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余村
“生活在余村,福气好”
■浙江日报记者 沈晶晶 沈洁 杨新立 徐坊
最近,浙江安吉天荒坪镇余村游客不断,他们在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驻足,感受15年来一个小山村如何遵循这一理念,从开矿山、办水泥厂的环境脏乱村,蝶变为景美人和的绿色家园。最让人自豪的是,15年的坚守,余村再次迎来绿色发展的“领路人”。
今年3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他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上一次习近平来到这里,还是2005年8月15日。当时,听说村里通过民主决策,关闭了破坏生态的矿山,关停了污染环境的水泥厂,他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5年来,余村摒弃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模式,推进环境整治,完成山塘水库修复、生态河道建设,实现“垃圾不落地”、美丽庭院全覆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样本。
“两山”品牌打响
在余村,流水潺潺、道路整洁,家家户户住进漂亮楼房。当年拆迁的水泥厂旧址,复垦复绿后变为五彩田园;村里流转的500多亩土地,经过规划设计,成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春有繁花夏有景……
春林山庄农家乐主人潘春林,曾是余村矿山上的拖拉机手。当年矿山关停后,他创办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如今,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他的农家乐客流不断,2019年营业额超过700万元。家乡变美,一直在外工作的胡斌3年前回乡办起民宿。原想一年挣个20万元便知足,谁知头一年就挣了50多万元。在余村,像胡斌这样从事三产的村民有450多人。茶余饭后,大伙儿总说:“生活在余村,福气好!”2019年,余村实现经济总收入近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万余元。
去年,安吉获批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后,余村更是加快在要素配置、优势互补等方面的创新,与周边的马吉村、横路村、银坑村、山河村联动,抱团发展,共同打造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好生活向往地。这一总面积17.7平方公里的区域,有48个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项目正在同步推进。去年,安吉还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品牌打响,游客不断,受益的是我们。”天荒坪镇大溪村村民翁璐将老宅改造成了民宿。为让更多村民享受“两山”品牌转化红利,安吉还通过深化“村集体+公司+农户”旅游经营模式,推动鲁家、黄杜等一批传统农业村的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
没名山大川,无名胜古迹,安吉缘何如此“吸睛”?体制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安吉在旅游领域实现多个“率先”,比如率先成立旅委并设立总规划师,率先对旅游项目招商进行预审评估等。近年来,余村开展了新一轮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将全村打造成文旅融合综合体,村民从事旅游讲解、民宿管理等职业,乡村发展越来越有活力。
“扶贫茶”走出去
安吉人的小康生活,还与湖南与四川有了联系。今年3月24日,安吉白茶开采,茶农的喜悦是双倍的。
2018年4月,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表达了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心愿。心愿已变为现实,落户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经过安吉白茶专家、茶农和受捐地干部群众的精心培育,长势喜人,近期相继迎来小规模初采。
“20多年来,我们就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帮扶下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凭着一股山里人的韧劲,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喝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今天,我们还是凭着这股韧劲,不仅要帮受捐地种好白茶,更要为当地送去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
为确保茶苗种活种好,黄杜村将种茶大户分成3组,每组8人,轮流去受捐地义务蹲点,现场解决技术难题。“4个县的气候、土壤等各不相同,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既然送了茶苗,就一定要种出成效。”盛阿伟说。“有问题找安吉专家!”黄杜村以钉钉子精神全力帮扶,让受捐地干部群众打心底里感动。受捐地新茶初采,尽管产量还不高,但是承诺“十年包销”的浙茶集团已落实线上线下多个销售平台,还注册了“携茶”品牌,确保“扶贫茶”真正成为“致富茶”。
