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三农”问题,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顺利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徽省委提出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坚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以“三变”改革激活农业农村新生机。一系列政策战略的出台,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坚强指引。位于湾沚镇的相思园,顺应时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谋定而动,以“三变”改革的新视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淳朴乡风源远流长
位于湾沚镇境内的相思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张孝祥后裔居住地。张孝祥出生于浙江宁波,少年时举家迁居芜湖市。他自幼资质过人,23岁高中状元,为官期间政清人和,深受百姓拥戴。经历官场几度浮沉,罢职后回归芜湖,捐田百亩,形成“陶塘”即如今的镜湖风景区,广为世人称道。张孝祥逝世后,他的部分后裔来到今天的芜湖县境内,开辟了相思园。
相思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风景怡人。郁郁葱葱的树林、干净平整的路面、古色古香的民居……漫步在相思园的乡间小道,一幅山水人家的秀美画卷展现在眼前,正是“青山绿水弋江畔、桃花深处有人家”。这一处江南水乡的村落,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遗留了张孝祥独特的精神品质,代代传承积淀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促成良好的家风乡风。改革开放至今,该村未发生过一起民事、刑事案件,勤劳质朴、邻里相助、团结友善的乡风备受十里八乡赞誉,近年来更是成为享誉周边的乡风家风文明示范村。
浓浓乡愁扎根萌芽
今年44岁的张国旺,生于相思园,长在相思园。随着社会发展,长大成人的张国旺没有再像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间地头劳作,而是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相思园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被人戏称为“386199部队”。少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打理,村子里家家户户的自留地日渐荒芜,杂树杂草肆无忌惮地疯长,坍塌的房屋无人修缮,坑洼的道路没人填平,昔日生机勃勃的相思园呈现凋敝之势。
张国旺的打工足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在外,虽然见识了都市的繁华似锦、灯红酒绿,然而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漂泊的“外乡人”,在远方有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念念不忘的家人。在外漂泊越久,思乡情结越重,尤其是想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归家的想法便越来越浓。一个不成形的念想悄悄在他心底萌生——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回乡去发展,干出一片新事业!然而“天时”不足、“地利”有限,受社会条件和自身经济掣肘,张国旺一直没能迈出这一步。十多年打工生涯中,张国旺积累了资金,在外务工期间,他到过很多城市、去过一些乡村,看到近年来涌现了诸多美丽乡村,发展速度、发展成果令人惊叹。他意识到,乡村的发展迎来了有利机遇。2017年国庆期间,趁着在外务工村民返乡过节的契机,张国旺一家家走访,倾诉自己意欲扎根桑梓、发展家乡的想法,得到了返乡青年严中桂、王次喜、张国佐等17人的认可,大家决定团结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家乡做一份贡献,让相思园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18个红手印的力量
18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复兴相思园,得靠全村人的努力。为了得到全村人的认可,张国旺等人召集村民开会商讨。然而事与愿违,每次开会大家总是意见不一,有支持的,有怀疑的,还有反对的。有人劝他们别乱投钱当心打水漂,有村民说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会开了好几场,事一直没定下来。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取得村民的信任,18人决定要带头办点实事、干点好事,做出个样子。他们自掏腰包,主动筹资18万元,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拓宽道路、治理沟渠、清除杂树、修缮房屋……大伙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在18人的辛勤劳动下,相思园一扫脏、乱、差形象,重新焕发光彩。很多村民被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实干精神所打动,开始由最初的怀疑犹豫转为信任跟随。
然而村中老年人较多,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动工动土不太乐意,一辈子住惯了农村也感受不到外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逐渐拉大的差距。为了改变老人们的思想观念,减少变革阻碍,他们让每家每户安排一位老人,集中乘车前往江苏高淳参观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在见识了外面农村的崭新样貌,老人们既惊叹又羡慕,意识到相思园的落后与差距,只有主动改变,才能迎来新生。自此以后,变革的阻碍更少了,动力更足了。修路修到谁家门前,无需吱声,这家便会出工出力;看到路上有垃圾,村民们开始下意识地拾起,放入分类处理垃圾桶;整治菜园子一声令下,大家纷纷用竹篱笆圈起自家菜园子……一向团结淳朴的村民,自主意识一经激活,便主动参与到房前屋后和公共环境整治的队伍中。
“抱团取暖”成立合作社
