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阳火烧坪乡青树包村柳杨溪片区,周边村民齐聚“群众之家”,升国旗,过端午。
长阳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坚持党建引领,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自然资源开始转变成为富民资产。
党员干部齐上阵,带领群众奔富路。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聚力“四双”(建支部、建协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行动,深化“三在”(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工程,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激活基层党组织功能,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的“红色动能”。
突出“双建”
组织建设焕发生机
长阳坚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连续三年实施基层党建“整县推进”,全覆盖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0个。
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有办法、敢担当的能人是最宝贵的财富。”长阳着力抓好支部书记“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引导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优秀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乡贤回村任职。
广泛开展“乡村夜话”、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在村“两委”换届中,选拔党组织书记67人,及时跟进培训提能和履职质效评估,动态调整10余人。在“三培养”工程中,储备后备干部278名。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长阳围绕建设规划、项目推进、产业布局和乡村治理,把党组织和协会建在攻坚战场和发展一线,以党建带队伍,以队伍促业务。
“美丽宜道”方清路,通过项目建设临时党支部保证建设进度。龙舟坪镇组建“五个精品”产业党组织,由“各出一道菜”到“共整一桌席”,提升了产业发展活力。
践行“三在”要求,长阳“红色峰岩”成为宜昌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村级样板,越来越多的党组织深入学习峰岩“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的“四主”模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实效。
做实“双包”
服务群众凝聚民心
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长阳建立了“单位1+N包村、干部1+5+N包户”的全覆盖“双包”结对帮扶网络,54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6.6万多个。
持续深化“一亮三创”先锋工程,党员亮身份、创党员文明户、创党员中心户、创党员示范户,使每名党员都动起来。全县连续7年创培近万名“三户”党员,划片联户服务近10万农户。涌现出党员示范户李友琼、党员中心户戚从寿等一批优秀党员,他们惦记群众冷暖,牵挂群众疾苦,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顶得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联建联动”落实“联防联控”,长阳614个基层党组织、1.4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防控工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在榔坪镇关口垭村,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制定帮办清单,“政务小帮办”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渔峡口镇龙池村,党支部引领群众克难攻坚,千米“飞线”穿绝壁、引来清泉惠民生,解决了深山300余农户饮水问题。在火烧坪乡,每个“群众之家”由一名乡党委班子成员牵头联系,联片干部协助指导,村组干部、无职党员共同参与,线上线下“群众之家”把服务工作做到了百姓心坎里。
创新“双带”
共同致富奔小康
长阳围绕产业脱贫,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乡镇为单位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到村服务,每个村至少对接1个特色产业市场主体,以村为单位组建或联建1个以上专业合作社,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引领全村产业发展。
流溪村以村党支部为龙头,带领群众发展精品水果和药材,集体经济收入年年攀升,获赞“一个好支部胜过千万投资”。
郑家榜村大力推进“景村共建”模式,建立“景区+专业合作社+农家乐+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机制,先后荣获“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称号。
峰岩村以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长阳大水泉茶叶专业合作社依托秋木园有机茶厂,辐射全村茶叶种植户,签订协议帮扶贫困户20户,为他们提供肥料及技术,实施春、夏、秋三季采摘,帮助贫困户每亩增收2000元。同时引进“生态跑跑猪”项目,建立长阳博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120余户贫困户,年终保底分红,并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截至目前,长阳全县209家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与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达成产业扶贫协议,带动8200多户近2万人脱贫。
稳固“双促”
党群同心逐梦前行
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每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1个贫困村、1个社区、1个“两新”组织,示范带动全县80%的干部到一线驻村、干部80%的精力投入扶贫工作。
出台《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和《县驻村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以群众评价为核心的开放式评价机制。以“战区党建”压紧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完善基层党建“月评月比”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近9万人脱贫,39个贫困村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1%,农民收入显著提升,满意度明显提高,实现顺利“摘帽”。这背后,离不开党群万众一心,携手努力。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唱好一曲“田园生态歌”,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集体经济增长的金山银山。
沿头溪流域“五水”共治、“三长”共管、景村共建、产镇共荣的“四共”模式,催生了“网红打卡点”,人居环境与农民收入同步提升。
郑家榜村集体打包山林资源入股方山景区,引导农户管住斧头、护住山头,景区每年为此给村集体分红20万元,村集体将分红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发放至农户,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银行。
集山水资源、猕猴桃产业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于一体的全伏山村“花屋场”,通过镇村投资打造特色生态廊道、企业投资建设猕猴桃生态观光园、以奖代补引导群众投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把小节点打造成由村集体、市场主体和农户共同经营的网红打卡点,促使村企民增收。
土地坡村将精准灭荒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村集体投项目、引入市场主体投技术投管理、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实行收益“一二七”分配,把200余亩荒废茶园改造成生态示范基地,让“活树”成为“活钱”。
完成新梦想,书写新答卷。长阳将全面把握时代新要求,用一个个“先锋指数”换来群众更高的“幸福指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红色领航,乘风破浪。(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