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坚持生态优先 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清

2020年09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20190418

这个春日,浦东成了网红打卡地:公园里争艳的百花,道路旁精致的绿植,乡野间美丽的庭院……一幅幅生态和谐的美景成为了主角,展示出浦东开发开放29年来,始终坚持实践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的成果。随着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浦东正深入推进实施“四高”战略,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浦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挥毫泼“绿”重量重质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争取更多的空间给绿化,是浦东一直给出的明确答案。

其实,要解好这道题目并非易事。受到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前期资金投入较大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浦东生态环境建设中,绿化林业建设存在一定缺口。然而,优美的绿化环境是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体现。为此,浦东迎难而上,探索多样立体的绿地建设途径,加大部门协调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不断加强绿林集约利用建设,进一步优化绿林生态效益。

浦东明确,“十三五”期间将构建“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的生态网络结构,形成多层次、功能复合的生态开放空间。到2020年,全区新增森林面积5万亩,新增绿地24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由此,浦东重点推进实施了七大类工程项目,即重点区域造林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经济果林建设、外环生态专项工程、中心城周边楔形绿地工程、中心城内及环外集建区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公园绿地改造提升工程。

其中,拓展生态廊道和绿色发展空间,成为浦东绿化建设的一大着力点。市政府下达浦东“十三五”期间重点生态廊道建设任务总量为20253亩,共涉及4条(片),分别为老港固废基地周边、G1501绕城高速、S2沪芦高速以及黄浦江生态廊道,沿线共涉及14个镇。

在功能定位上,浦东强化差异化设计。针对老港固废基地周边区位的特殊性,通过地形再造、土壤改良、适地适树等方式,恢复森林基底,有效形成防护屏障;G1501绕城高速生态廊道连接城区与郊区,毗邻沪通铁路线,赋予隔离城市组团和车行视觉“多彩、多景、多层”的功能;S2沪芦高速生态廊道主要贯穿农田和农村,在居民密集点和重点路口集中打造森林景观和乡村口袋公园,发挥其连接生态系统和景观效果的功能。

在积极推进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同时,浦东努力提升城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城市绿化更有温度——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开放,一条22公里绿色岸线铺陈开来,人们在其间漫步、跑步、骑行,感受绿色活力;占地面积约188公顷的世博文化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开放式绿地;社区积极创建上海市绿化园林街镇创建,通过绿化自治,打造了小区里的“玫瑰园”……社区公园组成的“生活圈绿道”、城市公园组成的“城镇圈绿道”、郊野公园和大型生态廊道组成的“都市圈绿道”“圈”出了浦东绿化的丰富多彩。

治水攻坚抓常态长效

浦东的河道众多,水系密布,既有川杨河、大治河等骨干河道,也有许多不知名的村沟宅河。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河道出现了黑臭、水系不通等情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浦东大力开展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掀起了一场治水的攻坚战,目标确定为:到2020年,基本消除丧失使用功能(劣五类)的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到78%,河湖水面率达到10.56%。

浦东城乡中小河道整治任务量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涉及全区各个街镇,大量黑臭河道集中在城中村、园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区域,整治工作范围广、任务重、难度高。浦东以“组合拳”出击,铁腕治污,制定《浦东新区城乡中小河道整治标准》,明确城乡中小河道整治“截污、拆违、清障、疏浚、面洁、岸绿、水达标”15字标准。

2017年,浦东按节点目标完成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的既定目标,并将整治重点转向消除劣质水体。这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

浦东按照“分类治理、分区编制、综合施策、全面推进”的原则,于2018年9月完成了6197条段劣五类水体“一河一策”的编制及专家评审工作,针对性地形成了问题、责任、措施“三张清单”。通过大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截污纳管、环境综合整治、产业结构调整、198区域减量化等一系列措施,浦东河道水质逐年改善。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必须扎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有句话是“水污染问题出在河道,但根子在岸上”,农村生活污水仍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

浦东决定再下一城——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为2019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一,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和排放标准,提出了至2019年实现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去年,浦东完成了3.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按照“一镇一策、一村一图、一户一档”的原则,完成17.1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技术方案编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采用污水纳管、就地生物生态处理工程技术等手段。

值得骄傲的是,浦东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努力做实河长制,推广“全民治河、共治共享”新模式,涌现出了许多的“民间河长”。

如今,浦东已形成从政府到社会、从公职人员到民间人士的“社会共治、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当”的全域管控网络,使河长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职责得到充分落实。其中,全区各街镇共发展“民间河长”490名,包括护河志愿者等在内,人数超过了5300人。

建设“生态之城”是场持久战

其实,植绿、治水只是浦东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诸多的着力点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浦东加强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安全;全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产业准入,完成低端污染行业整体退出,完成全区中小燃油、燃气锅炉提标改造;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深入推进金桥、临港低碳发展,支持世博园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前滩建设低碳发展实践区,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方式,持续降低万元增加值能耗;大力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循环经济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鼓励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广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浦东坚持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如今已进入第七轮。

生态文明建设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浦东瞄准建设“生态之城”的目标,使出“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的韧劲。浦东通过法规制度、机制体制、资金投入、建设用地、科技能力和社会参与等保障措施,全力推进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例如,加大区域在水、大气、土壤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专项执法与“双随机”执法检查并举;探索通过诉讼等方式对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的单位追究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探索建立减排市场机制,探索通过绿色信贷、环境保险、节能减排的补偿性和约束性税收政策等实现减排的良性循环等。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浦东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之花灿烂绽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