“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行之有效的贵州模式,“十三五”期间累计188万贫困群众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95%以上是城镇化集中安置,而这仅用了4年。截至4月底,贵州全省建成扶贫车间914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17096人;建成扶贫基地238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8123人。基本实现搬迁家庭户均一人以上就业。
“近几年我们乡停了一些项目,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受益,是最重要的取舍标准。”大方县猫场乡党委书记王炳发说,他们坚决关掉小矿山,发展了上千亩的樱桃、猕猴桃、辣椒等长效、高效作物,确保群众持续增收;补贴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板栗、李子、枇杷、大蒜、蔬菜、南瓜等作物,大搞“庭院经济”,延长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白学英,贫困户,每天100元,工作29.5天,加班费25元,3月份工资2975元;高小英,贫困户,每天100元,工作28天,工资2800元……”在罗甸县祥脚村,村支书毛成根拿出的该村蔬菜基地的工资发放表上,能看到群众收入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少。“办合作社、搞集体经济就是为了群众致富,可以没有利润,但发给群众的绝不能少。”毛成根介绍,疫情期间他们发放工资超过11万元,无论受益面还是工资总数都比往年有所提高。
背靠交通促就业,铺开山乡小康路。贵州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础上,从2018年至今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建成7.87万公里“组组通”硬化路,惠及1200万农村群众,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山区变成“高速平原”。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贵州脱贫攻坚连战连捷,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23万减少到30.8万,每年减贫超过100万,贫困发生率从26.8%降至0.85%,5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成了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
产业革命,改变的不只产业
别平,湖北森源实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刘兵,江苏盐城爱菲尔菌菇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两人今年都是58岁,都是中国食用菌行业的名人,如今他们都在贵州的贫困县种蘑菇。一个在西南角的贞丰县,一个在东北角的沿河县。刘兵说:“放下江苏的生意来到贵州,是当地干部的真诚和群众的渴望打动了我,能参与脱贫攻坚这件国家大事非常光荣。”
凭着责任心,刘兵带领团队顶着疫情仅用3个月就建成了日产6万袋黑木耳的智能化菌包厂。而另一头的别平则有着更大的计划,他在贵州成立的丰源公司正在全力建设“中国食用菌扶贫创新发展示范区”,其中包括“一区一镇,九园百村”,如今三个产业园已经陆续建成,示范区全部建成后,将带动贵州全省10万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从农民种苞谷到企业家种蘑菇,小故事里有大变化。2018年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不到3年让贵州农村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传统农业实现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作物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苗床地要选择水源方便、背风向阳的地方,而且要没有化学污染又比较肥沃的沙质土壤……”今年桐梓县春耕的技术服务完全没有受到疫情的干扰,原来他们采取了网络直播、微信群聊、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也能学到种植技术,他们还根据不同产业需求专门派出培训队伍“三农”服务“战队”分赴25个乡镇街道开展技术服务。
疫情之下,贵州农民的信心来自“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相结合的一整套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措施。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等12个高效特色产业由12位省级领导领衔,在全国聘请7位院士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在省内组织专家团队,采取一个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推进方案的措施,推动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2018年、2019年贵州农业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5.7%,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9.7%,突破1万元大关。
生态文明,创造幸福不动产
盛夏时节,兴义市田寨村的万峰湖畔,辽阔的湖面波光粼粼,清风习习,岸边的热带水果郁郁葱葱,芳香阵阵。可就在10年前,这里还水体黑绿、腥气逼人。钓鱼棚、水上餐厅、渔船、网箱等泛滥,随意侵占河道、设置拦河网等现象突出,对万峰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016年起,黔西南州全面推进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坚决取缔沿岸养殖场,拆除网箱430万平方米、清理水上餐厅40余家。同时沿湖大力发展芭蕉、芒果、枇杷、柠檬、澳洲坚果等特色热带水果种植业,既护岸增绿,更让群众有业可转。不仅是万峰湖,近年来,贵州在乌江、清水江、红水河等主要河流全域取缔网箱养鱼,代之以生态种养殖业,水质持续改善的同时群众收入不降反增。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先后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全国首个“绿色金融”保险服务创新实验室,环保公益诉讼、生态损害赔偿等多项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湖面海拔2100多米的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即使在最热的7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也只有18度,是一片生态价值极高的高原湿地。过去,湖边的威宁县城不断扩展,威胁着草海的生存。2013年,多位院士专家调研后警告,如不及时治理,37年后草海很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行立改,2015年起从省级层面制定保护和治理方案,围绕“治山、治水、治环境”的思路,采取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等综合措施,收回、腾退保护区内的城建土地2.4万多亩,退耕还湿地6万多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3.29%。如今,草海重新焕发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勃勃生机。
1975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只有22.8%,经过这些年努力,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95%,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3%,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说,我们一定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一定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用之不竭的“绿色提款机”。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0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