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十二载历沧桑 重装上阵再出发

2020年09月03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晚报 2019.01.08

在贵安新区马场镇红枫湖畔,有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一贯制学校——贵安新区新艺学校。

这所学校始建于1966年,前身为中航集团贵州新艺机械厂子弟学校。

历经52年沧桑巨变,这所当年在山沟沟里开办的“三线”工厂子弟学校,在经历了艰苦建设、辉煌奋斗、变革改制后,如今正在重新积蓄力量,迈进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伴随“三线”建设 新艺学校应运而生

“三线建设”,曾经是一个响亮的名词。

1964年起,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在贵州、四川、河南等13个省份的崇山峻岭间展开了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贵州省贵阳、安顺、遵义等地的深山腹地布局了诸多军工企业。出于保密需要,这些企业对外都有自己的代号。一个军工企业就是一座功能完备的“军工城”,从大礼堂、食堂、学校、医院、电影院到商店等一应俱全。

当时,鉴于“三线”工厂地处偏僻,条件极为艰苦,单位附近没有学校或学校规模不能容纳职工子女就学。为了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利于安全生产,各厂陆续建立了职工子弟学校。新艺机械厂子弟学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国营一七0厂(贵州新艺机械厂)厂志》记录:工厂1966年开始办起了子弟学校。当时学生人数虽不多,但各年(级)都有,教员只有5人,条件差、困难多,采用复式班的形式教学,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均由一个教师教学。1967年9月,小学校舍建成,师生人数有所增加。1969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班级设置齐全。1973年,工厂决定建立高中,为此,修建了中学教学大楼,并从工厂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1966年到1983年,17年间,新艺子弟学校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92名教职员工,1500名在校学生、34个教学班、3处教学楼,教学面积3258平方米,运动场1.1万平方米,并设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具有相当规模的10年一贯制学校(当时小学为五年级,高中为二年级)。

“1967年,学校建设在现在厂里的菜市场位置,只有一栋教学用房。后来,通过征用土地、合作共建等方式,才在现在与清镇农牧场毗邻的位置建设了新校区,新建了小学教学楼、初中教学楼、高中教学楼。”贵安新区新艺学校原校长刘伟介绍,当时校区内还有两栋房子,开办了新艺机械厂技校和电大,如今技校和电大都停办了。经过翻修和改扩建,这两栋房子成为学校的实验室大楼和初中部教学楼。

2006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新艺学校改制后纳入当时的平坝县政府管理。2013年,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设立后,新艺学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当时的平坝县政府移交贵安新区管理,更名为“贵安新区新艺学校”。

现在,生活在新艺机械厂内的居民,不少人还操着一口特殊的“普通话”,有的是东北腔,有的是上海话,还有的是京片子,当然,还有贵州本地话的融入……贵安新区新艺学校生源也早已扩大到贵安新区及周边村寨。

“2006年改制后,学校从较为封闭的工厂子弟学校变革为社会办学,现在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刘伟说。

辉煌与落寞 记录一段历史

新艺学校的变迁与新艺机械厂的生产、生活不断变化息息相关,浓缩着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

“那个年代,生于‘三线’颇受当地人羡慕。‘三线’子弟,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机会、完备的医疗条件、安稳的工作以及分配的公房。无论是就读于当地学校,还是去厂医院看病,职工及家属都不花一分钱。”新艺机械厂老职工周成说。

“和周边乡村小镇相比较,当时,工厂稳定而优越的经济条件,意味着教师更有心思教学,家长更注重子女的教育。学生绝大部分从厂子弟中招考,生源质量很高。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周成回忆,每年学校数十名高中生大多数都能考上大学(含大专),其成绩几乎可以媲美贵州省最顶尖的中学。

据统计,从1988年新艺学校有高中毕业生以来到2004年,该校高中累计入学1500余人,其中1200余人考上大学,其升学率最高时达到95%以上,媲美同期的贵阳一中,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具体学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老师教书很认真,更注重理解和融会贯通,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互相帮助,力争上游的风气。当时,理科班有2个共60多人,当年考上重点大学的有29人、考上一般本科的有近30人。安顺地区的高考状元、全省的高考榜眼,以及地区的第三名考生都在我们学校。”1989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体育学院的新艺学校毕业生程朔回忆,当时,学校就有标准体育场、实验室,小学、初中的教学水平也高于周边学校,办学条件非常好。

