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蚌埠探索“4个+”绿化模式 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彩

2020年09月15日 10阅读 来源:蚌埠市 2016/10/27

沿着怀远县万福镇刘楼村的公路行驶,绿色的香樟、桂树、女贞层层叠叠映入眼帘;池塘周边,红色的三角枫、五角枫身姿秀丽迎风招展;房前屋后,一人多高的山楂树、枇杷树点缀着乡村民居,魅力尽显……

“刘楼村从2014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产业+’的绿化新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彩增色。”万福镇党委委员刘凯说。

刘凯口中的“产业+”绿化模式,是今年我市探索实践的“4个+”绿化模式中的一种。主要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为抓手,利用企业的技术、市场、信息优势,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在带动农民发展特色苗木种植产业的同时,同步推进美丽乡村绿化工作。

刘楼村在探索实践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成立了产业发展指导组,将全村4000多亩耕地进行流转,用于珍贵苗木栽植和良种生产。其中,企业负责提供苗木、技术支持和整个项目的全部投资。村集体负责安排落实整村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村民配合企业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植山楂、枇杷、杏树等苗木,在临路各家路边、沟渠边栽植栀子花绿篱,同时负责苗木日常管理。收益则按照农户30%、企业70%的比例分成。

家家户户有树,村里村外景美。这一模式让刘楼村中心村的农户园地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村内主次干道两侧栀子花绿篱全面完成,3至5年后栀子花可作为城市建设景观树木上市销售,预计每年增加全村农民收入60万元。

“‘产业+’模式是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大量实践中积累出的有效经验。除此之外,‘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庭院+’模式共同发力,有效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绿化施工和管护问题。”市美丽乡村办相关负责同志说。

据市美丽乡村办负责同志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各县区紧扣“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建设目标,按照“增量、增景、增色、增香”的工作思路,注意整合资源,发挥农户作用,逐步探索出了政府、市场、产业、庭院“4个+”模式提升绿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其中,“政府+”模式是由政府出资统一购买苗木,村集体负责邀请林业专家针对绿化树种、株行距进行规划,制定绿化协议和分成方案,与村民签订协议无偿提供栽植。管理上按照“树随地走、人围树转”的原则,所有新栽植的树木落实到户。村集体享有树木的所有权,负责统一处置和安排树木的更新、补植,其成本从收益中扣除。农户负责苗木的栽植和管护工作,在管护的基础上享有收益权,根据苗木收益按比例分成,对因管护不到位造成树木死亡的,予以经济处罚,实现了农户有偿主享绿化收益、集体合理收取为农服务费用双赢的目的。

走进固镇县新马桥镇徐郢村,一条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植被走廊”吸引着往来路人的目光。这条长达5.6公里的林苗一体化景观带,以花木和常青树种为主,栽植了紫薇、女贞、樱花、紫叶李、石楠等5万多株树木,柿子树、李子树、桃树、杏树等3800多棵适合本地栽植的果树。这条引人瞩目的走廊就是“政府+”的产物,集体30%、农户70%的收益比例,让周边农户在2年多的时间里对这条走廊呵护有加,全村绿化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道路、沟渠绿化率超过90%。

此外,“市场+”模式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通过企业投资、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方式,形成“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的平台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的绿化建设。“庭院+”模式充分利用农户家庭院落的空间,以及房前屋后的空平隙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的绿化覆盖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个+’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尤其是在植树增绿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这种创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持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市美丽乡村办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蚌埠新闻网记者 顾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