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池州,五彩斑斓。黄昏游于杏花村,走在秋浦河畔,脑海中不禁浮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美景。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围绕“人均争先、生态领先、环境居先、文明创先、民生优先”的奋斗目标,发挥“山、水、土、气”优势,加快池州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高端发展,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造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池州市迅速行动,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水云涧医养度假村、九华山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12月10日,由省政府指导,省卫生计生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健康中国(池州)论坛在池州市举行。
到九华山,既能上山禅修,又能下山练瑜伽养生,是不是很值得期待?坐落在九华山风景区柯村的健身瑜伽营地,今年1月份投入运营。这是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官方健身瑜伽营地,主打大健康品牌,集瑜伽、气功、健身、营养、理疗于一体,至今已接待国内外禅修养生的游客近万人。
未来,池州将积极构建养生产业、体育产业、健康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及健康制造、医疗康复两大辅助产业。“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和长三角生态养生中心、禅修养生中心、健体运动中心、健康食品中心、医疗康复中心,努力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池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
全域旅游推动“二次创业”
今年2月,池州市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市创建名单,池州全域旅游发展也迎来新的契机。
“来池州前,印象中这里只有一座九华山。到池州后,才发现眼里处处是美景。记者在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采访,听到一位来自合肥的游客如此感叹。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兴起,折射出一山独领风骚的池州旅游格局正在改变,全域旅游渐成风尚。未来池州市将进一步发挥九华山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山、市(区)、县联动,实施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特色产品、新兴业态和领军企业“五个一批”工程,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功能。
由此,池州旅游迎来了“二次创业”,市政府调度的20个亿元以上文化旅游类项目,目前全部开工。主城区和各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国省道干线公路全面调整,未来将实现高铁站、3A级以上景区及主要港区全覆盖。坐拥灵山秀水的池州,全域旅游方兴未艾。“今年1月至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1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0.39%。”市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池州将以整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池州模式”,争做全域旅游的全省先行区、改革创新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引领区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模范区。
高新产业受益于好生态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不仅能哺育旅游、大健康等第三产业,一些“高精尖”的制造业,对生态环境同样十分“挑剔”。
在安徽高芯众科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无尘室内,几名“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这是超高等级的无尘室,1立方米的空间内0.3微米的颗粒不超过10颗。”该公司副总经理范银波告诉记者,产品对环境要求特别高,绿水青山的池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半导体产业及关联企业已有65家,其中规上企业20余家。今年前10个月,半导体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23.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今年8月,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绿水青山是池州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力争“弯道超车”的竞争优势。依托“名山、秀水、富硒土、好空气”,池州市大健康产业、全域化旅游等诸多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下一步,池州市将双向发力,一方面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努力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治理好;另一方面,发挥“山、水、土、气”特色优势,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努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破好题、立标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