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国务院给铜陵“点赞”

2020年09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铜陵市 2017/5/3

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环境治理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市”,铜陵作为全国仅有的4个城市之一受到表扬。铜陵为何能获此殊荣呢?日前,市环保局相关部门结合其中的考核内容,对我市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进行了一番梳理。

三大攻坚

“气质”提升显著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市结构性、布局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尤其是到每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第一、四季度,空气环境质量形势严峻。

自2014年起,市委、市政府持续将大气污染防治列为全市一号民生工程进行重点推进,分年度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计划,并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去年6月,我市启动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紧盯PM10倒排月度控制指标,逐日分析,逐周调度,重点实施“三大攻坚”。一是抓好企业物料堆场整治。将全市93个露天物料堆场作为大气污染整治的重点,推行封闭、半封闭作业和“车间化”管理;二是抓好机动车尾气管控。采取视频监控、上路巡查等手段,组织开展“机动车辆冒黑烟”问题专项整治;三是抓好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组织完成全市有机化工、表面涂装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调查和清单编制,推进重点企业和经开区漆包线废气面源污染专项治理。

为传导压力,市环保局局长姚贵平专门致信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说明现状,对比数据,指出了各区在年度大气污染整治项目进度,以及防治方向。同时对县区空气质量进行周排名、月考核,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公开发布,督促县区落实PM10管控措施。

“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工业企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物料堆场扬尘、道路扬尘、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整治,有效遏制了空气质量持续下降的势头。”姚贵平介绍,去年下半年空气质量持续转好,除了雨水多、扩散条件好外,监管有力防治得力是主因。

去年我市PM10、PM2.5实现“双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2%、12.7%,均低于省控目标,其中10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同年,我市共获上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895.43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废气治理、黄标车提前淘汰、秸秆禁烧,预算执行率100%。

因河施策

建四级“河长制”

我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多年来保持100%,枞阳大闸、陈家墩、顺安河入江口三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是全省唯一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的城市。

2016年5月份起,正式在全市境内推行“河长制”管理。根据水系分布情况,将全市23条河流、15个湖库纳入“河长制”管理,涉及河道427公里,并划归为顺安河、黄浒河、青通河、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两赛”湖、城区水系等8个水系,由8位市政府领导担任一级河长,30名辖区政府(或市直有关部门、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担任二级河长、69名乡镇政府(或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担任三级河长、241名村级(或社区)负责人担任四级河长,在主要河道岸边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编织起一张覆盖河湖的管理网络。

各县区通过“走河行动”,对流域内的工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河面漂浮物、堤岸和水质情况等进行“地毯式”排查,共梳理各类入河污染源300余个,建立“一河一档”,各水系一级“河长”分别就河流水质现状、河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开展调研,现场召开座谈会,推动制定“一河一策”。

去年全年116个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完成107个,在建9个,其中备受市民关注的翠湖、秀水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顺利完成。

协同治理

创新监管模式

“仅去年6月份以来,就组织了11次“零点行动”,对取样后监测显示超标的,一律按高限处罚。夜查暗查已成环保执法常态。”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唐海滨介绍,从持续开展的突击检查效果来看,有效地震慑了违法排污企业,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污达标率较之前有明显提高。

为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确保G20峰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我市作为安徽省六个管控区之一,成立多个督查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昼夜不间断的密集检查,突出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杭州市专门来信致谢。

让群众知情,鼓励群众参与,是近年来我市环保工作新亮点。在《铜陵日报》等媒体开辟环保宣传专栏,在市环保局门户网站上公开环境质量监测、企业自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执法、行政处罚等环境信息,同时试点选择6家重点企业在厂区门外显著位置安装电子视屏,实时公布企业废气在线监测排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在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期间,该局在《铜陵日报》主要版面开辟专栏,每周2次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交流各单位典型经验以及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状况日报、按月公布企业煤炭抽检情况、每周公开县区空气质量及排名等信息。既回应了百姓关切,又有力配合了整治进展。

姚贵平表示,今年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集中解决一批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实际成效增强市民“获得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