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调研时强调,贵安新区要加快大学城配套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以大学城为依托,建设高水准的现代化新城区,加快新区人口聚集。
为深入贯彻落实孙志刚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新区“建城市、聚人气、广招商、招大商”总体要求和“一城一带”建设,近日,由花溪大学城负责人率队,大学城部分高校负责人、省人社厅有关部门及新区政治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调研组赴重庆、湖南、上海、浙江四省市考察。
花溪大学城怎么建?如何调优规划、补齐短板、做强产业、做好“双创”等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考察组一行深入四省市大学城调研,认真看、仔细听、深入谈,希望“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5月21日中午,考察组一行乘高铁从贵阳出发,约2个小时到达重庆。雨后的山城空气清新、气候凉爽。
重庆大学城位于重庆市西部的沙坪坝区,2003年6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开工建设,比花溪大学城早开工8年多。按照“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要求,目前,重庆大学城建成区面积已达42.9平方公里,入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14所,入驻师生20多万人。
特色:校城融合 产城融合
重庆大学城号称“全国校区和城区结合最好的大学城”。14所高校犹如镶嵌在4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明珠,分散建在配套齐全的各个城区。
参观重庆大学城是一种享受。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随处可见的涂鸦墙,充满创意的各式雕塑,令人赞叹不已。这里不仅是艺术的天堂,更是旅游目的地,每天吸引成千上万人前来“打卡”游览。
与四川美术学院一墙之隔的,是远近闻名的熙街。这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观光、商务、服务、社交于一体的休闲购物公园,已成为重庆大学城新的商业地标。
四川美术学院为熙街增加文化底蕴,熙街为美术学院带来人气聚集,学校和城市血脉相连,互为一体。
这仅仅是重庆大学城“校城融合”的一个缩影。按照“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一体化、教育设施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后勤服务一体化、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目标,重庆大学城不断推进校区和城区相互融合,功能互补。
绿树掩映、建筑风格独特的每所高校,周边都有配套的社区、酒店、商店、美食广场、医院、中小学、公园、绿地等,令考察组一行眼界大开。
据重庆大学城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大学城建设之初,就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考虑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校城融合的关键一招,就是根据重庆市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有关精神,由重庆市政府下属的平台公司——重庆市地产集团与沙坪坝区政府共同组建了“重庆大学城城区建设委员会”,于2003年6月启动建设,历任法人代表均由沙坪坝区区长兼任。
重庆大学城城区建设委员会承担规划、融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公共设施等职能。16年来,投融资总额158亿元,实施了农村征地35.69平方公里,拆迁12864户,农转非29602人,安置11271户;拆迁国有土地住宅房屋762户,企事业单位60家,拆迁总面积30.19万平方米,收回国有土地约0.93平方公里。建成道路50条,总里程约85公里;建成安置房78.41万平方米,市政公园(青年广场)29.68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重庆大学城入驻高校14所,包括全国重点大学、著名军事院校、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医疗医药、师范院校,以及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学校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是全国入驻学校最多的大学城。
启示: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重庆大学城半天的参观、考察、座谈,令考察组一行收获颇丰。与花溪大学城比较,考察组一行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高起点调优规划,高标准配套建设。据介绍,重庆大学城是全国最早动工的大学城,以高等教育和科研为主导,兼具商务、办公、居住、娱乐和休闲功能,按照新兴的现代化城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是全国城市综合功能最完善的大学城。目前,该大学城科创、IT、饮食服务、物流、地产、金融等产业链健全,辐射的范围和配套区域不断扩展。
“补齐短板,关键要找到短板。重庆大学城的考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自己的短板。”花溪大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松华说,花溪大学城各高校集中建设,优势明显,短板也明显。最大的制约是各高校没有足够的空间完善配套设施。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着眼长远,高标准调优规划,高质量配齐设施。“
”重庆大学城校区和城区融合发展的经验,值得贵安新区学习借鉴。“贵安新区政治部副主任袁大章认为,在优化花溪大学城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学校与新区融合、产业和城市融合。要用校园文化带动市民素质提升,形成校园、新区互为带动、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同时,要促进企业依靠高校人才资源、环境优势创新创造,共享校园的美好自然环境和浓厚科技文化氛围。
启示二:平台公司要发挥”杠杆作用“。重庆大学城投融资主体是重庆市地产集团,为市属国有重点企业。16年来,该企业认真践行”土地储备主渠道、土地市场调节器、城市建设生力军“职能,既负责融资和”用钱“,也负责培植税源帮政府”挣钱“,在土地一级开发中实现了多赢:投融资总额达158亿元,完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收储、征地和房屋拆迁;通过引进高校入驻和开发商建城,带动高校和社会资本投资超过1000亿元,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今,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既聚集了才气、人气,也聚集了商气和财气,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
”花溪大学城政府投资远远超过重庆大学城,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何用政府有限的资源去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这是我们今后的发展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罗松华说。
启示三:让教师”留得住、住得下、教得好“。安居才能乐业。重庆大学城建设之初,就规划建设了教师的”安居工程“。每一位教师都在大学城拥有一套经济适用房或优惠价格购买的商品房,有的高层次人才还住上了别墅。花溪大学城各高校因入驻时间晚,住房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目前”走教“现象严重,解决教师住房刻不容缓。
”重庆大学城已入驻中小学18所,每个社区都有幼儿园。在大学城居住的教师子女,可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可就近从幼儿园读到大学,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西部新城管委会副调研员唐琳的这番介绍,令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云坤十分羡慕。他充分肯定了花溪大学城的成绩:9所高校入驻,15万师生齐聚,已然成为朝气蓬勃、人才聚集的学府之地;也表达了对花溪大学城发展的担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出现了老师住不下、学生留不下、产业兴不起的尴尬局面,没有发挥”城市“的带动功能,特别是交通、医疗、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尚不能满足师生和当地居民的需要。
陈云坤建议,要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大学城附近规划建设科室齐全、设施完善的公益医院;引进师资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入驻园区;依托大学城各高校的科研和文创团队,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创造力、创新力、吸引力、影响力科创及文创空间;解决地铁延伸至花溪大学城、园区公交车、公园、美食城等配套设施;尽早想办法解决大学城教职工住房等问题。要围绕大学建城市,才能发挥大学城的”核心“作用,花溪大学城才能实现”让城市美起来、让老师住下来、让学生留下来、让产业兴起来“的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