金寨大湾村
“过得跟城市差不多”
■安徽日报记者 范克龙
四年前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深情寄语老区发展,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四年来,大湾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交上了一张满意的“脱贫答卷”,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记者一行驱车从金寨下高速后,在山路上蜿蜒行驶1个多小时,进入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
一场新雨过后,群山苍翠欲滴。走进村口,遥见大片的太阳能光伏板铺满山坡,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静卧山间,错落有致。
转过一道弯,就是贫困户陈泽申的老屋子。土墙斑驳,砖石裸露,依稀可见岁月痕迹。4年前,总书记曾在这个院子里与乡亲们围坐着话家常、谈发展。
沿老宅下坡行走几百米,是一片白墙黛瓦的仿古民居,陈泽申的两层新居就在其间。随着大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老陈将新房的一间改成了民宿,交给村里统一经营,每年可以获得三四千元的租金。
去年村里的游客接待中心营业了,陈泽申过来干起了“导游”,负责接待游客和干些杂活。“游客来了,我带他们到茶园采茶,教他们炒茶。”老陈告诉记者,现在老区人民吃上了旅游饭,他在游客中心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做保洁,一个月也能收入500元;他还在后山种了几亩地中草药,一年下来收入可达4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大湾村走上了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正着力打造4A景区,带动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2015年,刚来到大湾村时,村里只有五六家农家乐,现在已经发展到30多家,游客也越来越多。”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说。
家门口打工门路多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叶广平夫妇就骑着摩托车从镇上的搬迁小区出门了,沿山路骑行十几公里,来到大湾村茶厂,叶广平去茶厂炒茶,丈夫到收购点售卖刚采的新茶。
“以前村里没有茶厂,茶贩子压价,村民种植的芽茶卖不上价。现在村里引进了茶厂,引导我们种植瓜片,茶叶再也不愁销了。”叶广平告诉记者,她家两亩多茶园,一个茶季卖茶收入六七千元。眼下正是茶叶上市旺季,她到茶厂炒茶,一个多月又能收入四五千元。现在村里大建设、大发展,做绿化、干建筑,就业机会多,他们夫妻俩平时还能做小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六七万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治本之策。大湾村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以茶叶为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余静介绍,通过引进茶叶龙头企业,大湾村不仅解决了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而且由过去制作“大路货”变成制作精品瓜片茶,鲜叶销售价格由60元/公斤上涨到120元/公斤,带动40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夯实了产业基础,大湾村发展势头强劲,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增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2.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6元。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42户707人下降到现在4户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摘帽出列”就在眼前。
贫困村成美丽村
“瞧!我家以前就住在那个山头上。”在大湾村茶厂,娴熟地炒着茶的周秀凤指着窗外说。远处,荒山难寻人迹,与村内白墙黛瓦的仿古民居形成强烈反差。“以前住的是泥瓦房,出门是羊肠小道,吃水还要下山挑水,谁曾想现在搬进了楼房,水电路都通了,跟城市差不多。”周秀凤喜上眉梢。
