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网上看到你们的直播,鸡蛋蛋黄特别黄,当场就下单了,果真特别好吃,下次还要回购。”6月3日上午,海门常乐镇常胜村的村干部史想宏开着私家车,将“謇里”土鸡蛋给家住海门市区云起苑小区的管露送去时,喜获好评。
一场公益直播,叫响了海门常乐“謇里”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农副产品品牌,这让常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浦亮亮信心倍增。“希望未来‘謇里’农副产品能够走出海门,走向全国,帮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建农场成立合作社
常胜村位于常乐镇东北部,由于地理位置限制,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村营收入有限,村民收入也不高,还被列为“十三五”期间南通市经济薄弱村。这两年,在对口扶贫单位——南通市委办的帮扶下,该村在海门港新区有了物业收入,村营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成功突破50万元。
“虽然村集体收入有所增加,但基本靠帮扶,要想真正实现致富,还得靠自己。”去年5月,浦亮亮来到常胜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通过多番走访考察,决定发挥农业村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建设新型合作农场。这样既解决了部分村民年纪大无法耕种的问题,也让村民有了稳定的租金收益,更能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如今,常胜村已流转村民土地409亩,每户家庭每年有80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
农场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卖到哪里?怎么个卖法?浦亮亮早就把农副产品营销想在了前头。在一边进行土地流转的同时,他决定把村里的几间集体用房改造成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经营的模式,实现强村富民。由于常乐是张謇先生的故里,浦亮亮还专门申请注册了“謇里”农副产品品牌。“謇里”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疫情加速发展步伐
村干部当起“快递员”
当新型合作农场与“謇里”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工作有序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常胜村的农产品经济发展步伐。
村民庄金其家种植大棚蔬菜已经10来年了,主要种植小番茄、茄子等,平时主要以市场零卖为主,今年春节以来,农产品销量大受影响,很多蔬菜就只能眼睁睁烂在地里。“受疫情影响,超市的农产品价格翻了一番,而另一方面,村里土生土长、绿色健康的蔬菜,农户们又无法上市销售。”浦亮亮说,有矛盾就有市场,“当时我们就在想,农场还在建设阶段,合作社除了经营以后农场的农副产品,也可以先将农户的蔬菜收集起来,再帮农户卖,直接增加农户收入。”
说干就干。3月份开始,浦亮亮组建了村委农副产品销售先锋队,一户一户去排查蔬菜的种植情况,然后上门收取,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代卖。由于农副产品储存时间不宜过长的特殊性,先锋队的村干部们还干起了兼职“快递员”,他们把收来的农副产品进行统一分装、打包,直接给顾客送货上门。5月底,在各方帮助下,浦亮亮还为这些农副产品尝试了直播带货,所有产品半小时内全部售罄。
此次直播带货,初步叫响了“謇里”农副产品品牌。没有抢到货的网友们纷纷加了“謇里农副产品”微信公众号线下继续订单,就连黄桃、枇杷、猕猴桃等一些尚未到结果期的产品,也受到网友青睐。从目前下单量来看,每样产品订单已经有五六十份了。
从一个村辐射到全镇
托起贫困户幸福生活
将村里农户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收集到“謇里”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不仅解决了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更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尤其是一些贫困家庭。
蒋克贤是常胜村的贫困户,因重度哮喘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平时除了帮扶单位的资金帮扶外,无其余收入。他家养了6只鸡,平时每周也能凑下20只鸡蛋,但如此少的量也没人来买。今年,常胜村以合作社的名义将其鸡蛋收购并包装进行销售,每月带来了3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这笔钱不多,但对于该贫困家庭而言,却是雪中送炭。“特别感谢村委,让我坐在家里就有收入。”在接受采访时,蒋克贤感激之语说个不停。
在常胜村,类似的散户还有很多,个人生产的量都无法达到规模,但经合作社统一收购后便能统一出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合作社还将全镇23个村庄的农副产品全部加入到了“謇里”农副产品名录,常中西甜瓜、玉竹蜂蜜、中南海蜜甜瓜……应季销售种类达到了25种。
“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销售到南通尤其是海门本地。”浦亮亮透露,随着直播带货带出的品牌效应,以及农场即将竣工投入生产运营,接下来准备通过冷链物流的方式,将“謇里”农副产品销售到市外、全国,全面叫响“謇里”品牌。“我们已经在海门市区物色了门面房,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