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标准,大手笔!打开云南滇中新区新蓝图

2020年08月17日 10阅读 来源:云南日报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自那时起,一个个国家级新区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也成为区域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的强劲引擎。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云南滇中新区成为全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

△滇中新区规划区位

2020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区深化改革创新作出了顶层设计,为推动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细读《实施意见》

其中既有激励人心的发展目标

更有脚踏实地的政策措施

既有对标对表国内发达地区的高标准

更有含金量很高的改革创新大手笔

3大板块、8个部分、22条政策措施

“高”、“新”、“大”三个关键字

描绘出滇中新区的一幅崭新蓝图

△夜幕下的中石油云南分公司灯火辉煌

◆高位推进 对标国内一流◆

5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滇中新区开发建设,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工作。今年以来,省委书记陈豪多次率队到滇中新区进行调研,省长阮成发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也对滇中新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而《实施意见》的出台,则成为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推进滇中新区建设的集中体现。

△滇中新区一隅

“这些政策,纵向比,是我省以前所没有的;横向比,在全国也是比较超前的。”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修春这样评价《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做到“全国超前”,底气从何而来?

超前的底气,首先来自于文件制定过程的精心谋划。

在文件制定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进行指导,全国两会期间还专门对文件起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省发展改革委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在专题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经验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实施意见》初稿,并多次征求各方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文件制定给予了大力支持,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我省将国内所有国家级新区的支持政策,按照体制机制、财税、土地、人才、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开发开放、金融、科技创新、社会管理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梳理,各项支持政策的具体内容、来源文件等清晰明了,折射出《实施意见》对标一流的坚定决心。

△云南石化龙头装置——1300万吨年常减压联合装置

超前的底气,还来自于贯穿《实施意见》始终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基本思路。

例如,《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地把产业作为滇中新区发展的立区之本,提出“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与东部地区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明确了“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亿元/平方公里”等具体要求。

再如,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提出“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智能应用场景,构建主动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完整闭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目标,充分体现了滇中新区开发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

◆改革创新 力度前所未有◆

2019年,云南省党政代表团到广东省学习考察时,曾到访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前海展览馆,2010年还是一片滩涂、2019年已矗立起上百栋建筑的对比图,让现场的每一个人深感震撼。

在这一片滩涂成长为国际化新城的沧海桑田背后,有着累计推出的46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166项、全国复制推广50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北汽(昆明)项目地产新能源汽车批量交车

这一理念也在《实施意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很多政策的改革创新力度之大,在我省以前从未有过。

举个列子——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

明确了“滇中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计划单列管理”。

★招商引资方面:

提出“支持省属企业联合昆明市、滇中新区等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聚焦科技前沿领域,投资引进产业项目”。

★科技创新方面:

提出“探索使用‘滇中科技创新券’‘滇中创业通票’,为企业提供免费的研发、财务、法律、检验等第三方服务”。

★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方面:

提出“探索‘管委会+服务中心+公司’的运作模式”“逐步推进滇中新区开发运营主体市场化转型”“推动有条件的开发运营主体上市”。

★对外开放方面:

提出“‘三区’联动发展”“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实现货物‘先放后税’”“创新出口货物专利纠纷担保放行方式”“建设出口产品公共‘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

提出“开展区域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等承诺制试点”“建立特殊事项现场办事目录清单,实现清单外所有办事项目全程网上办理,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中铁电建盾构机的厂房

从40年前落后的边陲小镇到跻身全球城市30强,深圳的发展成就,生动诠释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今天,在云南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滇中新区也承担着先行先试、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唯有大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才能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开发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汇聚合力 措施具体明确◆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支持滇中新区发展的大手笔。”省财政厅副厅长邹宁在介绍我省对滇中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时这样概括。她提到,2014年至2020年,省级财政共计让利滇中新区约59亿元;而此次进一步明确体制让利延长至2025年,预计进一步让利100亿元以上。

△滇中制造盾构机——“彩云号”下线

《实施意见》正是“大手笔”的集中呈现。文件的“指导思想”一节中就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大思路、大谋划、大政策推动大发展”。

对于其中的“大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组具体指标:到2025年,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0%、20%、12%、18%,分别拉动全省年均增长0.5、1.5、1、1.5个百分点。