周秀凤一家三口,女儿患有先天性骨髓炎,老母亲也有慢性病。以前一家人就住在山里,守着几亩茶园,一贫如洗。2016年随着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周秀凤一家搬进了新居,开始了新生活。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周秀凤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去年在大湾村茶厂炒茶,周秀凤一个茶季就收入9000多元。村里鼓励发展特色种养,她又承包了10亩地种植小香薯,大户包收购,一年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平时打零工,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为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新业、拔穷根,大湾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抢抓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机遇,叠加易地扶贫、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大湾村等四个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户62户201人。昔日的贫困山村已经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徐州马庄村
“南有周庄,北有马庄”
■新华日报记者 王岩 张涛 通讯员 王亚 史俊文
“南有周庄,北有马庄!”退休多年,74岁的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老支书”孟庆喜依然闲不住,他当起宣传员,向各地游客和考察团推介家乡。
很多游客不会想到,这个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村子,在多年前曾是脏兮兮、黑乎乎的“挖煤村”。如今,马庄走上绿色发展的新路,特别是近两年来,更是发生巨变。
贾汪真旺
“村里处处有景,随手一拍,上传到视频平台就是网红,不少城里人都说很羡慕。”耿如晴是马庄村史馆讲解员,11年前,她刚嫁到马庄时,可不是这番景象。“不少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俺对象带我骑摩托车,扬起一路的土,连人都看不清。”耿如晴直言,老皇历翻了新篇,现在她给游客说得最多的是马庄新貌。
耿如晴带记者到她家所在的原上湖自然村参观,只见小桥流水人家,长廊白墙黛瓦,好一派田园水乡的浓浓韵味。去年4月,这里进行提档升级整治,改造180户民居的外立面,提升村庄景观绿化20000平方米,完成雨污水管网分流8000米,打造民宿农家乐示范户5户。“总书记当时夸贾汪真旺了,我们整治后就把上湖村改名真旺村,就是希望越来越旺。”耿如晴说。
马庄旺起来,游子回乡来。最近,“80后”的徐娇从无锡回到马庄创业,在一片占地20亩的废弃养殖场上建起农家乐。徐娇赶上了好时候,她的店紧挨着环村水道,周边是一片全新打造的田园风光,于是她给小店取名“杏花村”。“虽然目前还在试营业,不过每天来的游客不断,赶上节假日,包间和住宿往往要提前预订。”徐娇告诉记者,每年到村里来的60多万游客,正是她看重的商机。
香包真香
带火的不只有民宿,马庄独具特色的香包产业也突飞猛进。在马庄村边的潘安湖景区,徐州香包传承人、83岁的王秀英每天都到店里坐镇。今年,老人新收了一位徒弟——大学刚刚毕业的孙女孙歌尧。“6月份,在孙女的张罗下,参加了电视台的带货直播,几秒钟就卖出2000件,库存都卖光了,订单一直排到下个月。”王秀英笑言,没想到这么多人给马庄香包“捧捧场”。
孙歌尧指着一款长约3厘米的钥匙扣香包告诉记者,这是她设计的新款,理念来自奶奶的“真棒”香包。“我在花纹与样式上加入流行元素,里面的中药超过20种,有防感冒、驱蚊虫的功效。”孙歌尧说,她还针对女性设计了适合搭配旗袍的项链香包以及孩子们喜欢的十二生肖系列香包,就是要让马庄香包更热销。
而在马庄村内新建的香包大院,同样热火朝天,负责人厉慧卿带着员工们熟练地打包快递包裹。“前不久,村里首次进行线上直播,两个小时卖出30多万元。”厉慧卿说,线上发力的同时,香包大院还分别在徐州周边20多个景区、交通枢纽等进行铺货,进一步拓展线下销路。厉慧卿说,未来还准备聘请专业策划团队,进一步对接社会资源,把马庄香包打造成“徐州伴手礼”。
农旅融合
农民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办了30多年的马庄农民乐团,如今也是新动作不断。去年,乐团赴各地演出近300场,创收超过170万元。
马庄农民乐团副团长王娟说,近两年他们还和江苏师范大学共建,把声乐系的老师请到团里,进行乐理、形体、曲艺等方面系统化的培训,并原创出《香包情》《总书记到咱马庄》等情景歌舞剧,让乐团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更让团员们兴奋的是,计划总投资上亿元的马庄文化大集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到今年年底投用后,包括民俗文化集市、民俗DIY工作室、民俗艺术家主题工作室等多个板块,其中的1300平方米演出大厅,将成为大家演出和排练的新阵地,这一项目也成为展示马庄文化和百姓精神风貌的窗口。
不仅如此,为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农旅融合品牌,马庄还在今年列出了14个重点项目。目前,投资5000万元的“1921马庄红街”项目今年将完成过半、斥资1亿元的“马壮壮陌上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浩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把马庄村打造成为“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农村党建、要素回归、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五个全国模范样板。
