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上海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各公办小学从3月20日起,对家庭按时接送有困难的学生免费课后服务延时至18时。
记者日前从浦东新区教育局获悉,浦东130余所公办小学已结合学校情况、家长需求等制定了服务方案,并已于本周陆续开始实施。采访中记者发现,课后延时服务展现了学校管理的温度,同时成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契机。
课后课前延时服务 细节体现管理温度
3月18日16:05,东波小学沪东校区一(1)班学生陆陶禹理好书包,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设在教工食堂的看护点。本周一,该校在沪东和胡家街两个校区试行延至18时的免费课后服务,包括陆陶禹在内的70余名学生成为受益者。
陆陶禹的妈妈在杨浦疾控中心工作,爸爸是一家国企的职员,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由于父母下班较晚,长辈又忙于照顾弟弟,“放学去哪儿”成了陆陶禹的难题。“上学期,我还有每天一小时的哺乳假,每次赶到学校接他放学时间紧绷绷的。这学期哺乳假没了,我正发愁怎么办,突然听说学校可托管到18时,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陆陶禹妈妈说。
记者在校内的延时看护点看到,每张桌子上贴着写有姓名的贴纸,学生会固定座位便于管理。延时服务时段,校方安排学生看书、下棋、做作业等,老师们还准备了彩色贴纸用于奖励。在延时看护点边上还有一个临时看护点,不参加延时服务、但因家长临时有事未被及时接走的学生可在此休息。
这所公办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已坚持了20年。校长唐毅杰介绍,该校学生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附近的沪东造船厂等国企工作,不少都是双职工。为解决家长的燃眉之急,学校1999年便推出了3点半至4点的晚托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快乐30分”活动。孩子们会在不同的教室里演奏乐器、排练舞蹈、算24点等。之后,学校又推出了4点至5点的关心班,由教师轮值担任志愿者。本周起推出的延时至18时的服务,学校则邀请退休返聘教师、保安等校园工作者共同参与管理。“他们对校园情况非常熟悉,作为志愿者参与延时服务管理,家长也表示认同。”唐毅杰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课后延时服务,该校还有课前延时服务。校德育主任郁勤介绍,按常规,学生8点10分前到校,学校7点半开校门,但不少家长的上班时间较早,一些学生7点半前就到校了,个别孩子甚至6点半就到了。目前,该校给两个校区的40余名学生发放了“提早到校入门证”,孩子早晨可凭证提前进校,到教室自习或休息。
跨级混班集中管理 倡导学生自主互助
本周三,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在藿香和香楠两个校区,开始试点开展延长至18时的课后延时服务。学校采取分时段的管理,两个校区共有300余名学生申请看护至17时,另有100余名学生申请看护至18时,参与服务的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六分之一。
校长陈飞介绍,学校组建了一支管理队伍,对学生进行集中看护。每天放学后,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会以“护导员”的身份走进班级,对照名册点名,并及时将缺席的学生名单反馈给由校行政管理人员、党员团员教师、教师志愿者担任的“巡导员”。“巡导员”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同时负责校区所有看护点的秩序管理和沟通协调。
孩子放学后不怕没处去了,免费课后延时服务解决了家长的急难愁。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课后延时看护时段,孩子们能做些啥?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将这一时段,视为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契机。参加看护服务的学生须维护好座位及附近的卫生清洁;未经教师同意,不得随意翻动看护教室内的书籍、教学用具等。此外,不少看护班采取跨年级混班的方式,高低年级的孩子有了“大手牵小手的”机会。在香楠校区看护点,四(5)班的扶成杰与一(5)班的苏梦阳成了同桌,两人互相交流了阅读心得。“我把自己的阅读小窍门教给了他,他看书速度变快了,我很开心。”扶成杰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苏梦阳也觉得很高兴,“我在升旗仪式时看到过小哥哥,他是光荣的升旗手,现在却成了我的同桌,真有意思。”苏梦阳说。
位于南汇新城镇的浦东新区建平临港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半小时,几乎100%的学生都会选择留校参加“快乐30分”活动。从本周三开始,学校推出了延长至18时的课后看护服务,一支由行政工作人员、党团员教师、教师志愿者和附近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将轮流负责150余名学生的课后看护安全。
副校长李爱明介绍,借助沪上第一所“儿童大学”的资源,学校把高校教师请进了课堂。每天3点半至4点,孩子们跟着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探究不同的生物,跟着上海海事大学的教师了解南极的秘密,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会把擅长的专业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而在下午4点至6点的课后看护服务中,学校则安排学生开展阅读,参与篮球、羽毛球、足球等体育活动。考虑到安全因素,学校为每个申请看护的学生家庭发放了“接送证”,家长需凭证且在指定时段进校才能接走孩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