△昆明综合保税区

实现这样的大发展,既需要滇中新区鼓足劲头、奋力拼搏,勇当先锋、争做表率,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支持。为此,《实施意见》立足赋予滇中新区更大的自主权限,强化了财税、金融、土地、人才、创新、开放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政策,力求做到政策实、举措实、效果实。

例如,除了综合财力补助以外,《实施意见》在土地政策方面,提出了“对滇中新区国土规划控制指标、年度计划指标实行单列管理,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滇中新区发展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对滇中新区范围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规划等规划控制指标进行调整,彻底解决滇中新区建设用地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也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支持和激励政策。

△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

另据了解,我省还对省委、省政府和省级部门、昆明市对滇中新区的支持政策和滇中新区的重点任务作出了细化,明确了各项政策任务的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将根据分工,拿出支持或推动滇中新区发展的细化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随着《实施意见》中一条条具体政策的落实落地,滇中新区必将迸发出深化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开发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专家访谈

《实施意见》出台机遇重大

□梁双陆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落实好《实施意见》,滇中新区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梁双陆说,滇中新区虽然处于昆明城区的“两翼”,但无论是空间规划还是产业布局都与昆明市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可以看出,这并不是昆明城区的延伸,而是带动和引领昆明城区格局、进而引领带动滇中城市群、全省的全新发展模式。

《实施意见》从规划引领、产业打造、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方面给新区发展“谋篇布局”,都以全新模式来推进,其中,突出核心是产业引领。梁双陆说,近年来,云南全力发展“八大产业”,从资源型工业体系为主向现代产业转变,从传统农业向高原特色农业转变,从生活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云南已经具备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条件,具备了吸引大产业、大企业来云南投资的产业基础,因此《实施意见》出台恰逢其时。

“除了产业引领,滇中新区还将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引领。”梁双陆说,《实施意见》提出把新区规划建设为宜居宜业新区,突出产城融合,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打造,都进行了系统化的部署。“可以预见,未来的滇中新区将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云南产业发展,支撑云南经济总量提升。”

△位于嵩明小街的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彰显着现代农业尖端科技的高效与生态。

以高质量发展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李帆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滇中新区发展定位更清晰,目标和路径设计更科学,尤其是发展定位上由‘产业承载区’转向‘城市新区’,有利于加快滇中新区与昆明主城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发挥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李帆这样评价《实施意见》的出台。

李帆说,《实施意见》对滇中新区的政策支持是系统性的,在服务企业和对外开放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滇中科技创新券”“滇中创业通票”“专利纠纷担保放行”等创新性的新做法,不仅体现了“放管服”领域的深化,更体现了不断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思路。

李帆建议,《实施意见》出台后,滇中新区的发展,首先始终要坚持“以产为主,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路子,产业发展在做优、做特、做精存量的基础上,增量部分可以考虑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共建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内部大循环体系;其次,一定要围绕已有优势产业,发展上下游产业,培育出1至2个具备集聚优势的产业,不仅要追求产业上的规模经济,还要追求范围经济;第三,要发挥好综保区的作用,进一步落实昆明综保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一般纳税人试点的资格,夯实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政策基础。

△东风云汽生产车间

答记者问

△《关于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系列新闻发布会·综合解读专场现场

15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在昆明召开《关于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系列新闻发布会·综合解读专场,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昆明市政府、滇中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就有关内容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目标设定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

Q

记者:《实施意见》关于滇中新区的发展目标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设定?

A

省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修春:

《实施意见》分2025年、2030年两个时段设置了滇中新区的发展目标,既包括定性目标,也有定量指标。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滇中新区在改革系统集成、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上走在全国前列,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省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开发开放先行区,山水林城和谐、生态宜居宜业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云南样板;到2030年,滇中新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提出这样的发展目标,主要考虑这既是落实国务院批复设立云南滇中新区时明确赋予的使命责任,也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对滇中新区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开发开放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实施意见》还提出到2025年,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0%、20%、12%、18%,分别拉动全省年均增长0.5、1.5、1、1.5个百分点的定量指标。该指标是在综合分析滇中新区在全省所处地位、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态势、系列政策措施对滇中新区发展即将产生的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基础上,经反复研究论证后确定,以确保滇中新区能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为全省经济作出应有贡献。

深入走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的路子

Q

记者:经过5年的发展,滇中新区目前的主导产业发展如何?未来5到10年,滇中新区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是什么?