据了解,新艺学校建校52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先后获得航空系统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贵州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平坝县先进学校等称号;2017年被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指定为美术教研活动基地。

时光荏苒,昔日的优秀教学基地更新缓慢,教学桌椅越来越老旧、铺满草坪的足球场逐渐变得斑驳起来……

“教学质量的变化主要源于工厂的社会化改制。当时,学校要交给平坝县管理,教师薪酬、待遇、考核都有了变化,有很多地方与工厂子弟学校相比存在差异,一些老师被好学校‘挖走’,有的去北京、有的去上海,有的去贵阳一中……一些老师转岗了,仅2006年一年,从新艺学校离开的骨干老师就有16人。”刘伟感慨,加上教学设施设备老化、生源变化等,新艺学校从此开始走向落寞。

有一段时间,学校的教师不仅缺编,还走马灯似地更换,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小学,学生人数锐减,教务工作问题多,甚至有学校要解散的传言,这些使得新艺学校的教学质量下滑得厉害。

“但有一批中青年教师,在最困难的时候和学校在一起,不离不弃、坚守岗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断帮助,我们终于挺过来了。”刘伟说。

旧新区设立 老学校焕发新活力

贵安新区的设立,是新艺学校的另一个转折点——这所老学校重新焕发活力。

2018年9月,通过义教均衡“改薄”项目,贵安新区新艺学校焕然一新。旧的初中教学楼拆除,学校大门重新修整,老旧的足球场翻修成崭新的国家办学标准的学校足球场,新的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建好,原来的电大和技校使用的楼房翻新成实验楼和初中部,新建了计算机室、音体美教室、图书室、室内体育场馆,各班都装上了“班班通”……

“现在的办学条件,是我们以前完全没想到的好。”现任贵安新区新艺学校校长谭心说,贵安新区设立后,把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民生,投入巨资,不断夯实教育基础建设,给学校添加了最新的教学设备,并从全省乃至全国招聘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现在,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已走上正轨,通过新区组织的校长、骨干教师、教学业务等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目前,贵安新区新艺学校有教学楼及办公楼4栋、学生宿舍楼2栋、学生食堂1栋,校园占地面积3.6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1.59万余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8万平方米。校园规划合理,设有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布有序,各功能室使用面积,教育技术装备器材配备均达到义教均衡规定标准以上。

截至2018年9月,贵安新区新艺学校有专任教师7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9人、中学专任教师25人、高中专任教师35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中级教师38人。现有教学班29个,其中小学教学班11个,初中教学班7个,高中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1228余人。

贵安新区新艺学校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激发师生内生动力为着力点,在内涵和外延发展上谋出路,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办好素质教育,打造人民满意学校,书写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名、让学生成功的新篇章。

“全校师生正秉承‘明德、尚学、崇实、创新’的校训,践行‘尊差异、扬个性、鉴赏识、众出彩’的办学理念,努力塑造‘爱校乐学,善思笃行’的学风,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塑造学生人格,全面开发学生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家长、老师的精神面貌都在发生向好的变化。”谭心说。

【记者手记】

传承“三线”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漫步在贵安新区新艺学校,总有一丝恍惚的意味。因为这间学校,正是我的母校。

环境、办学硬件、师生敬业进学的精神面貌……这所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学校,有很多变化和不变。

20多年来,在外工作,我总能从同学、老师、朋友处听到学校的一些消息:比如我们原来的语文老师调到北京了,比如几位优秀老师相继过世,比如前几年高考上二本线的人数不如人意……

唏嘘之时,我总为母校祈祷,希望这所和“三线建设”一起来到贵州的学校,能够在新时代重塑辉煌。

现在,全国的“三线”工厂子校正在渐渐消失,曾经的“三线”子弟各奔东西,但“三线”建设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顾大局、识大体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直面忧患、勇挑重担的敢于担当精神,无论岁月如何蹉跎,依然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

采访中,学校的校长、教师们都表示,贵安新区的设立,新区打造全省优质教育示范区和普惠教育先行区的决心,让新艺学校迎来了又一发展良机。学校要全力传承弘扬“三线”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贵安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