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焦“三链融合” 打造双创“升级版” ——开发区·铁山区科创工作纪实

2020年08月24日 10阅读 来源:黄石日报

前言

21日,东贝压缩机生产线上,工人只需要监控和把关,装配和搬运都是全自动机器人操作,每20秒就可以生产出一台压缩机,效率大大提升。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到产品精细化、高端化,东贝机电是强化创新驱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纵观开发区·铁山区的发展脉络,科技创新一以贯之:从盐碱荒滩到湖北省第二家获批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钢铁粮仓”到“世界铁城”;从全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到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累计50家、重点双创平台4家。开发区·铁山区“科技棋子”越下越活,创新基因活力迸射。

“创新为魂,渗入骨血。”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铁山区委书记吴之凌说,开发区·铁山区将围绕“龙头、核心、前沿”定位,聚焦“三链融合”,强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扛起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大旗。

强化政策支持 释放科技创新“催化剂”

在汉泰黄石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对一台刚刚下线的微量硫在线分析仪进行检测,不久后,这些产品将销往国内外的气田。据了解,国外同类型设备单台采购成本高达100万以上,而汉泰科技的设备价格不到国外的70%,该型设备的投产,打破了国外厂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市场前景良好。

“开发区·铁山区的多项优惠政策打动了我,我们一定要用优秀的业绩加以回报。”胡雪蛟说,各个城市的招才招商会他参加了不少,但综合比较起来还是黄石的政策含金量最高。

2019年,开发区·铁山区对区内89家企业在专利申请、研发经费、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认定、高企认定等方面进行奖励资助,兑现资助金额共计1634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扶持力度的增加,全区的科技活力得到持续释放。2019年,全区引进创业项目68个,科技人才项目3个,开展产学研合作10家,6家在孵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开发区·铁山区又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强化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实施方案》《推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新十条政策(试行)》,为解决企业受疫情影响缺资金的难题,上半年给区内四大主导产业51家企业优先兑现了高企、研发平台等首批科技奖励 1224万元。

如今的开发区·铁山区围绕人才、项目、资金、活动等系列创新关键要素,出台制定了以“创新创业、人才建设、金融服务”为内核,产业发展、平台管理、服务用工等支撑政策一体的“1+4+N”体系。“1”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4”是“知识产权资助政策”、“招商引资若干政策”、“多层次人才政策”、“支持工业和用工意见”;“N”是《研发经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孵化企业管理办法》《科普经费管理办法》等多个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全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为了统筹全区创新要素、汇聚各部门合力、整合创业资源,推动“双创”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发区·铁山区创造性打造“黄菁汇”品牌,先后开展“武汉优质项目、智慧之光人才黄石行”“创新创业 筑梦黄石 云路演”“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建设研讨会”“银企对接会”“法律宣讲会”等16期,组织了以项目路演、产业研讨、创业诊断、资源对接等多种类型的创业沙龙活动,现已形成周周有路演、月月有活动、年年有比赛,进一步激活、炒热区内创新创业氛围。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支撑未来科技创新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铁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小进认为,创新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政策,必须以政策为引领,向改革要活力才能真正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活力之城。

打造创新平台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创新平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必须牢牢抓住的“牛鼻子”。为此,开发区·铁山区始终把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19年以来,开发区·铁山区制定了“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清零三年行动计划”,并成立了区创新促进委员会,统筹全区创新发展工作。同时区科技局积极宣传科技政策,面对面解答企业疑问,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创新链条不同环节,因企施策、精准服务,大力实施三项工程。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根据企业行业类别、技术优势、研发情况,有针对性地发现技术先进、成长性好的企业,列入高新企业培育名单,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施重点培育。对拟申报企业,及时了解掌握申报进度,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会诊,做到“有问必答,有惑必解”。全年共有3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30家,认定通过率全市第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创新不问出身,不分大小”理念,将全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工模具等重点企业进行细分,通过指导企业建立研发专账、挖掘创新点、申报专利、校企合作、建立研发平台等措施,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扶持了淇思、德龙等产值不足千万、创新能力强的小型企业,鼓励百斯特、兴阀等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强做大。2019年共有99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认定,同比净增71家,入库数全市第一,鼓励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参加企业、进入复赛决赛企业均全市第一。

政产学研合作提升工程。2019年,帮助8家企业对接高校院所,为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院校39位博士、教授在辖区找到“婆家”,到区内企业挂职,促成科技成果转化7项。2020年该区专家人才朋友圈继续扩大,又有来自武大、华科等8所高校的47名专家人才加入,成为辖区企业科技特派员或技术顾问,服务企业发展。

创新无止境,唯有勇攀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在更高的维度,开发区·铁山区正加速推进临空高端工模具产业园、光谷联合现代工业设计和创新展示中心。临空高端工模具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000亩,谋划总投资20亿元,依托黄石临空经济区和顺丰机场,以楠田工模具为龙头,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成果,集设计、研发、生产、检验为一体高端、智能化产业园,为光谷科创大走廊智能制造、智能联网汽车等产业提供高端模具、精密模具制造、模具设计制造检验等配套服务。

光谷联合区域创新中心占地约900亩,建筑面积75万方,计划总投资30亿元,以新兴科技与创新产业为主,涵盖5G+、人工智能、数字创意、创新设计等行业,通过“空间+创投+资源+服务”的模式,建设“众创空间-加速器-人才梦想小镇”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2019年黄石电商产业联盟基地已经落户光谷联合科技城,并与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电商学院、阿里黄石、纪思智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电商企业集群生态。

聚焦三链融合 锻造科技创新“主力军”

坚持创新最终目的是加快发展。再度站在时代的风口,开发区·铁山区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对接、升级双创平台……将科技创新带来的活力,源源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把创新链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发区·铁山区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在全市率先提出打造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有30家企业申报。三丰智能组建黄石首家产业研究院以来,为智能输送行业的30多家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中试、成果转化等服务。近两年,该行业销售收入保持16%的增速。上达电子与湖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新型学徒班,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模具产业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成果转移黄石分中心”等正式投入使用。

开发区·铁山区还推出“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三年清零行动计划”,目前全区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累计55家,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分别为31%、36.5%、75%。其中劲牌生物、博大生物成功认定省级研发平台,华强数控、金朝阳等25家企业顺利通过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认定总数位居全市第一。

三链融合能产生多大效能?

在劲牌持正堂,创新启用全新的清洗循环水系统,使企业每年节省清洗费约18万元,且因设计方案比之前的清洗方案更加温和,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在东贝制冷,因改进传统冰淇淋机的固定搅拌器,研发出浮动搅拌器,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冻缸问题,一笔笔新的订单向东贝飞奔而来。

在“光芯屏端网”,上达电子、天玑智谷开展标识解析试点应用;定颖电子PCB智能工厂入选省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星光电子产品进入城市地铁数据识别与卫星系统,成功进入华为基站无线通讯产品中,成功跻身国家重要交通通讯工业领域;芯动科技、台光电子的落户填补了芯片设计、封装领域的空白。

从低端到高端,从制造到智造,依托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开发区·铁山区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三丰智能新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世星药业新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目前全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累计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5家,省级45家。10家企业荣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东贝电器、紫鑫生物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丰智能荣获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天华智能荣获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奖。2019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累计127家,新增隐形冠军企业10家,全区隐形冠军企业37家。

“蓝图变现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铁山区区长万鼎表示,开发区·铁山区将积极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围绕产业发展“1521”奋斗目标,“创”字打头,擦亮叫响科技创新“金字招牌”。

(策划:潘小进 执行:张居勤 徐赐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