A

滇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吕永栋:

滇中新区自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走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的路子。2016年至2019年,滇中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由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持续收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扭负为正,分别增长8.4%、2.4%,增速高于全省、昆明市。

结合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新区将进一步发挥好主体作用,坚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本,持续增强竞争优势,既做好主导产业“加法”,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也做好传统产业“减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既做好新兴产业“乘法”,加快建设专业园区,发挥平台叠加聚集效应,也做好落后产能“除法”,加快存量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坚持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坚持高标准规划,推动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切实用好国家和省级赋予的各项管理权限和支持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财政支持 落实“少取”“多予”“放权”

Q

记者:滇中新区是“做强滇中”的重要引擎,省财政如何支持滇中新区持续做大做强?

A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邹宁:

滇中新区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承担着引领滇中地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财政强化财政支持,主要通过采取“少取”“多予”“放权”等优惠政策,全力支持滇中新区做大做强。

一是体制上全面让利放活,坚持“少取”至“不取”。滇中新区成立以来,按照“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原则,省级财政对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各项财政收入,全部留给滇中新区,在财政体制上给予新区最大力度倾斜。据统计,2014年至2020年,共计让利滇中新区约59亿元,此次《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体制让利延长至2025年,预计新增让利将超100亿元。

二是补助支持上突出重点难点,积极落实“多予”。考虑到滇中新区仍处于发展初期,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较大,省财政明确新区的社会民生事务发展支出不要求新区财政承担,由省财政和昆明市按国家、省相关政策予以保障,此次《实施意见》同时要求,2021年至2025年每年给予综合财力补助5亿元。

三是管理上既积极“放权”,又加强省市共管。研究建立滇中新区财政独立运行的财政体制,通过单独设立金库,清晰核算滇中新区本级财政收支,其预决算由自主编制,并入昆明市级财政报昆明市人大审查批准,充分体现滇中新区的自主性。

携手构建“市区融合发展”崭新格局

Q

记者:昆明市和滇中新区将如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市区融合、产城融合、联动发展?

A

昆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斌:

昆明市高度重视滇中新区的发展建设,积极推进市区融合,促进滇中崛起。一是主动承担,昆明市在努力克服债务负担、收支矛盾等困难的同时,主动承担滇中新区社会管理职能相应的州市配套责任,从2021年起,昆明市财政还将连续5年给予新区每年2亿元的综合财力补助。二是项目共推,昆明市把滇中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统筹建设,加大跟踪、协调和服务力度,形成滇中新区和昆明市分管领导带头协调、牵头部门主动跟进、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今年,昆明市共实施重点项目640项,总投资2.08万亿元,其中滇中新区103项,总投资3200亿元,项目数占全市总数的16.1%,项目总投资为全市的15.9%。三是资金共筹,昆明市把滇中新区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工作纳入市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全力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资金发行对滇中新区的项目给予倾斜和优先支持;另一方面在安排市级预算内项目前期费时,对新区重大项目给予前期费支持,努力推动滇中新区项目建设增长。

滇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吕永栋:

滇中新区成立之初,省委、省政府即明确提出了建立“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5年来,新区与昆明市携手全力构建“市区融合发展”崭新格局。《实施意见》充分肯定了“市区融合发展”取得的创新实践效果,对继续深化“市区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在“规划共绘”“基础共联”“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建”五个方面,强化市区联动、加强优势互补,主动融入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树立标杆。下一步,新区将持续深化市区融合发展,加速构建滇中新区与昆明市错位发展、互补融合、联动支撑的格局,“一张图”共绘市区规划编制工作、“一盘棋”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创新开拓区域融合发展的云南样板。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蓝图“绘”到底

Q

记者:如何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来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A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赵乔贵: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新时代要求下,作出的如何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滇中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是确保《实施意见》各项目标要求落实落地的重要保障。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要求,省自然资源厅明确了“三线划定倾斜”“规划共同编制”“市区融合发展”“指标重点支持”四项举措。在规划编制中,省自然资源厅将结合三线划定为滇中新区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空间,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还将从指标方面重点支持滇中新区发展,对新区规划指标、年度用地指标实行单列保障,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滇中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人地挂钩”“增存挂钩”机制,盘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促进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的出台

必将为推动滇中新区

乃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支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