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安比”挟裹着大风大浪正面袭来,但浦东安然无恙。防台防汛需全民同心,更需未雨绸缪,筑牢屏障。
7月22日16时,上海中心气象台解除台风橙色预警信号。7月23日,“安比”已去,烈日当空。在迎春路520号,浦东新区防汛指挥部的工作却仍未画上句号。
据统计,防御台风“安比”期间,全区共有16199人次在岗值班,开展巡查24175人次,749支各类抢险队伍15181名抢险队员随时待命,公安出动警力3200余人维持交通秩序。全区防汛工作平稳有序。
成功迎战“安比”,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浦东防台防汛系统不断完善,各相关单位、部门针对老旧小区积水难题推行一系列有效举措,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也初显成效。这些,都为浦东防台防汛提升了更强的“战斗力”。
指挥部运筹帷幄
战台风,不是靠几天的准备。除了汛期开展的防范、应急措施,防汛工作“全年无休”。
22日12时30分,今年第10号台风“安比”在上海崇明东部登陆。这是近30年来,首个直接登陆上海的台风。
在迎春路520号,一间10平方米不到的浦东新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内,一方小屏幕上呈现着浦东地区地图,可切换查看全区内河水位、雨量、水闸、泵站等实时情况。一旦某个监测点出现雨量超标、水位过高等情况,系统会立即提醒,同时将相关信息发送至防汛指挥部成员的手机上。
据介绍,这套浦东应急防汛指挥系统从2000年开始探索应用,经过多次改版完善,能够实时查询全区范围内的各类防汛动态信息。
除了硬件到位,防御台风期间,包括区防汛指挥中心成员、水务、建设、教育、农业等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各街镇防汛干部等在内的4000多人严阵以待,坚守岗位。
“今年的台风比往年来得早,但我们做好了充足准备。”浦东新区防汛指挥中心副主任叶志刚说。
事实上,早在7月21日上午9时05分,浦东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浦东防汛指挥部同时启动三级响应,做好各类防汛防台准备。全区各街镇、各单位根据应急预案立即开展防汛防台值守工作。
但战台风,不是靠几天的准备。叶志刚介绍,浦东面积较大,且防汛类型多,不仅要应对暴雨、积水等问题,还要落实好堤防、水闸等的汛期管理。因此,防台防汛工作量较大。近年来,浦东抓好“测、报、防、抗、救、援、避”等各项措施的落实,逐渐形成完善联动机制,全区各部门、单位紧密配合,让防台防汛工作能有序开展。
据了解,今年浦东新区汛期天气呈现“降水总量略少,影响台风强度强,高温日数偏多,强对流天气强度强,局地性强”的特征。
早在今年5月底,根据浦东新区防汛指挥部的要求,全区各街道、镇及相关单位已根据各自情况调整防汛组织机构,明确防汛责任部门和人员。区级防汛抢险物资分别储备在8个防汛仓库内;各街道、镇、市政部门及养护公司、沿江沿海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补充了防汛物资储备。全区还组建了49支各类防汛抢险队伍,总人数2500余人,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事实上,除了汛期开展的防范、应急措施,防汛工作“全年无休”。每年年初,防汛指挥部要为雨雪灾害天气做好协助保障工作。3月全面启动年度防汛准备工作,包括修订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人、预备防汛物资等。叶志刚介绍,对应急预案的完善基于排摸、检查工作,对相关单位反馈的问题、检查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核实后,还需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整改方案。除了应对台风、强降雨天气的考验,防汛指挥部还负责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这两天,“安比”虽去,新区防汛指挥部依然没能“松一口气”。各类统计、分析、总结工作依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老镇区不再“看海”
防汛防台重在未雨绸缪。近年来,通过对历年暴雨积水的情况梳理统计,推进相关工程建设,部分老镇区的“看海”现象已经有所缓解。
“这次迎战台风,我们没有‘看海’。”惠南镇防汛办负责人陈德龙说。
一下暴雨就“看海”,曾是浦东部分老镇区面临的窘境。其中,惠南镇就是典型代表。由于地势较低,惠南镇自然排水功能较弱,河道蓄水能力较差,近10年来,每逢暴雨台风天气,一些老旧小区地势低洼,容易产生积水,影响居民正常出行。
21日20时至22日23时,浦东全区普降暴雨,最大雨量出现在惠南地区,为93.6毫米。但经排查,惠南镇域内基本无积水现象,仅城南路个别小区出现约10厘米深、面积300平方米的积水,且在第一时间排空。
陈德龙介绍,这得益于惠南镇加快防汛补短板工作、制定详细应急预案、加大防汛重大工程建设进度等措施。
此次迎战台风过程中,惠南镇对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组织准备全镇防汛抢险队伍和设备,提前排摸所有风险点,同时开展不间断巡查,尽最大努力不发生积水现象,一旦发生能够快速响应及时处置,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此外,今年以来,惠南镇投资735万元,开工新建12处积水改造工程,部分工程已于本次台风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余项目预计在今年底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近年来,惠南镇建造完成了东城区强排水泵站,并对荡湾新村进行外包围排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惠南镇南祝路以东、沪南公路以北、观海路以西、拱北路以南约5平方公里区域的积水问题。原先一有暴雨就会严重积水的惠南镇福汇二村,也通过建造排水泵站解决了积水问题。
