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宣城大力推进林长制改革:让大地增绿、经济增效

2020年09月15日 10阅读 来源:宣城市政府 2018/5/23

“山有人管了,林有人护了,不砍树也能致富了。” 

在宣城市城乡各处,这样的美谈几乎处处都能听闻。“林长制”,也从一个新鲜词语变成老百姓口中的日常用语。 

近年来,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宣城市把林长制作为贯彻“两山”理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制度创新、关键之举,成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让荒山变青山,让青山变宝地。林长制是一个指挥棒,引导着全市林业工作在管绿、护绿、增绿、用绿、活绿等方面协奏共鸣。 

建制度,拿起合力改革的指挥棒 

安徽在全国率先推行“林长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而宣城,作为全省林长制改革试点单位,也在奋力书写大地增绿、经济增效的新篇章。大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小到一草一木的专人管护,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推进林长制工作。 

2017年3月,宣城市着手谋划部署,把探索推行林长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7月份,正式出台《宣城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从建立完善机制入手,着力先行先试。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截至去年11月,宣城市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联动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市级总林长,全市共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28名,市级林长19名、县级林长113名、乡镇林长414名、村级林长1422名,落实护林员3937名。正如市委副书记严琛在林长制工作座谈会上总结的那样,“真正实现了林长制全覆盖,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责任体系已初步建立,为更好地推进工作落实,宣城市继续在制度支撑上下功夫。 

宣城市在市级层面制定出台《宣城市市级林长会议制度》《市级林长工作制度》《市级林长制办公室工作制度》等5项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督促相关单位协同推进林长制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围绕“建、管、用”,在全省较早出台林业“双增”、湿地保护、禁止毁林种茶等“1+N”配套政策,推动林长制真正落到实处。各县市区结合实际,也出台了相应管理制度和办法,真正做到“一林一策”。与此同时,全链条的考核督查机制也建立完成。市级制定《林长制考核办法》,将林长制工作作为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林长制信息通报、定期巡查、工作督察制度,将考核督察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市政府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明确对造成林业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林长制较好地解决了队伍不稳定、管护不及时的问题。”市委副书记严琛说,“林地由过去的林业部门一家管变成党政领导一起管,由一家一户管变成全社会共同管。”在宣城市,市县领导抓示范、乡村林长抓实施、“民间林长”抓经营的生动局面渐渐形成。 

重行动,拉开增绿护绿的新序幕 

“到2021年全面完成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目标任务,结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等工作,大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去年7月份宣城市出台的《宣城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 

以“林”为主题,宣城市在保护好山好水上下足功夫,在助推造林工作上不遗余力。去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达2018年营造林计划后,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2018年各项营造林计划任务,宣城市及时调整追加了2018年全市营造林计划,全市计划实施营造林117.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9.3万亩,退化林修复5.9万亩,森林抚育100万亩。 

为加强对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的统筹调度,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林业增绿增效行动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行动实施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宣城市还及时制发了《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的意见》,意见明确2018年至202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实施以奖代补和推进落实工作经费等。市政府还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目标责任书,将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增绿增效行动在全市城乡大力开展,皖南各地绿意更浓、生态更优。 

旌德县是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的“先行区”。结合林长制工作推进落实,旌德坚持县级林长抓督查,镇、村(社区)级林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经营主体,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今年植树节期间,郎溪县在县级总林长的号召下,组织开展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迅速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同时要求各乡镇效仿,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形成了全民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氛围,推动造林工作的全面开展。据统计,2018年春季,郎溪县共建巾帼林、八一林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义务植树基地16个,面积合计520余亩,参加人数达4000余人次。 

宁国则改变以往大面积开垦造林的做法,把植树造林与“林长制”推行、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战略和“三线四边”绿化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全市22名市级林长、83名乡级林长深入到各自责任区,开展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除治专项督察,努力实现林业增绿增效。各级林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植树造林纳入本辖区建设的一盘棋来考虑,与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相结合,将植树造林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截至目前,全市2018年人工造林2.7万亩,占省下达计划任务的158.5%;完成森林抚育59.7万亩,占省下达计划任务的97.2%。 

做加法,奏响发展富民的新乐章 

本月初,全省林长制改革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长、市总林长张冬云代表宣城市做交流发言时,除了提到紧扣“责任制”和聚焦“增管护”之外,更总结宣城市在林长制推进中所做的“加法”——做好“用”文章带动产业兴旺,创新“活”思路提升发展动力。 

宣城市把推进林长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推动“林业+”、“森林+”。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563.2亿元,增长12.5%,居全省第2位;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突破1000亿。 

林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宣城市积极发展香榧、油茶、山核桃、苗木花卉等经济林,重点打造竹产业、木本油料、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去年全市新增经济林面积近5万亩,新建市级产业示范基地10个,117家企业被认定为第六批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精、宣木瓜、灵芝入选安徽十大皖药。新形势下,林业新业态的成长方兴未艾,去年涌现出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4760个。宣城市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打造了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森林景观景区。去年全市森林休闲和旅游收入106亿,旅游人数1250万人次。2018年,全市继续开展省级森林村庄创建活动,计划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7个,创建森林示范长廊10公里。 

在宣城,林长制不仅是解决了大地增绿、生态改善的问题,也达到了惠及百姓、脱贫致富的目的。 

以林长制为抓手,宣城市充分发挥林业产业链条长、从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贴近贫困人口生活的特点,创新林业扶贫机制与模式,大力抓好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全市确定生态补偿贫困户3605户,公益林补偿面积7.5万亩,发放补偿资金224.38万元。73个贫困村完成造林项目0.52万亩,森林抚育项目4.47万亩,落实项目补贴资金709万元。帮助有林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共45户108人,发展造林346.7亩。全市134家涉林企业大户等林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515户1134人就业,户均年增收约9200元。同时,聘请400余户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月均收入400元左右,实现稳定脱贫。去年,全市有107万亩林地实行股份制,5.2万农户变股东。全年新增林地流转面积15万亩,总量达到133万亩。各县市区全部成立林权收储中心,林权抵押贷款达40亿元。 

泾县结合林业生态扶贫工作,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油茶和“油茶+覆盆子”混交的林业产业模式,吸纳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目前,泾县林业局联系帮扶黄村镇的花菱村和昌桥乡的新垅村完成油茶造林700余亩。 

郎溪县优先将贫困村(贫困户)的新造林地纳入长防林项目规划,实施财政补助。同时,引导贫困地区依托资源发展特色林产品基地,推进能人、大户开展林地流转,鼓励优先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有效提高林农收入,将林业产业作为扶贫脱贫有效手段。 

宣州区政府出台《宣州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明确了对林业产业化示范主体、示范基地、特色林业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 

宁国市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着力开发森林全产业链,将林长制工作与农村“三变”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股份制公司、家庭农场、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新型经济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借助“皖南川藏线”成为新兴旅游热点的契机,宁国方塘乡依托红杉林和皖南川藏线建设,大力培育森林旅游,新建特色农家乐27家。仙霞镇依托早笋、山核桃产业,逐步发展成浙皖重要的林产品集散中心。甲路镇依托盆景资源优势,新建成“盆景文化园”,与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整合,发展成为特色景点。 

全市林业蓬勃发展,皖南大地更添绿意。林长制是一根金纽带,凝聚起全市林业工作者合力攻坚的信心和力量;林长制是一颗新种子,孕育出新时代林业发展的新活力;林长制是一个指挥棒,引导全市管绿、护绿、增绿、用绿、活绿工作协调发展。 

好山好水好家园。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已经展开,一个生态发展更优、百姓生活更美的新宣城值得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