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放开放宽城市落户 让户口跟着人走

2020年09月03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晚报 2019.02.27

近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据媒体报道,2019年以来,已有海口、广州、大连、常州、西安、南京等城市发布新政,放宽落户限制。

抓住三个关键点 确保落户农民成为城市的主人

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是国家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这个决策符合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恰逢其时,但是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不是简单地鼓励外地人口进城,还需要做好很多配套工作。

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是一种体现公平的举措。长期以来,城乡差距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痛点。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源和环境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缘于政策的限制,城市落户限制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城市落户限制不仅束缚着农民进城的愿望,也局限着城市的发展,如今,国家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可以鼓励农民进城生活,提升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一针强心剂。有了这项政策,农民和市民就可以享受平等的居住权,这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落户农民在城市更好的生活,确保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来保障。

一是确保落户政策的持续性。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确保落户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样才能释放出政策效果。

二是要做好配套支持。农民进城落户要在城市生活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做好保障,提供支持。比如,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将落户农民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确保和市民享有同等待遇,甚至还可以针对进城落户农民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落户。比如,开通落户绿色通道;出台支持创新创业政策;取消将购房作为落户条件,加强廉租房供给等,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农民进城落户,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总之,落户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进城落户农民在城市立得稳,走得远。

三是要做好融入工作。农民长期生活在乡下,受环境和条件限制,很多人养成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封建迷信,不注重文明和卫生等,进城之后很难适应城市环境,因此,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做好融入工作,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秩序。一方面,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给他们过度和适应时间,不歧视,不排斥,建立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针对落户居民开展文明宣传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素养,鼓励他们主动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扎根。

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只是打开了大门,如何让农民在城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显然是更加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做好服务管理,为落户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确保落户农民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吸引人才 更要留住人才

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我国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这是在户籍制度方面所迈出的一大步。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可见,依照标准全国超大城市并不多,那么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了部分超大城市不会放开落户限制外,其他城市都将放开落户限制了。

人口自由流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此前我国过于严苛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束缚和阻碍,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松绑,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口流动也更趋于自由,个人选择的机会更大,对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正面促进效应。

近年来,各地为了争夺人才,在未来的竞争中拔得头筹,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落户。而早在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布前,一些城市已经率先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吸引人才。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来,已经有包括西安、南京、常州、广州、海口、大连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公布了今年的户籍新政,不仅在购房、社保等要求上降低门槛,同时抛出购房补贴、创业贷款支持等优惠政策,招揽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对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为吸引人才,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乃是大势所趋。无数事实证明,户籍制度越宽松,人口自由流动性就越强,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有活力,市民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正反馈效应。可以预见到,在各地进一步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后,人口流入城市的速度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会随之加速。同时,各地对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甚至会趋于“白热化”状态,必将推出更宽松、更优厚的落户政策,以免落后于人。

落户的关键是要能留住人。因此,相关部门还应该调整相关政策,以适应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将落户的人口留下来,以免再被其他城市“抢”走。当然,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讲,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会促进人口流动加大,那么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在住房、工作、教育、医疗等领域尽早做出安排,以免到时候临时抱佛脚。

户口落下来 还要安心留下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流动人员增多,迫切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应当说,户籍制度的改革涉及亿万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总是牵挂人心。从这次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来看,此次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不论对于城市发展还是本地人口或外来人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关乎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有利于减轻超级城市的压力。北上广深作为超一线城市,总是吸引着追梦人的目光,尽管有着严格的落户政策,依然难以阻挡外来者的脚步。超大城市人满为患,增添更多压力,同时也因“虹吸效应”导致周边城市发展缓慢。而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正好可以让周边都市圈吸纳流出人口,从而有效减轻超级城市的负荷。

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有利于吸引年轻人才落户。毫无疑问,打破户籍藩篱,对于吸引年轻人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得年轻人就是得未来,得人才就是得长远”。在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年轻人注入新鲜活力。当二三线城市户籍门槛放开,必然意味着“抢人大战”将再起波澜。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各个城市将使出浑身解数,为人才千方百计提供发展空间,提升生活幸福指数。而招揽人才的做法,会为一些二线城市的崛起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有利于带动都市圈区域发展。新政策的实行催生出新的都市圈,特别是“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一条,能够方便外来人员的流通,缩短其落户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城市吸附在像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周围,新的都市圈应运而生。各个都市圈的联动,产生化学效应,促进区域一体化,以中心城市带动邻近区域,打造区域增长的重要极点,彼此互通有无,共享发展的红利。

归根结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为人的流动提供了无限可能。当然,万里长征这只是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城市新吸纳的人口,他们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重要领域的权益是否能得到妥善保障,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期待着外来人口,不仅身份融入了城市,他们的内心也能够真正融入其中。

优化公共服务 提升落户居民获得感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无疑是利好之举。这就意味着,可以减少人户分离的情形,也更有利于在城市的打工者更好地融入城市。要知道,城市“外来户”,压在其心头的非城市户籍,难免会消减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且,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也可以为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这些层面讲,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深得民心。

但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伴随着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会导致户籍人口的增加,而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资源承载力也须做足准备。毕竟,这些“新市民”不单是一纸户口页的事儿,必然会给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增添一定压力。而这些城市配套服务若跟不上去,同样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就难以实现同步提升。

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第一项内容就是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作了“两手抓”的安排:即一手抓“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一手抓“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多的将常住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所以,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应认识到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的后续问题。

各类人才的涌入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尤其是在“人才抢夺战”愈演愈烈的当下,不少城市纷纷在落户政策、学历和年龄限制有所放宽,自然是好事。但城市更须避免“重落户轻服务”之弊病。因此,一方面在政策制订上应具有前瞻性,考虑全面;另一方面城市“软服务”也不能疲软;再者,对于城市“原住民”而言,也不应有欺生的心理和做派。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其中就涵盖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加快社会保障接轨衔接、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健全跨行政区社会治理体系等多方面。这也就需要各地在落实中,因地制宜完善政策、抓好落实。当然,也不能忽视一些在城市中工作居住,暂时无法或不愿意落户城市居民的相关权益。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就指出,“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也就不难想象,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必然会惠及更多的人,而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也是关键,城市管理者应该在这方面再完善、再给力。

各方声音

【专家观点】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社会保障室主任陈秋霖:落户政策不断放宽,逐渐形成统一的人力市场,是国家发展需要的,可以说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要从户籍开始,逐步解除劳动力要素之间的流动壁垒。短期来看,降低落户门槛的确能够吸引人才,但长远来看,特别是现阶段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新政,就更考验城市留住人才的实力。经济前景好、支柱产业多、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都是城市实力的体现。要做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让城市变得温暖。除了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外,还要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针对当前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制订政策,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并不来自于低成本劳动力,而是来自于高质量的人口。这要求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高,资产结构好,并且能够用消费拉动经济。不论是劳动年龄阶段还是老龄阶段,给国家和当地贡献都大于个人消费,才能产生红利,这样的人口红利需要时间培育。

【网友观点】

@天空之城: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能让更多的外地人实现在城市居住的愿望,是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福利,我希望国家今后能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我们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保障。

@一叶扁舟:我认为让落户城市的人安心留下来才是关键,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增强落户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他们安心留下来,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