村容村貌美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但是,怎样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张国旺等人面临着一大难题。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产业基础,就业没岗位,致富缺路子,张国旺等人苦思冥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省、市、县委推进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为相思园提供了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由“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的地位和价值前所未有地凸显。这些,都大大提振了相思园村民们的信心。在县镇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张国旺等人决定利用相思园有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以此带动村民增收。
2017年底,经过多次开会商讨,相思园农村“三变”改革朝着实质化迈进。张国旺18人在征得村民同意下,于2018年1月以签名和按手印的方式,成立了“相思园乡村旅游合作社”,带头示范经营。合作社采取公共资源入股、村民自留土地资源入股、注入资金入股等多种入股方式相结合,鼓励全体村民参与入股,享受收益分红。运营模式公开透明,运转方式、资金来源与去向等一律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大家都说,四十年前,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搞起了大包干,改变了农村。今天,我们也是18个人,有样学样,按手印搞变革,还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相信一定能干出个样来。”张国旺笑道。
小试牛刀初受益
合作社成立后,为有效利用集体资产,由合作社牵头,对村中一千余亩荒山荒地、近千亩水田开展整治,并聘请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盘清集体资产,确定村民原始份额。本着自愿原则,流转村民荒芜的自留地,由合作社集体经营,支付村民相应流转费。盘清的土地用来种植桃树等果树,以及山芋、花生等当地土特农产品,合作社目前注册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搭建平台、提供渠道,销售农副产品,所得收益集体分红。
“以前我们家家户户都种桃树,但桃子大都自家种自家吃,很多桃子吃不完就烂在了树上,以致后来桃树都被扒光了。现在,有了合作社的电商平台,咱们又兴起了种桃热。”73岁的张定兴谈起合作社,向记者说起身边看得见感受得着的变化。现在,不仅家家户户门前院后种上了果树,村民们还积极帮忙在开垦出的集体土地上种果树、铺草皮。种下花一株,收获满园红。阳春三月桃花季,相思园的片片桃林花枝招展、缤纷艳丽,3月31日,这里作为湾沚镇第二届桃花节主会场,吸引了大批赏花游客前来沐浴花香、大饱眼福。
旅游+文化 拓宽致富路
为了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合作社大力挖掘相思园特色农副产品,一些逐渐遗忘的民俗产品被重新开发包装,过去不起眼的山芋粉丝、老豆腐、土鸡蛋、花生糖等传统手工制作的食品,走向了市场,摆上了城里人的餐桌。合作社积极开拓市场,寻找品牌餐饮店开展合作,当好农户与酒店间的桥梁纽带,一方面,监督检测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与酒店协商农副产品价格,经营所得全部归农户所有,合作社不从中收取任何费用。目前,相思园已与芜湖金隆兴大酒店签订供应协议。在家里也能做生意挣钱,这样的好事让村民们乐开了花。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相思园的文化旅游价值将不断被挖掘,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相思园体验农家生活,民宿、餐饮的需求逐渐扩大,合作社于是鼓励有资金、有场地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家乐。起初,大家都持观望态度,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张国旺又一次冲在了前头,带头开办了农家乐。他将自家水塘边的一户房屋修缮改造成两进3室1厅的平房,前屋用作餐厅,后院设置大锅灶,装修采用怀旧农村知青风,自己在网上购置了些搪瓷器具、木凳木椅、挂画进行装饰。对农家乐旁边的近40亩水面,张国旺也颇有想法。“当年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开辟了陶塘风景区,这一善举为世人所称道。今天,我要将这40亩水面打造成一汪小‘陶塘’。”他计划清理水面,净化水质,在水中种植观赏型荷花,岸边栽种桃树、柳树,再购置几条游船供游客乘坐观景,一幅“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画面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看到张国旺带头办农家乐,村民们渐渐打消了顾虑。6户村民相继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申请了农家乐,村民周金德便是其中之一。多年前,周金德举家搬到了县城,老家房屋田地常年闲置。村里预备筹建合作社时,张国旺联系到他,向他吐露心声,赢得了他的认可,周金德表示愿意出钱入股,加入合作社。年轻时进城,如今年龄渐长,又怀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合作社鼓励大家开办农家乐,周金德家房子大院子宽,正好处在村子入口处,位置也很有优势,他踊跃响应。投入不到2万块钱,按照村里整体规划好的装修风格布置了一番,再添置些农家乐设备,屋子瞬间变得美观宜居了。如今全家人都搬回了相思园,有了为之忙碌奋斗的事业,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去年春节,相思园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看着家乡的变化,大家心头甜滋滋。整个正月,相思园都异常热闹,每家每户相互串门频繁了,欢声笑语增多了,就连亲戚朋友,听闻相思园的“三变”事迹,也都纷纷慕名前来参观,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比以往更加厚实。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个崭新时代明灯的指引,一代农民工梦想信念的支撑,一群淳朴村民脚踏实地的奋斗,铸就了相思园农村“三变”改革的大框架,形成了农民变股民、人人按股分红的新格局。立足崭新起点,相思园将继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带领广大村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蓝图大踏步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