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长三角一体化,最容易最应该先做好的事情就是交通一体化。”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自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
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实现高铁“无缝对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上海的“一小时经济圈”扩容;盐城至南通高铁完成全线铺轨,形成华北、西北与长三角地区的便捷运输通道……
“交通一体化不仅为长三角经济发展装上了强劲‘引擎’,极大地缩短了经济要素流动的时间,提高了经济和科技协同发展的效率,而且创造了长三角抱团发展和抵御风险的整体能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温建宁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加速:区域联通更顺畅
在2018年11月5日召开的首届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以来,多个长三角交通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的商合杭高铁于6月28日全线通车。根据“浙江交通”官微信息,商合杭高铁合湖段通车后,我国中东部地区快速铁路客运网络进一步完善,将有效缓解京沪高铁客流压力,更加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合杭高铁合湖段通车后,合肥南至杭州东最快时间2小时07分。
同日,连接上海嘉定区和江苏太仓市的城北路正式开通。这是继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上海市打通省际断头路项目的首条通车项目。道路通车后将改变原本嘉定城北路前往太仓岳鹿公路需要绕行的现状,通行的时间将由原来的近半个小时缩短到5分钟左右。城北路开通后,将会同步开通一条上海嘉定区至江苏太仓市的跨省公交线路。
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开通,这是南京长江大桥至长江口345公里江面上建成的首座公铁两用大桥,建成通车后显著加强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的沟通联系。根据“江苏交通”官微信息,作为集合高速公路、客货混线铁路、高速铁路的“三合一”过江通道,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对提升区域铁路、公路路网水平,优化运输组织方案,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将有效促进长三角城市群跨江融合、协同发展。
还有更多的交通项目正在建设中。
上海方面,除了城北路外,省际断头路项目金山区叶新公路和青浦区东航路将于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浙江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已完成超80%。建成后,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将会和现有的舟山跨海大桥相连,远期还将与上海相接,构成全世界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海桥梁群。全长36.7公里,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底全线建成通车。
8月7日,江苏盐城至南通高铁正线顺利铺通,下一步将进入静态验收阶段。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文称,盐通高铁与徐盐高铁、沪苏通铁路共同构成京沪高铁南段的重要辅助通道,建成后实现徐盐、连盐、沪苏通等铁路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华北、西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联系的便捷运输通道,缓解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间的运输压力,对于提高沿海铁路通道整体运输能力、提升区域路网辐射效能、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蓝图:1小时通勤都市圈
随着长三角互通互联项目的全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的“同城效应”愈加凸显,交通出行愈加智慧化。
根据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消息,从7月28日起,长三角沪宁城际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宁启铁路试行“铁路e卡通”。旅客在选乘三条线路始发终到列车时无需购票,可通过“铁路e卡通”应用直接自助扫码乘车,实现随到随走,乘车体验更加方便、快捷。
根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消息,《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将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江宗法透露,该省将推进长三角地区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应用,促进巡游出租车与网约车行业融合发展。
这些只是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一个缩影,整体的蓝图更加宏伟。
2019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
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加快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对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实施改扩建,形成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推动港航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 2025 年,以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在精准补齐发展短板基础上,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具体目标包括: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0公里/万平方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全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多式联运与城乡物流配送效率明显提升。
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小时至1.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
此外,还有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三省一市协同共建机制更加健全,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民航、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运输市场一体化运行更为有效,形成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长三角样板;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超过 65%,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共享共用,交通环境污染和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
“推行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抓手。构筑便利的交通网络,将长三角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吸引人流和物流及信息流聚集,使长三角实现名副其实的‘无缝链接’。这不仅将为物流创造了一小时畅达的交通圈,更将为人才流动创造一小时都市化的通勤圈。”温建宁表示。
突破:“轨道上的长三角”可期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石建勋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加快建设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民航为支撑,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主要节点,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统筹优化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航道、港口、机场布局,实现与国际、国内其他经济板块高效联通;构建快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依托快速运输通道,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为重点,实现区域内部城际快速直连;建设一体衔接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围绕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为骨干,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第二,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推动干线铁路引入杭州、南京、宁波、温州机场,推动地铁线路引入合肥机场。
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苏州(太仓)港作为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推进安徽、江苏港口资源整合。
第三,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发展,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推进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发展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样化都市圈铁路服务。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路线和产品。研究将沪苏浙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长三角地区所有对外空港口岸。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化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绿色安全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届时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要超过65%,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共享共用,交通环境污染和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长三角地区要率先探索建设智能交通设施。构建长三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稳妥提升车联网市场渗透率,推动公交车、大货车、出租车、网约车等相关运营车辆信息联网互通。建设杭绍甬、沪宁等智慧公路示范工程。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要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船舶推广应用,新增或者替换的城市公共汽车、物流配送车辆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鼓励研发跨运输方式和快速换装转运专用设备。
第五,要加快构建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长三角地区要加快构建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关键问题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跨部门查验互认、资源共享等重大政策。统筹推进省际公路、航道等互联互通,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开展城际、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审批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编制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并按程序报批。支持三省一市研究成立交通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建设和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研究建立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建设资金和运营补贴分担机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