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安新区北斗湖畔富贵安康社区,有一所服务于周边富士康产业园职工子女、贵安综合保税区企业职工子女以及川心村、甘河村、龙山村、佳林村,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小学——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
这是一所通过拆并整合几所老旧村级小学,重新建设的、拥有现代标准化教室、运动场、图书室和阅览室、音体美功能教室、科学实验室、学生心理咨询室、特色刺绣文化活动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学校。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岁月长河中乡村教育的不断变迁;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乡村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艰辛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管窥贵安新区教育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 (黄镇华 摄)
从无到有 乡村小学的历史记忆
2016年9月,新建设的贵安实验小学成立,马场镇原川心小学、原花溪六中小学部整体迁入,周边佳林村、甘河村、龙山村的孩子陆续开始在该校读书。
距离现在的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不到2公里,在马场镇川心村内,原来的川心小学已变为川心村村委会办公场所。
“原来的川心小学成立于1946年左右,花溪六中的小学部成立于1967年左右,这两所学校经过拆并组合,新建了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原川心小学校长张碧祥告诉记者。
由于年代久远、岁月变迁,原川心小学没有留下多少历史资料,只有一些老人还有少许模糊的记忆。
“这里最开始有一个佛堂,新中国成立前,住着一个老人,平时作和尚打扮,据说老人是云游到川心村后定居下来的。‘老和尚’识字,就自发地免费教村里的孩子认字。川心村和周边来学认字的孩子越来越多,就有了学校的雏形。听老一辈讲,在还没有开办学校的时候,‘老和尚’就是川心村村民的文化启蒙老师。”川心村村委会成员雷良发告诉记者,为了让周边村民的孩子有学上,1946年左右,村民们自发出资出力,申请成立了学校。学校成立以后,“老和尚”依然住在这里,承担一些教学工作。
在原川心小学的后面,是一片荒废的草地,还有一个小型的水塘,后来变成了菜地。记者看到,一块断裂的石碑就躺在其中。据说,这是“老和尚”的墓碑。墓碑上,“老和尚”的姓名,只剩下名“仲玉”,姓已无法考证。
据张碧祥介绍,学校成立时,只有一位老师,全村能上学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挤在一间瓦房里,板凳、课桌都是东拼西凑的。他1975年开始在川心小学任教,当时学校只有5名教师,其中,两名是正式的。
“这里从一个小祠堂的规模开启教育之路,经过近50年的发展之后,才有了两排平房和一个不平整的操场。后来,村里再次通过向村民集资,加上马场镇粮管所、卫生院、农技站、平寨小学、栗木小学等单位的资助,1997年,学校终于新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学生人数、教师人数逐步增加,教学逐渐步入正轨。”张碧祥说。
在原川心小学的操场边,一块斑驳的功德碑记录着这段历史。
“川心村的教育发展和周边的很多小学一样,是当地人最大的民生实事。”雷良发介绍,和川心村一样,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周边兴办了村级小学的地方,教育的发展都很艰难,教师不足、学校设施设备简陋而且不断老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巨变来自于贵安新区的设立,短短几年时间,川心村旁边就建设了全新的富贵安康社区,社区里建设了现代化的小学,川心小学搬迁到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张碧祥说。
品牌引领合作办学 师资环境大变样
2016年,为加快推进贵安新区教育发展,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落户贵安新区的引进力度,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与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学校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17年6月,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成立。这是贵安新区引进北大培文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品牌引领”合作办学的又一力作,也是贵安新区努力践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又一硕果。
“有质量”三个字,再次掷地有声地体现了贵安新区办大教育、办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占地总面积约27514平方米、生均34.23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9012平方米,生均10.82平方米,学校教学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基本符合学校办学标准;学校运动场所12510平方米,生均16.57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师39名,有专职体育、美术、科学教师各1名,英语教师5名,音乐教师2名。全体教师具备相应教师资格,专业结构配置基本合理。全体教职工都在教学第一线,继续教育参与率100%。
目前,学校共有17个教学班,833名学生。学校有2幢教学楼、1幢办公楼、1幢综合楼、1幢一体食堂及会议室,各班级已实现班班通。学校开设有“八大功能教室”——音乐古筝室、竹叶布依刺绣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3D打印室。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
学校有学生专用的计算机室,也有教师办公用电脑35台,基本满足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校配有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内现存图书15855册,生均图书20.6册,仪器室、体育器材室配有自然科学、体育、数学等仪器、器材设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以及办公需要。