闵行旗忠村
“小康生活名副其实”
■闵行马桥镇旗忠村村民 沈金芳 解放日报记者 黄勇娣 采访整理
我叫沈金芳,今年65岁,是闵行马桥镇旗忠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我年轻时候,旗忠村还是马桥公社最穷的一个村,因为地处西北角,被人们戏称为“西伯利亚”。但上世纪80年代,旗忠村艰苦创业,办成了远近闻名的马桥电缆厂,让村民在1990年前后就全部住上了别墅洋房,如今更是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生活。
我本人,既是旗忠村的女儿,也是旗忠村的媳妇,我家的住房前后经历了三次翻建……我的故事,也体现了旗忠村的发展变迁。
高产值村“创业一代”
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房屋也是破破烂烂的。我家一共有五口人,爸爸、妈妈、我和两个弟弟,房子却只有十几平方。冬天,一家人只能挤在一张大床上,夏天,爸爸再另外支个小床,应付一下……
1970年,我初中毕业回到村里,因为特别内向,所以村里安排我当一名记工员。那时,村民生活苦啊,不少人家到了年底都是“赤字”,因为之前把工分透支了,一家人过年都难……
如今的光华路、昆阳路等,那时候还都是
坑坑洼洼的泥路。1981年,我当了村里团支部书记,有一天要去马桥公社开会。当时,我怀孕已六七个月,挺着个大肚子,却要在高低不平的垄间小路上骑车一小时,我几乎快崩溃了……
我嫁到老公家前夕,他家在村里率先建起了楼房,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说是建了楼房,其实也只是“土楼房”:家里人去煤厂运了煤灰回来,与石灰等拌在一起,自己做成一块块特别大的煤砖,再砌成房屋……
1985年,在老书记高凤池的带领下,村里在几番摸索后终于成功办起马桥电缆厂。
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家村办企业是很难拿到铜和塑料等原材料的。我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此时也成为电缆厂的一名职工。为了“跑”材料,我天天去位于杨浦的冶炼厂,也不说什么花言巧语,就站在人家的办公室里,没有茶,也没有椅子,一直等到人家快下班了,我也不走……就这样,人家看我一个女同志朴实诚恳,几次之后就被打动了,终于答应给我们供应铜原料。后来,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村里花了2.7万元买来唯一一部大哥大,书记都不用,就交给我使用。我的包里装不下大哥大,就一直拿在手里,感觉责任特别重大。
1988年,我当上了马桥电器材料厂厂长,同时也是马桥电缆厂的副厂长。同年,旗忠村在全市率先搞起了村庄规划,为村民统一建了洋房,并让每家每户用上了电话、液化气、自来水等,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1990年,我们村提出了“家家成为万元户”的目标,两三年后就实现了。
1992年2月12日,邓小平南巡来到旗忠村视察。那天,站在人群里,我心里感到特别自豪:小平同志能来,说明是肯定我们旗忠村成绩的,今后哪怕再苦再累,都无所谓……这一年,在全国400多个高产值村中,旗忠村名列榜首。
潇洒生活的退休村民
作为旗忠村“创业一代”,我已经退休10年了。几年前,村里进行了第二次村庄规划,村民纷纷推倒20多年前建的老洋房,各家重建更漂亮的新式别墅。我家在2017年搬入三层楼的新房,造房花了100万元,装修也花了100万元。
以前,我们村富是富了,但周边环境跟不上。一条孟家河,贯穿全村四个别墅区,之前却是臭的。几年前,旗忠村在全市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整治了大小河道,还在河边建了步道、绿化景观等,现在村民都喜欢去河边散步了。与此同时,社区的土围墙被推倒了,新建起了透景的新式围墙,黄土见天的绿化也被重新补种,白色水泥路则换成了黑色沥青路,村里还建起了两座口袋公园……用流行的话来说,如今的旗忠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现在,旗忠村的300多户村民都已是居民。2007年,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出资,为所有社员都缴了社保。我2010年刚退休时,每月可拿养老金1309元,现在每月已增加到了3400多元。其他村民,有的养老金比我还高。除此之外,每逢节日,村民都能收到村集体的慰问,同时还有体检、旅游等各种补贴,一年下来,平均每户村民享受的各种福利累计可达5万元左右。
最近几年,我比上班还忙。我朋友多啊,大家经常约了一起吃饭或出去旅游,还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其他退休村民的生活也同样潇洒。跟我同一个舞蹈队的顾阿姨,比我大两岁,以前也是种田的,没有文化,也不会跳舞,现在她居然成了文艺骨干,每天好几档节目,又是太极拳,又是广场舞的。她再也不像一位农村阿姨了,可舍得花钱了,衣服一套又一套的,还动不动就出去旅游。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我个人的成长,我家庭的幸福生活,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