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始终与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同频共振。
过去32年间,在这里,诞生了第一家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全国首家综合航空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首家打破国际垄断超导磁医学成像技术的企业。
从建区之初的2.5平方公里起步区,到如今的234.4平方公里,从南区到西区,再到主导建设的未来科技城,成都高新区不断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以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目标,勇担国家使命,发力成为“第四极”。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新区一定是主动挑大梁、共同打头阵、一起当先锋,希望能秉持成渝一家亲的理念,强化一盘棋的思想,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排头兵。”这是成渝两地高新区面临新时代新机遇的共同心声。
▲成都高新区
“双城记”中挑大梁:成渝高新区携手打造创新协同发展示范样板
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
这与国家级高新区的使命和担当紧密相连。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驶向第一个10年的重要关口,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在我国正式实施,高新区肩负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成都高新区应时而生。
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同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高地,两地高新区将有效支撑和引领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同时,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共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和产业生态,提升区域整体势能,支撑西部科学城和中国经济第四极建设,也成为两地高新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携手发展的共同使命。
事实上,两地高新区也已在多领域牵手,动作频频。3月25日,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共话“双城新蓝图”,共谋“两地新合作”,这标志着双方共同迈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实质性步伐。4月29日,第二次联席会议举行,双方签署《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构建“两极一廊多点”创新格局,以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为导向,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内陆自贸港等建设,打造西部地区创新资源最为集中、双创生态最为活跃、产业发展质量最优、协同创新效率最高的标志性区域,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全面支撑和引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成都高新区为支撑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以重庆高新区为核心的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两极”,成渝科技创新走廊这“一廊”,则涵盖成渝地区12家国家高新区,承载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
中国西部这两大国家级高新区的联手,意在形成成渝地区创新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奠定坚实基础。
▲成都高新区
破题“双循环”: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路上
自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以来,成渝城市群的实力与日俱增,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外界普遍看好其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如今,中央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何重要意义?
在全国发展版图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赋予成都引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成都已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中的重要支点。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新格局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受改革开放的带动和西部大开发的驱动,成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目前,成渝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
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都将在哪些方面谋求突破?在成都的部署中,面向未来的成渝产业合作,一是要改变区域市场定位,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支撑。二是要立足规模优势,以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和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是要以后发赶超的勇气,坚定从产业前端创新破局,共同推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这对两地高新区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成渝高新区,分别是成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承载地之一。
惯于在成都GDP排行榜领跑的高新区,2019年GDP达到2285.6亿元,成为四川省首家地区生产总值破2000亿的园区。在成都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2019年生物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元,电子信息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300亿。
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域,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更是以四川自贸试验区四分之一的土地,贡献四川自贸试验区三分之二的新设企业和四分之三的外商投资企业。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
▲成都高新区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共享成两地高新区合作关键词
在探索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6月5日,成渝高新区再度牵手,就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签署协议,明确推进两地人才流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劳动仲裁、智能建设等方面合作共享,力争引领成渝全面合作共享发展。
高端人才的引进,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为此,成渝高新区将探索建立两地高端人才评价互认机制,对互相认定的高端人才,探索在安家保障、医疗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对等共享,推进公共资源合理共享;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数据库,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交流活动,推动两地公共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共建共享,面向所有高层次人才企业开放。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4月的“蓉漂人才日”,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区)与新经济发展研究院举行在线签约仪式,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化应用场景,促进人力资源协同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及交流融入,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应用场景,是将人力资源和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细分领域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痛点、难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区),位于成都高新区国际人才城大厦,是全国第七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专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创新搭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新体系,着力为各产业功能区打造人力资源协同“应用场景”。目前已推出“HR+流量经济”“HR+高新技术”“HR+独角兽”“HR+一带一路”“HR+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协同五大应用场景。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高新区高端人才不断聚集,新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99家。从人才结构看,学历在硕士及以上的人才比例超过90%。
同时,创业者年轻化趋势明显。2019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企业共计5.5万个股东。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高新区的创业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股东平均年龄仅为36.3岁,20至30岁以下的股东占比较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
知识产权发展程度、科技型企业数量、高技术人才,是一个地区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标志。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下,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区域协同,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政策联动等方式,加速聚集海内外人才,促进区域人才流动,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