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针对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对普通家庭的巨大负担,我市在全国率先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五位一体”保险扶贫新模式,实现了保险帮扶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枞阳县陈瑶湖镇脱贫户俞年平对此体会深刻,她去年骑车摔倒,手臂骨折,到医院住了一个月。“就近到保险服务点,很快理赔了6000元。这对刚刚脱贫的我而言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只是我市改革领域的缩影之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市改革聚焦重要领域,扭住关键环节,以改革的办法赢得发展的主动,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平台搭建取得新进展。用改革的思维谋划发展,积极申报资源型城市转型平台,成为我省唯一入列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绩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获得优秀的城市;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义安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围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大力实施开放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有序推进B型保物流中心申报工作和进口粮食指定口岸、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规划建设。天井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普济圩农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提速建设。铜官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2个。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期评估获得优秀等次。
优化机构存量成为新亮点。按照省委“两个转型”的要求,全面梳理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和职能运行情况,制定了理顺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工作方案,统筹使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调整加强、撤并整合有关机构,全市统筹调剂出正县级机构2个,领导职数35个,事业编制338名,重点加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部门单位编制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科技金融融合出台新举措。制定《铜陵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设立5000万元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每户企业给予50万-200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购买创新服务。
在全省率先开展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券试点,首期安排资金300万元,支持企业与铜陵辖区内的技术和服务提供方之间开展专利购买、技术检测、委托研发、科技咨询等科技创新活动,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农村改革试点产生新活力。抓住铜陵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义安区作为国家首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区的机遇,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义安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制定《义安区流转大户评星授信管理办法》,以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义安区农业局基础监测信息为依托,对义安区50亩以上流转大户信息进行采集和筛选,为基础信用较好、发展意愿较强的流转大户开辟农地抵押贷款绿色通道,大幅缩减了银行前期调查流程,提高了贷款投放效率。目前累计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113笔6051万元。枞阳县抢抓全省开展“劝耕贷”的改革机遇,创新“四化”推进机制,打造劝耕贷“枞阳模式”,使“劝耕贷”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枞阳县已累计为432户适度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1.3445亿元,获国家农担公司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脱贫攻坚战略创出新模式。创新开展“产业+就业+金融”融合集成扶贫模式,高质量推进 “造血式”脱贫;在全省首推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又在全国率先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贫困学生重大疾病、精准扶贫、意外伤害、疾病身故、农房保险等“五位一体”保险扶贫新模式,实现了保险帮扶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更好地化解和分散了返贫风险,巩固了脱贫成果。
纪检体制改革获得新成效。制定《铜陵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中共铜陵市纪委谈话函询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10多项制度,并对一市辖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民营企业还贷周转金未能按时归还问题实行容错免责。(汪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