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0第二届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2020年8月在东方网融媒体中心举行。来自毕马威、德勤、罗兰贝格等国际知名智库的合伙人,围绕沙龙主题献计献策,畅所欲言;沙龙现场还发布了同主题的《2019年上海国际智库咨询研究报告》。
据悉,“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与东方网东方智库联手推出,继去年在上海书展现场举办首届后,今年书展期间进一步汇集在沪国际智库,从各自实践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立足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为上海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多元化、国际化的智库视角。沙龙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和东方网《智库说》节目,打造智库发声的扩音器和会客厅。
在国际智库咨询沙龙的《智库说》环节,毕马威中国董事合伙人杨洁,德勤华东区主管合伙人、中国创新主管合伙人刘明华和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及大中华区副总裁许季刚,分别以《后疫情视角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时代 长三角协同创新思考》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超级产业集群正当时》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以下是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及大中华区副总裁、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主讲人许季刚现场分享的《长三角一体化——超级产业集群正当时》主题演讲实录。
(图说: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及大中华区副总裁、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主讲人许季刚)
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上的推陈出新,中国本土经济的创新力,尤其是华东地区,已逐步趋近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企业完成资本积累后,为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利润率水平,存在着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切实迫切需求。
回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命题,要进行经济内循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内部流通零和游戏,如果不能在全球市场充分施展拳脚,一定是寻求新的生产力突破,发挥创新经济、科技元素的作用。长三角地区富集中国最优秀的科研实力和最为绵密的产业生态,但是这类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这就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治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能够进一步优化本地区资源要素,特别是提升技术的流动性,通过合理配置让科技与产业之间发生有效互动,最终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罗兰贝格来自欧洲,不论是政府的产业规划还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欧洲都有较多的经验可以参考。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超级产业集群战略将是重要的实现路径。
超级产业集群 (Super Cluster)是指,受供应链有效经济半径的影响,产业的发展往往在地理范畴呈现聚集的特征。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确有影响,例如各地产业招商政策与营商环境等,地域的切割和隔离作用较为明显。然而,随着技术在跨行业应用上的拓展,以及数字经济向各行业的快速渗透,各个产业集群孤立发展的模式不再适用,需要进行跨区域跨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相应地,在顶层设计规划中也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宏大篇章。
实现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以人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需要通过资本和商业模式的支持,需要在多个产业生态得以实现商业化应用。超级产业集群更倾向于一种经济治理模式,或经济治理结构,以帮助提高资源配置有效性。它不是长三角不同产业集群间松散的联盟,而是以技术产业化为主轴,通过长三角地区统一的衡量标准、组织构架、联合项目等手段,让跨三省一市产业集群中的教育、科研、企业、资本、初创企业、商会等要素进行有效沟通、增强他们之间的互信,从而让任意集群中的要素在进入其他集群时,都能迅速融入并且产生粘性。它可以表现为科研与产业资源所组成的跨地区产业集群,也可以表现为多个同时具有科研与产业资源的产业集群所组成的联合体。
举例而言,我在一次汉诺威展中了解到了德国的一个专业产业集群It’s OWL,这是一个较大地区机械工业自动化升级方向的产业集群。它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中国的不太一样,它是一个中立的专业性机构,由众多行业专业人士进行领导,德国政府会给予平台机构大量政府补贴,在中国此类补贴是给予龙头企业的。这个产业集群机构会把商会、研发机构、大学、龙头企业等角色串联成联盟,以项目组织的形式,使用企业投资、政府资金,专业人才引导科研落地转换。通过这一系列方式,这个机构引导北莱茵地区200多家中小型装备型企业的系统性升级,使这些企业可以较好地适应时代升级要求,而这是单个企业做不到的。通过产业集群的运营理念,脱离纯政府领导模式,因此,如果存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可以更好地打通资源流动渠道。由此,我们提出超级产业集群的想法。