防汛防台重在未雨绸缪。事实上,积水点改造也是浦东防汛防台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对历年暴雨积水情况梳理统计,浦东目前仍存在116处各类易积水点。为此,浦东新区防汛指挥部、环保市容局等部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进积水点改造工作,目前已改造完成的积水点43处,已开工改造的积水点5处,计划开工改造的57处,其余11处已经落实临时应急措施。已开工或计划开工的积水点均已制定了度汛预案,明确了防汛责任人,配备了抢险物资和队伍。
此外,今年浦东新区还梳理出8个防汛主要问题,并已列入防汛重点工作清单,包括东西通道施工影响浦东大道两侧地区排水、杨高南路商务通道工程影响张家浜排水等问题。防汛部门已按照制定出的应急保障措施逐个加以落实,监督相关单位编制应急抢险预案、建立应急联动机制、落实防汛物资和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成效也将在汛期得到体现。通过近一年半的全力攻坚,全区已完成1575条段、711.9公里河道整治,覆盖了全区所有街镇,主要集中在近郊城乡接合部和郊区。整治一方面提升了河道水质,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另一方面清除了河道障碍物,打通了河网水系,增强了水体流动能力,提高了河道蓄储和行洪能力。
“大海绵”吐纳有余
面对大风大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表现良好”。“海绵化”改造,既消除雨水带来的影响,更使雨水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
7月22日上午8时左右,临港地区刮起大风,大雨滂沱。南汇嘴公园外,东海海面翻着滚滚白浪。
由于地处海边,临港地区的狂风暴雨显得格外猛烈。连日来,临港管委会、南汇新城镇连续召开四次专题会议,部署落实防台防汛相关工作,通过会议、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动员各单位按照防台防汛专项预案要求,齐心协力迎战“安比”。台风期间,南汇新城镇安排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9个临时安置点,转移安置6610人。
“面对大风大雨,包括临港家园服务站口袋公园、宜浩家园小区、新芦苑A区等海绵项目表现良好。”临港管委会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的冯文庆说。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6年,上海市出台的海绵城市实施意见正式实施。浦东临港地区是全国30个试点地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临港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涉及临港主城区、临港森林一期、临港国际物流园区和芦潮港社区功能板块,试点面积达79平方公里,包括7个示范区、15个项目包、100余项具体工程。
根据《上海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区内将全面实现“5年一遇降雨不积水、100年一遇降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
截至目前,试点区已开工项目78个,包括基本完工46个、在建32个,余下20多个项目正在抓紧办理前期手续,累计完成投资约28.5亿元,完成占比38%。一批特色项目有序推进,包括四所高校(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临港物流园区海绵化改造、盐碱地改良等。一批示范项目相继建成,包括环湖8公里景观带(E1区、BCD区)、春花秋色(B1区、B2区)、临港家园“口袋公园”、新芦苑A区和F区、芦茂路-绿带-里塘河等。
其中,临港家园“口袋公园”项目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地建设了透水广场、生态停车位、绿化屋顶、雨水花园、表流人工湿地等海绵设施,解决了屋顶漏水、广场积水、停车难等问题,景观提升上更是下足功夫,深受周边居民喜爱。
而已完工的新芦苑A区、新芦苑F区改造项目对小区内查出的雨污混接点进行了彻底改造,同时通过雨水花园、调蓄模块、高位花坛、生态停车位、透水铺装等措施解决积水问题,实现净化雨水水质等功能。
在迎战“安比”期间,临港“海绵办”组织工作人员实地踏勘了临港家园服务站口袋公园、宜浩家园小区、新芦苑A区等海绵项目,相关区域排水系统良好,无一出现积水现象。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建的项目,还将通过在小区内开挖调蓄模块,通过管道、机电设备自动将存储的雨水提升起来、与洗车设备连接等,未来有望实现居民自助洗车、浇灌绿化等,将雨水为民所用。
根据规划,这块东海之滨的“大海绵”将形成“一核两环六楔多片”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冯文庆介绍,下一步,临港地区将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建设,通过编制试点区海绵城市典型案例等持续加强海绵理念推广,在管控制度、技术标准、方法措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同时,规范和加强海绵设施的管养,建立常态长效管理制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