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和现代化治理高地。”这是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的功能定位,也是其实施地苏州工业园区再次拿到发展王牌的责任和担当。
“起跑即奔跑,开局就冲刺”,去年9月1日举行的挂牌成立日上,一句动员令宣告了苏州正式进入“自贸区时代”。至此,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以60.15平方公里、占整个江苏自贸区面积超一半的体量,担起了探路、突围、引领的使命。
一年来,这片土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解“无解之解”、作“无问之答”,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向着投资贸易便利、营商环境一流、创新要素活跃、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的高标准高质量自贸区建设目标加速飞奔。一年来,这片土地形成创新性强、企业受惠面广、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案例66项,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一批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今年上半年,这片土地以高质量开放的实际行动,占据了全省自贸区九成进出口额、七成外资企业数量,以占全国自贸区(不含海南自贸港)2.78%的面积,贡献了全国自贸区(不含海南自贸港)7.9%的实际利用外资和11.2%的进出口总额。
苏州,中国改革开放“尖兵”,正在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奋斗姿态、不断挑战极限的魄力胸怀,书写一个改革“尖兵”的“自贸新传”。
关键词:开放赋能
发力离岸贸易探索实体经济转型新支点 降低门槛迎来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培训机构
开放,是苏州之魂,也是活跃在自贸区血液中的基因。当自贸区与苏州相遇,高质量开放日益成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发动机”。
货物、资金、订单“三流分离”,不占用当地生产车间、人力等资源,仅靠离岸“转手买卖”就能获得利润。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分段化和贸易专业化分工产物的离岸贸易,以高度国际化、自由化、便利化为特征,是区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代表了区域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配置全球市场资源的能力。依托园区这个跨国公司和制造业高度集聚之地,苏州自贸片区结合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任务,启动了以离岸贸易促进实体经济转型的全新探索。
货物从日本出发,发往企业在全球各地的代理店,其间从未踏足苏州,收益却能留在苏州。位于苏州自贸片区的雅马哈发动机智能机器(苏州)有限公司,依靠离岸贸易实现了“轻量化”发展。“目前,我们离岸贸易业务已占总销售额约70%。”公司管理部副部长浦洁说。
“对企业而言,开展离岸贸易可将订单和贸易结算功能配置在本地,有助于提升其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贸易话语权。”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说。同时,相关企业还能将其他非核心环节外包,促进代理服务、贸易融资、结算和保险服务、物流仓储服务等领域不断细分,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挂牌以来,29家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收付汇3.92亿美元、同比增长95%。
开放落地,自贸风起。开放,不仅带来了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还带来了加快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其中,放宽外资准入标准,迈出了以开放拆除旧“藩篱”的坚实一步。
长期以来,江苏省规定,外资要参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只能和中国机构合办。今年7月3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设立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非学制类)的实施办法(试行)》发布,突破了原有政策的天花板,降低了外资在这一领域的准入门槛。7月中旬,位于苏州自贸片区的蛇牌学院苏州培训中心,拿到了江苏自贸区首张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拿到办学许可证当天,“证照两全”的蛇牌学院苏州培训中心,就迎来了苏州两家医院前来“充电”的医护人员。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苏州自贸片区在高质量双向开放中,收获了更大空间的投资自由、更加便利的贸易体制和更高水平的贸易创新。”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这样总结苏州自贸片区这一年来的开放“成绩单”。今年1月至7月,苏州自贸片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691.2亿元,增长6.4%;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增长211%,成为经济复苏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区域之一。
关键词:系统改革
聚焦办成“一件事”打通5大行业16个领域 “一证准营”破解“准入难营”痛点
改革,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之一。立足于园区这个改革的“试验田”,苏州自贸片区以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的改革,用系统性顶层设计推出一项项统筹联动的举措,一步步完成“改革无人区”的“压力测试”。
开一间小吃店,从拿到营业执照到正式开门迎客,其间要办理多少许可证?对此,很多店主的回答是“许多张”。简单三个字,道出了因办理消防安全许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备案等多项许可而来回跑、反复提交材料的麻烦。随着苏州自贸片区“一证准营”的实施,“许多张”证被压缩成了一张准营证,只要跑一次就能办。