据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校长吴清介绍,学校校内环境优美,周边环境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是理想的育人之所。目前,学校是贵安新区重点打造的一所规范化示范性小学。
“新学校好,教室宽敞明亮,还有铺着塑胶跑道的操场。之前的学校和这里根本没法比。我太喜欢了!”2016年9月,从原川心小学转来的李胜军同学,经过2年多时间,不仅适应了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还喜欢上了这里。
“才读了一年,孩子就有了明显的进步,就像换了一个人,做作业不用催,还会帮我们做家务。最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和我们沟通、商量。”李胜军的父亲李卫江说。
社团活动丰富 孩子乐在其中
“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北大培文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是北大培文一以贯之的育人宗旨。”吴清说。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宗旨,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把礼仪教学看得尤为重要。该校邀请着名礼仪培训专家,通过定期开展礼仪教学,培养男孩刚毅阳光有责任,女孩秀外慧中有涵养。
“原来的村小学是为了解决‘有学上’的问题,现在的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能让我们的孩子‘上好学’。”家长们这样评价这所见证新时代贵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学校。
从学校进门处的元培广场,到教学启智楼的“名师名生”作品墙,再到一楼美术回廊、二楼博雅书吧、教学楼风雨连廊、班级文化墙、各功能教室……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的教室文化及走廊文化,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学校现有3D打印、舞蹈、棋艺、足球、跳绳、经典诵读等17个特色社团,动起来的学生美,活起来的校园亮,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吴清说。
北大培文贵安学校(在贵安新区,北大培文还领办了初中和高中)的办学目标,是以“弘扬北大精神,践行博雅教育”为己任,秉承北大“博雅”教育理念,创办教育优势融合的新型学校。以“精神的磁场、文化的高地”为目标,因培育、得创造、共成长,明确“学校文化引领”“校本课程制胜”和“双师制护航”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策略,小学做特色、初中做强、高中做精,3年初显成效、6年将北大培文贵安学校打造成“校园环境一流、学校管理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办学特色及优势突出”的区域名校。
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未来人的道路上,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不试图通过开设一门或几门课给孩子说教,而是从小处入手,把礼仪教育放到与德行、学问、体魄同等重要的位置,创立校园“男生儒雅、女生优雅”的雅文化,还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包括接电话、打招呼等《生活中的50个细节》的校本课程进行规范、推广。
在教学发展创新方面,北大培文贵安学校不满足于一种教学授课模式,学校把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课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分别规划,一位老师高质量教授国家规定的国际教材,一位老师教授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即特色课程、双师制。
以语文教学为例,在同步推进国标教学进度的同时,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快速识字》课程,学生两年时间便能识得小学阶段所需掌握的2700至2900个生字。以识字量为后盾,三年级开设《海量阅读》课程,学生小学未毕业,平均阅读量已能达到初中毕业要求。在打好前两步基础之后,到了五年级,开设《快速作文》和《演讲与口才》课程,力求每个学生敢于在公众面前开口演讲,并声情并茂、言之有物。
“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孩子也是各不相同。不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他们的长短,而是捕捉、激发学生特有潜能,向更好的自己出发。”吴清说,这是北大培文秉承博雅阳光教育,筑梦未来辉煌的育人理念。
让每一朵花儿都尽情绽放
记者第一次走进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是2018年4月。当时,贵州省教育厅教育督导组到该校督导检查学校的义教均衡发展工作。
美丽的校园内,有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有的学生在音体美教室学习绘画、古筝、刺绣、舞蹈……学生欢声笑语,学校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景象。
之后,无论是什么时候去,给记者一个相同的印象是,无论老师和学生,脸上都满是笑容。
在北大培文学校,老师要保持微笑、不吝惜竖起大拇指、适时给学生拥抱,与其心与心交流。说来奇怪,在大家不经意间背出“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九字箴言过程中,整个学校真的像相亲相爱的大家庭一般。
如今,在北大培文贵安实验小学,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社团活动已成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孩子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发展了特长,找到了自信,丰富了校园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给孩子筑梦,为师长安家”“知行合一 博雅阳光”“用心做事 爱心育人”……该校的校训、校风、教风、文化礼仪培养无处不在,优质教育让家长和孩子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一所培养未来人才的学校。”“这是一所立志良知教育、素质教育的学校。”……家长们说。
“让每一朵花儿都尽情绽放。”老师们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