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遗产丰富多彩
地处黔中腹地的贵安新区,从史前文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块神奇的土地造就了不同于贵州其他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贵州文化发展脉络唯一连续的地区,数万年来从未断绝,昭示着贵安新区是贵州本土文化连续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序列、实证和标本,对建立贵州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目前,在贵安新区,考古工作者一共发现和核查各类文化遗产200余处,大致可分为地下文物和地面文物两类,地下文物包括史前至商周时期的洞穴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和遗址、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和遗址。地面文物包括洞屯及营盘遗址、寺庙、村落文化景观、古井古桥古塔及碑刻等。
招果洞,古老的狩猎人在风雪中坚守,留下的“极端天气生存指南”令人畅想;牛坡洞,古人类打制的石器撩开了史前贵州的神秘面纱,将为华南地区史前人类行为模式、人类体质、古代环境及其变迁等未解之谜提供科学的钥匙;杨家桥,魏晋南北朝的风物展示着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多元传承,这也是贵州唯一能够确认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遗存;还有马场中湾洞遗址、门岩洞遗址……
文艺繁荣散发独特芬芳
黔中文化之美,贵安山水之魅,无论是过去和现在,总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粗犷热情的地戏、古老精致的苗绣、深情独特的夫妻舞……在贵安大地上已经传承发展了几百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得了更多的保护和推广。
今年6月,贵安新区布依族马尾绣、苗绣、地戏三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在之前,贵安新区已经有高峰镇大狗场仡佬族吃新节、仡佬族打篾鸡蛋、苗族夫妻舞、布依族铁链械等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贵安新区正在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项目进行收集和整理,新区苗族歇牛节、米花节、钉耙舞、十二组古苗歌、仡佬族开山劈草歌、仡佬族语言、咚叭舞等数十种民族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瑰宝正待进一步开发。
新区人民群众自己谱写了扫黑除恶山歌、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民族舞蹈队倾情表演民族文化、各文化组织机构的文化下乡活动如火如荼……新区的文艺家们孜孜不倦地生动演绎家乡,用大批“有筋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生动展示着贵安新区的全新面貌。
在丰满而多彩的黔中文化中,贵安新区正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多年来,贵安新区的文化产业从未停止探索。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而兴起的产业园区,不断聚集优秀人才,开创新的创意版图,诗与远方的结合更为文化产业注入力量。
在云漫湖、月亮湖、车田村,在每年的春季跳花节、居民聚集点……30多堂地戏、各种传统技艺、各类民族歌舞表演艺术等越来越活跃,形成新消费热点,民族民间文化、黔中历史底蕴激励着贵安人向前迈进的同时,也成为旅游业的新热门。
深刻阐释苗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剧情舞蹈、布依族舞蹈和瑜伽紧密结合的自创歌舞、各村文化广场上欢歌笑语的人群,无不彰显着贵安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
中国-东盟交流周上的教育文化交流、民博会上的民族工艺品等贸易红火,贵安新区的文化对外交流,成为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贵州文化对外交流的有益组成部分。贵安非遗名片、文艺名片、生态名片,在对外推介活动中不断传递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敞开大门将优秀文化请进来,用先进理念结合贵安实际,正创造出更多奇迹。
村级文化活动室正一个一个建起来,文化表演阵地正一个一个立起来,文化交流平台正一个一个丰富起来,文化产业发展渠道正一个一个畅通起来,黔中文化,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发展步子越来越快,越行越远。
贵安亮点
●贵州文明发展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学家不断探索黔中文化发展的足迹。从1955年开始,三次重大发掘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的2012年后展开,相关发现证明:贵安新区是贵州文化发展脉络唯一连续的地区,数万年来从未断绝,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遗存、历经商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明清时代文化,可谓是贵州文明发展的缩影。
“历史悠久的洞穴遗址群和璀璨多彩的魏晋南北朝墓葬群,是贵安新区完整的文化序列最具特色的两个时段。一个昭示文明的起源,一个反映文化的多元,是贵安新区文化连续发展的实证,也是贵安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考古学家这样评说。
“当世界许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渺无人迹的时候,坐落在云贵高原东半块的贵州地区早已是一派生机。”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贵安新区。
●非遗文化丰富多彩
一锣一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伴和,空气中弥漫着高亢而乡土气息浓郁的唱腔,头戴木质的面具,身穿古老的长衫,腰系特色的战裙,背插4到5面靠旗,手持短小的刀枪,边歌边舞……每逢春节期间或者七八月份,在贵安新区数十个乡村,不定期会听到铿锵的锣鼓声响,同时,可以看到一群人围成一个圈子,津津有味地观赏着由村民自编自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地戏。
历经600年风雨,“杨家将们”“薛家军们”“三国英雄们”的不朽传奇,在这里不断上演。即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贵安地戏的喧嚣热闹不复往常,依然有一代又一代的贵安人传承着“忠义仁勇”的信念,成为贵安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贵安新区,历年来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还有马尾绣、苗绣、仡佬族吃新节、仡佬族打篾鸡蛋、苗族夫妻舞、布依族铁链械等,它们各具特色,风采动人,成为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奋斗标兵
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义不容辞
“贵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各方面的变化都非常大,尤其是在文化建设上的变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得出。”说起身边的变化,贵安新区马场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王乃燕是三句话不离自己的本职工作。
“历史文化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贝,我们要努力把他们保护好,传承好。”王乃燕常说。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王乃燕花了不少心思。马场镇苗族、布依族分布广、人口数量多。多个民族聚集孕育了极具民族风情的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苗族“跳花节”“四月八”等少数民族节日。为了让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她牵头组织聘请了贵州省文化馆、平坝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对马场镇当地的传统民族舞蹈《夫妻舞·踩月亮》表演队进行了不定期的提升培训,在培训期间夫妻舞队员从原来的12对夫妻发展到现在的20对夫妻,完成了表演队员新老接替工作。
通过组织夫妻舞表演队员不断参与民族节日庆典和各类文艺演出,《夫妻舞·踩月亮》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展,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风采,这些已成为贵安新区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王乃燕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贵安人,而且一直都从事文化工作,近年来,她明显地感觉到,今天的新区,不仅建设发展迅速,文化事业也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文化自信建立起来了,大家一起向外界展示新区的新面貌。
发展历程
●2017年,牛坡洞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7年,考古工作者对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距今3.8万年的古人类遗址,这是贵州以及整个黔中地区发现人类活动最早的地方。
●2018年,贵安新区获第三届文化产业学院奖“2018未来文化城市”金奖
●2018年,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牛坡洞遗址、杨家桥魏晋墓群入选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在贵安新区举行。
●2018年,“全景贵州”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贵安新区站开赛。
●2019年,贵安新区布依族马尾绣、苗绣、地戏3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