作为多个产业集群之间的协调性制度构架,超级产业集群在欧洲已有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并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演化出三种模式:龙头企业协调型、联盟协调型、以及超国家协调型。这三种模式互为补充,为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提供基础,也为长三角的超级产业集群构建提供思路。
龙头企业协调型是较早的一种做法。典型案例是伴随着空客(Airbus)诞生,而孕育而生的航空超级产业集群。它以空客具体的航空、航天器机型为龙头,拉动各国已有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另一种,则是以欧洲健康中轴线(Health Axis Europe)为代表的联盟协调型超级产业集群。它是欧洲大陆在生命健康领域技术最为尖端的比利时鲁汶、德国海德堡、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以及丹麦的哥本哈根四大生命科技产业集群所组成的战略联盟,增强产业集群各要素间的信任基础,从而帮助这些产业集群研发成果进行跨地区转化,并为跨国投资人拓展科技网络。
(图说:许季刚在沙龙现场发表演讲)
对比欧洲的经验,超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在于三个方面。
一, 各地对于产业集群概念的认知趋近;
二, 各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相当;
三, 欧盟和成员国政府将产业集群或超级产业集群作为科技政策的重要抓手。
夯实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之上,未来的协调发展才会更加有序。基于此考虑,我们提出三步走战略的想法,即:1)建标杆、塑共识;2)补要素、建构架;3)创龙头、树品牌,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
首先,建标杆:长三角需要建立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从而为各地产业集群之间打造一个对话的平台。它不是以某行业GDP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某一支配性技术为线索,对大学、研究所、初创企业、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孵化机构的完备性和技术先进性为指标。对这些产业集群的各个要素维度进行打分,以此了解彼此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方面,欧洲健康中轴线四大生命科技产业集群之间,互动共享的平台是值得借鉴的。
其次,塑共识:需要建立长三角地区经济地图与创新地图,从而增强这一地区相关资源的可视化。罗兰贝格从80年代开始,每两年就会为德国政府提供报告Greentech Made in Germany,德国把绿色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也是向海外输出技术的抓手。以此为例,德国建立工业4.0信息地图,将全德与工业4.0相关的企业、研究所、大学、检测机构、示范性工厂等信息进行系统调研扫描,做成地图形式,并辅以案例资料。打造这一可视性的创新地图,对各地形成共识有很大帮助。
长三角地区通过数十年的一体化发展,在基础建设、信息流通、人员流动、产业基础、制度构架等方面都已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的目标在于,如何能够在当前多个产业集群之间建立纽带,从而实现深层次的要素流动,促进市场经济活力,促进企业创新行为。
第三,补要素:针对要素不充分的产业集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而帮助其快速补差。各个地区、上下游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一定存在差异性。事实上,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够完全依靠市场自发方式进行提升。
长三角地区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地的高等教育与科研资源富集,而昆山则是外企集聚,嘉兴、宁波多为民营中小企业。有些地市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补差,有些地市可以根据自己产业的技术特征和其他地市资源展开合作,组成跨地区的产业集群,同样实现科技对接产业的功能。
第四,建构架:帮助产业集群建立一套有效的决策机制与管理构架,从而提高产业集群能力水平。超级产业集群的管理固然复杂,但借助于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可以形成更强的内部协调机制。以欧洲为例,产业集群组织构架一般分为议事层和执行层。议事层由集群内核心参与者构成,包括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他们一则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等重大事项做出决议,二则调动自身所在机构的资源,为产业集群发展做出贡献。执行层需要更高的专业素养,例如It’s OWL的案例中,执行层的专家大多具有公司运作的专业背景,才可以带领研发项目的运作。
第五,创龙头:发起跨长三角的旗舰型科研项目,从而为技术外溢的市场化起到龙头作用。对标空客,我们现在面临着大飞机这一重要机遇,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客观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使我们打造地区名片。很多产业集群的打造,需要大型科学项目或者大型制造核心项目来牵引和带动,所以筑起龙头进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树品牌:打造科研国际化品牌,从而提高该地区与国际科研与产业界的融入程度。随着资源调动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将能打造全球性品牌,吸引全球人才。欧盟也在推进大量国际化合作项目,例如中国与欧洲的天文合作,都是树品牌的重要实践。以上海为龙头,长三角有一系列大型科学项目以帮助打造区域名牌。
我们期待相关举措和方式能够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得到实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