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2017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新区两所学校的学子受邀带着各自的作品,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交流展示环保创想。由福山外国语小学4名小学生制作的原创环保视频《九条小鱼的故事》,获得了论坛之环保创意赛的全国总冠军。由新港中学学生原创的环保剧《原来我们是这样的蚯蚓》,也在论坛上博得了各国嘉宾的好评和喝彩。
《九条小鱼的故事》 聚焦午餐浪费现象
环保公益组织“绿色光年”创始人、此次论坛上海分论坛的相关负责人倪欢老师介绍,“2017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由联合国环境署、中国日报社主办,旨在将环境教育融入中国青少年素质培养计划,同时也为优秀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参与环境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此番受邀前往北京进行论坛展示的环保作品,都是前期在各地的分论坛经过赛事选拔后的优秀作品。而由浦东学子展示的两个作品,无论是环保题材还是展示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
时长7分31秒的原创环保视频《九条小鱼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充满童趣且有环保寓意的童话故事。
故事从九条小鱼的命运说起:它们快乐地生活在海里,之后被渔夫捕捞上岸,经过长途运输和市场售卖,其中的七条被运到了一所学校的食堂,由大厨烹饪给学生当午餐。可是,有两条小鱼还没被尝上一口,就直接被倒进了垃圾筒。故事至此还没结束,一些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我们通过一周的调研发现,光我们班每天午餐浪费的粮食就达7.91公斤。推算一下,每年我们校区浪费的粮食达8万多公斤……可供349名贫困儿童吃上一年午餐!”
参与调研并制作视频的,是福山外国语小学的4名小学生:夏睿行、张昊辰、葛亦轩、朱思宜。除了展示对本班和本校区学生午餐浪费情况的调查结果,他们还在视频中就造成食物浪费的主客观原因分性别进行了解读。调查发现:10%的男生觉得午餐不好吃,而做出这一选择的女生比例则高达26%。此外,“不好看、油太多、太烫或太冷”等都是导致小学生午餐浪费的原因。如何避免午餐浪费?视频尾声提出了不少实用建议:“让厨师做得好吃点、午饭时间晚一点、饭菜适量……”
课题的指导老师齐洁告诉记者,视频中的童话故事、数据、图表等元素,都由学生一笔笔绘制,再进行录像、配音和视频剪辑。视频中的数据则都来自此前学生做的环保小课题。从前期的数据调研到后期的视频制作,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在合作中,孩子们学会了彼此包容、倾听、理解,更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了各自的特长。”齐洁说。这一作品在今年6月举行的上海分论坛之环保创意赛中,将唯一一个一等奖收入囊中。
《原来我们是这样的蚯蚓》 激发农村学子自信
此次在论坛上亮相的另一个浦东学生团队来自新港中学。他们原创的环保剧《原来我们是这样的蚯蚓》的“主角”,是3条小蚯蚓。剧中,他们模拟了家里、校内的蔬菜园及校食堂3个场景,通过小蚯蚓的视角再现了人类对食物的浪费,展示了蚯蚓对厨余垃圾的处理能力,还探讨了适合蚯蚓的生存环境。
论坛的舞台上,随着椅子的变化、响铃的提示,来自新港中学的马钧雯、杨柳、杨浩伊和张文杰4名学生,在蠕动的蚯蚓、乖巧活泼的孙女、年迈慈祥的爷爷、听证会上的校领导等多个角色间自如转换。其视角独特的研究内容、耳目一新的表现方式,博得满堂彩,被现场嘉宾称赞为:“有料、有创意!”
这出原创环保剧,可以说是新港中学近半年来环保主题活动的艺术缩影。今年4月,该校邀请北京中学余佳玥同学到校分享蚯蚓养殖与土壤环保的心得。之后,新港学子成立了蚯蚓研究社,研究蚯蚓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能力。全校师生还发起了关于家庭和学校食堂食物浪费现象的调研,并召开了校食堂饭菜质量学生“听证会”。6月,新港学子提交的环保研究项目《用蚯蚓来处理厨余垃圾》,获得上海分论坛之环保创意赛的第二名,并受邀前往北京在总论坛上进行展示。为了更生动地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选择了原创环保剧这一方式。
在北京参加论坛展示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各地的名校,来自农村学校的新港学子一点也不怯场,落落大方的环保剧表演最终取得了成功,杨柳同学还受邀在“2017绿色可持续消费宣传周”活动上作主题发言。
“我们的学生既要有农村本色,也要有国际视野。”新港中学校长朱国花介绍,该校近年来着力打造“绿色校园”,将科创与环保融进课程,借助高校和科技企业的力量在校内建起了实景生态农场,还鼓励学生开展环保课题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