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合肥九中整体搬迁步伐;探索普职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的新举措;普通高中将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制教学……
日前,《合肥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正式出炉,到2020年,合肥市将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目标]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合肥市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普及率逐年提高。”市教育局介绍,2017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25.26%,四县一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3.2%。
然而,高中阶段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之间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县域普及程度不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办学缺乏特色;等等。
因此,《合肥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新鲜“出炉”,根据方案,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四县一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
[布局]探索普职协调发展新路径,资源互通
方案要求,优化结构布局,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积极扶持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根据人口变化趋势、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农村优质普通高中布点,办好必要的乡镇高中。
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配市属高中学校布点,加快合肥九中整体搬迁步伐;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稳步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重点实施“3+5+N”(即3所市属中等职业学校、5所县级职教中心和若干所行办民办职业学校)发展计划,将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合肥工业学校和黄麓师范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将合肥市通用技术学校、合肥经济贸易科技学校、合肥汽车机械技术学校、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和合肥商贸科技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职业学校。
同时,探索普职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的新举措,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区域、学校、专业之间的学分认定和转换,从高中阶段其他类型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转入的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以及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等制度。
探索开展人才分段培养一体化试点,推动合肥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3+2”、“3+2+2”、“3+4”人才分段培养一体化试点。
[提升]普高将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制教学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普通高中将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制教学,拓宽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普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加快构建合肥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社会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供给能力,以质量提升工程、质量年度报告、教学诊断与改进报告、产教融合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提高职业学校发展质量。
根据要求,60%普通高中达到基础设备设施“选配”要求;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到2020年,普通高中达到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
以学生宿舍、食堂建设为重点,提升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减少普通高中班额,适应高中学生选课走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各项办学条件均达到国家标准。
建立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完善学费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加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课改]全面推进全市高中学校课程建设
高中课程改革,一直备受关注。方案要求,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引导合肥市普通高中实现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逐步形成优质化、特色化、多元化办学格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全面推进全市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结合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和校本整合,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机制。不断优化课程方案,科学评估课程质量,推动学科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评价多元、满足需求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