行政审批的“园区速度”,一直是招商、亲商、强商的“金字招牌”。当单个审批环节减无可减、压无可压,辖区改革的目光随之从局部放大到全景。从企业、群众需求出发,聚焦办成“一件事”的全生命周期,苏州自贸片区在重塑流程、优化环节、提供线上线下集成服务等方面着手,打破了条线、部门之间的限制,构建出“一窗受理,一次提交,一次反馈,一次分办,一窗出件”的服务体系。6月中旬,首批受惠于“一证准营”的商户拿到了准营证,这意味着小餐饮、烘焙店、便利店等5个行业16个领域被正式打通。
苏州自贸片区的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也不是碎片化修补,而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这一点,在构建水陆空联动立体化物流体系上表现得尤其鲜明。
18年前,园区用国际航空组织确认的苏州城市代码“SZV”为标识,将一线实体机场的“跑道”延伸至苏州,实现了苏州作为始发港和目的港进行空运货物进出口的“虚拟空港”功能。去年,在“虚拟空港”的基础上,苏州自贸片区联合东航推出了“空运直通港”,将上海浦东机场货站服务前移至没有一级口岸的苏州自贸片区,通过把两次理货和舱单上报压缩成一次,进一步削减物流成本、提速通关时间。“海关放行后即可通过卡车航班转至苏州‘虚拟空港’进行分拨,再送抵企业。‘空运直通港’可提升6小时以上的物流时效。”航港物流公司负责人吴雪瑾说,目前,苏州自贸片区内已有多家企业采取“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累计操作主单160余票、分单170余票,超1020件。
“空运直通港”,中欧班列自贸区专列,中欧卡航,增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实现“水水中转”的园区港,一键锁定各地空余仓库,还能配置最佳运输方式的智慧物流体系……围绕区域大交通、大通关体系构建苏州自贸片区水陆空运输方式联动,一个立体化物流体系快速形成,并以智慧之名为企业的发展“提速”。
系统化改革同样意味着不断迭代的政策。去年推出的关助融1.0版引入海关信用数据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今年升级的关助融2.0版建立风险缓释机制,从金融源头支持企业创新;去年推出的“营商环境30条”提升政策环境和服务水平,今年升级的“营商环境新30条”再度列出200项任务清单,其中超一半为全国领先或首创……在不断细化具象的政策“补丁”中,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把苏州自贸片区一年来的一项项改革任务各个击破。
关键词:集成创新放大溢出效应拉动全域自贸体系14项改革经验在全省示范推广
肩负着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职责,仅一周岁的苏州自贸片区一年来推出47项政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苏州自贸片区的各项政策在纵向联动、横向协同中形成创新“力场”,让全球资源要素在自由流动中加速抢滩。
能够极大改善DNA质粒进入细胞的效率,进而提升抗原蛋白的表达效率,给药装置在新药研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药企常常因研发所需的给药装置在国内未注册而无法进口,不得不延长研发周期。新冠疫苗争分夺秒的研发中,苏州自贸片区企业艾棣维欣就卡在了这一难题上。但幸运的是,凭借新政“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企业可以申请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所需的给药装置,专门用于研发(测试)。就这样,艾棣维欣很快拿到了这一研发的“必需品”。如今,企业参与研发的新冠病毒DNA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
事实上,这只是苏州自贸片区一年来在生物医药“一号产业”集成化制度创新中的一个环节。实施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改革、开展医疗器械企业自产出口产品保税维修试点、实行降低生物药企用地成本的产业用地分段弹性年期(10+N)出让、打造缩短生物药企专利授权周期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并实施制度创新举措10项,其中全国首创2项、全省首创6项。
集成化创新带来了什么?苏州自贸片区这一年来的某些变化,或许能说明。在产业升级方面,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国家级创业类顶尖人才等领军人才数、发酵罐总容量、累计获批国家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等“五个占全国20%”的优势,形成了领跑全国的发展态势;率先开展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今年上半年,苏州自贸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三家试点企业进出口额为10.4亿美元,同比增长超两倍。在要素集聚方面,一年来,参天制药、丹纳赫诊断、罗氏组织诊断、赛诺菲医药研究院、微软研发二期、阿迪达斯自动分拨中心、贝朗职业医师培训、菲律宾首都银行、毕马威等一批外资制造、研发及服务业项目落户;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苏州超级计算中心投入运行,全球优质资源正加速集聚。
集成化创新,让先行先试的经验在辐射溢出中升华。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推出涉及各领域改革创新举措130余项,凭借平台优势全域共享、政策赋能全域覆盖、创新举措全域适用、营商环境全域提升等途径,不仅造就了“事实上的全域自贸”园区,还全域联动17个联动创新区,携手共享35项制度创新成果改革红利。当前,辖区2个案例获评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7项案例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候选名单,其中4项案例有望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7项“创新实践案例”在全省示范借鉴。来自苏州自贸片区的探索经验将进一步溢出放大。
改革在继续、开放在扩大、创新在推进,抢抓自贸区建设契机,属于苏州的“传奇”仍在书写。“苏州自贸片区聚焦开放创新与产业转型两大方面发力,改进的是政府治理,便利的是企业和群众。”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丁立新说,苏州自贸片区推进的每一项改革创新举措都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破解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过程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年内,苏州自贸片区将继续全面推进“61+N”改革创新任务,确保实施率达100%,力争全年形成不少于60个高质量制度创新案例成果。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0年8月27日A01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