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一条河,太仓岳鹿路对接嘉定城北路“断头”已久,今年终于打通,一条大道连通两地,宛如长龙蜿蜒伸展。
溧阳、郎溪和广德三地组成的苏皖合作示范区,生态资源一体,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世界物联之都”与“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锡望同杭·数字共生”为主题,举办2020无锡(杭州)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洽谈会,共同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一盘棋,一条心,一年多来,沪苏浙皖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握指成拳,乘风破浪,蹄疾步稳,综合交通网络慢慢成型,产业协作开始向“质的提升”飞跃,互动“一家亲”生动画面在各地跃然呈现,亮眼细节遍地开花,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在长三角大地缤纷绽放。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表示,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江苏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新发展格局作为谋划未来的大坐标,以高质量的一体化促进高水平的双循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迈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互联互通,从“一河之隔”到无缝衔接
7月1日沪苏通铁路通车后,每天通过沪苏通大桥的高铁往返不停。中铁上海局集团统计,运营首月发送旅客达127.4万人。
“南通两个火车站7月发送旅客36.24万人,其中南通西站去上海方向上座率89.4%,周末开往上海方向的列车经常一票难求。”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介绍,从上海到南通的旅客也与日俱增。
7月28日,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重大节点葡萄岭隧道贯通,苏浙顺利“对接”。该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练强说,明年宜长高速建成后将构建起宁杭间第二条快速通道,南京人经宜兴到浙江安吉可缩短约40公里路程。
6月28日,太仓岳鹿路对接上海嘉定城北路通车。家住太仓白云渡公寓的老李多年梦想成真,“太仓陆渡地区与上海嘉定一河之隔,过去到对面要绕道很远,今后方便了!”
“两地融为一体,居民越来越亲。下阶段太仓还将与嘉定区就周边路网规划进行深入对接,争取沪太公路网无缝衔接。”太仓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勤表示,“上海下一站”太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与上海的联系越发紧密。
省际交通互联互通日益增强,《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明确首批11个省际断头路项目,截至目前,3条已建成通车,6条正在建设,2条正在加快推进。推进跨省公交运输,江苏与沪浙皖已开行45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其中,苏沪19条,苏皖18条,苏浙8条。目前,江苏省际高速公路、铁路分别达到28条、17条,与沪、浙、皖沟通越来越便捷。南京至上海、杭州、合肥基本实现高频次1—1.5小时快速通达。今年底,盐通铁路、淮扬镇铁路等建成运营,长三角铁路网愈加密集完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
“以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助推和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合力推进长三角区域交通运输共建共享,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表示,今年上半年,一市三省建立了跨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落地协同会商机制,明确了建立对口联络、规划编制对接、项目前期会商、建设推进协同、项目研究储备、数据共享六项机制,加快推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高质量建设。今年6月沪苏浙皖交通部门签署的沪苏共同推进“两场”同步建设合作协议、长三角地区省际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合作协议(2020-2022年)、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等4项协议,目前推进稳妥。
推动网络设施一体化,陆永泉介绍,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合新高铁、宁黄铁路、苏锡常都市快线、苏州至淀山湖至上海城际铁路、上海嘉闵线北延(太仓段)等项目规划建设工作正在全速推进,以加快建成引领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引领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产业协作,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日前,记者驱车进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莫兰迪灰的外立面、流线型的厂房结构、鳞次栉比的厂区分布,一副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图景已雏形初具。翻开入驻企业名单,总投资5.8亿元的上海奥为智能门窗、总投资1.3亿元的颐柏科技、聚腾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等“上亿级”项目已相继落户投产。
项目筑巢引凤,背后是大丰与上海自上世纪开始的“飞地”情缘。作为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的唯一省际合作园区,上海市级层面唯一与外省合作共建的开发区,在集聚区这片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丰与上海筑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园区的“新标杆”,开辟出跨省协作、产业协同的“共建共享共赢”新道路。
产业协同、上下游协作,让长三角各地发展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要求各地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这是差异一体化的基础、高效一体化的关键、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看来,分工协作的集聚范围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必将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8月20日,徐州、无锡不约而同跨越千里,在西湖湖畔“偶遇”,只为同一个目标——与杭州共唱产业“双城记”。
“医聚淮海,药汇彭城”,徐州凭借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完成了从“老牌工业基地”到“人才集聚高地”“兴业必至之地”的华丽转身。在“徐州—杭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专题推介会”上,徐州主打“六大引才计划”,在杭州这片医药产业的沃土上,展现广纳贤才的拳拳之心。
“世界物联之都”无锡与“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以“锡望同杭·数字共生”为主题,2020无锡(杭州)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洽谈会旨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锡杭两地企业、研究机构间的深度合作,为无锡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增添动能。
近年来,各地招商引资纷纷紧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区域产业错位与协同成为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打破产业溢出和承接的单向关系、努力实现协同发展,正在长三角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上日益成为共识。
产业协同发展,人才资源自由流动,长三角也正着力探索人才一体化发展共享模式。
“周一到嘉善报到,周五回苏州总部,跨省工作是常态。”在长三角,与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招商部副总经理隋晓刚一样过着“双城生活”的上班族不在少数。今年5月,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共同发布长三角人才驿站、人才绿卡和人才培训等试点合作项目。未来,吴江、青浦、嘉善三地将推进职业技能证书互通、专技人才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组建统一的职称联合评审委员会,加强人才联合培养评价服务。
民生共促,让“四家人”变“一家亲”
6月23日,苏州隽源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投资人庞易安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企业跨省迁移一件事”所有办事流程,企业从上海青浦迁至江苏吴江。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吴江区的首家跨省迁入企业。”吴江区税务局局长顾友成说。目前,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税务部门已完成“便利企业跨省迁移业务办理”,且办理时限从5到10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
从“跑断腿”到“一网通办”,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民生利好正不断释放。6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公安部门共同签署了10个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合作项目,推动更多群众办事事项在长三角地区“全域通办”“一网通办”“掌上可办”。8月20日,《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长三角公积金异地贷款信息共享项目、长三角异地购房提取协同审核项目等首批实事项目发布,标志着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正式落地。
在苏浙两省交界处的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史北村,近日,随着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地供电企业协同完成最后一段电力线路的搭接工作,吴江—嘉善10千伏配电网实现跨省联络互通,至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区域配电网互联互通工程全面建成贯通,打通了电力“断头路”。
打破壁垒,资源共享,让“四家人”更如“一家亲”。沪苏浙皖民政部门共同签署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后,确定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共同探索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作为全国第一个门诊和住院费用都能跨省直接结算的试点地区,目前,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地级市,覆盖5600余家医疗机构,截至今年5月底,长三角异地门诊累计结算114.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7亿元。
一体化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样重要。“水质不达标,上游赔钱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费志良介绍,江苏与安徽签订了《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在滁河陈浅断面率先试点,去年,陈浅断面上游来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江苏给上游的安徽补偿2000万元。尝到“甜头”的滁州市提出,和南京共建滁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未来,江苏还将在太湖流域、淮河流域洪泽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沈佳暄 梅剑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