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开双臂迎世界 对外开放谱新篇

2020年09月03日 10阅读 来源:贵阳晚报 2019.07.22

不知不觉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走过11个年头。

11年来,贵州作伴,贵安见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越发充满魅力;

11年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成果不断涌现,参与的国家与人数不断增多,已成为双方教育领域机制化程度最高、辐射影响力最大、务实合作成果最丰富的平台;

11年来,中国-东盟关系进入新时代,双方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关系,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美好未来;

……

今天,坐落于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迎来了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

十余载牵手硕果多

过去11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见证了无数改革变化与发展——

由教育交流平台发展成为今天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

由中国主导变成东盟主动全面参与;

由中国和东盟10+1合作,变成如今立足东盟、辐射全球的平台;

由近400余名参会人员提升至如今的3000余人参会规模;

由每年4项活动充实到每年数十个项目,活动内容从高等教育延伸到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领域;

由一周内在贵州一个主会场举办,延伸至全年不同时段在中国和东盟多地举办的模式……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上还先后成立了多个联盟式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60家中国和东盟国家轨道交通类院校合作成立的“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30家“中国-东盟职业培训中心”所在高校联合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从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研讨会共识到中国-东盟教育与人才可持续发展倡议书,一份份合作共识相继推出,在促进对接、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智库合作、开展联合研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多样化、多边多赢的局面。

11年,梦想早已扬帆远航。中国与东盟,不仅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更架起一座教育国际交流的“丝绸之路”。

贵州风吹到东盟去

在贵安茁壮成长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不断延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一步一个脚印,激荡出璀璨浪花。

从2008年至今,连续十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办,2016年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在贵安新区落成。贵州与包括东盟十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展开越来越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化。

目前,贵州30余所高校均与东盟国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25所院校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开辟了一条“立足东盟、面向亚洲、辐射欧美”的对外开放道路。

2014年,我省启动“千人海外留学计划”,公派学生到国(境)外交流学习。在交流周平台推动下,我省每年派出千名学生中10%-20%的学生前往东盟国家学习深造。

截至去年底,来黔留学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113人(其中东盟留学生3人),发展到4000余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占到70%以上)。

随着交流周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的官员、专家和企业家来黔交流合作。多彩贵州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伴随着交流周的发展更加闻名中外。

欢聚贵安同奔未来

教育交流、教育合作、教育共享,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恒的话题。作为全省高等教育聚集地、教育人才高地,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拥有和东盟各高校,教育机构进行文化教育合作、青少年交流的天然优势。

步入新时代,贵安新区改革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教育创新发展不断加速,在国际合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引领带动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不断推动与东盟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在校际合作、留学生培养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绩,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贵州民族大学与东盟国家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了中国-东盟跨文化研究联盟,开展跨境民族文化研究;贵州医科大学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十几所学校合作,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实现医学资源共享……

在贵安新区以及各界的努力下,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成为立足中国和东盟、辐射全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前中国-东盟关系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在高层引领更为有力、合作理念更趋契合、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等发展机遇面前,中国、贵州、贵安与东盟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一平台的融合引领,势必形成更为强大的“引力波”,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