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访原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祝林森

2020年09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常州日报 2012/3/29

赶往上海采访原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祝林森的那天,已连绵多日的江南阴雨恰巧停歇。上海西郊一处僻静园林式公寓小区里,雨后的草木清香传递出初春的热烈。
  自家小院门前草坪上,早就在迎候本报记者的祝林森老人说:“这样的清新气息,总是叫我想起老家金坛的建昌乡村。”
  中学老师的“四句话记了一辈子”
  “河边有垂柳,村庄被浓浓的绿荫围裹起来,你走路的时候,会忽然发现芦苇荡里扑簌簌闪现出成群的野鸡、野鸭……”这位71岁的老人叙述中复原出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诗意图。
  祝林森的老家,在金坛市建昌圩的吕坵村。就在家门口的吕坵小学读完小学后,祝林森考取了当时就已经是江苏省重点中学的金坛县中(今华罗庚中学),勤学苦读整六年。“当时的金坛县城,多数房屋是旧式小平房,街道是狭小的砖、石路面,丹金漕河穿城而过,县城四周还有多处古城墙遗迹。到了晚上,仅有北门大街和司马坊等地较大一点的商铺能用上北门油米厂发的电,大多数商店和小摊是汽灯或小马灯照明。”
  祝林森说,金坛县中操场的西面是一道土墩,土墩西边就是农舍,“虽然条件很差,但母校的学风很正”,一直到现在,他还记得金坛县中的“发愤为雄”四字校训。
  彼时的金坛县中,师资力量非常强大。祝林森至今仍能回忆出许多老教师的名字:徐敏之、吕去痴、储拔、吴宗元……“听吴宗元老师上历史课,我们总是希望下课铃晚点响起来。”祝林森对班主任朱琪老师的师德更是记忆犹新,“朱老师从来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在他眼里,只有‘学生’这一个词汇,从无‘好差之别、穷富之分’。”祝林森说:“回想起这些情操高尚的老师,我就更加笃信‘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教科书’这话的确是至理名言。”
  祝林森深情回忆起自己初中毕业时,体育老师马炳麟送给他一本硬壳封面的笔记本,上面写着这样四句赠语:待人宜善,处事宜诚,立志必坚,责己必严。“我把这四句记了一辈子,作为自己终生牢记的座右铭!”
  1960年,祝林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北大,历经名师熏陶
  祝林森是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第二批学生,当年全国只招了22个人。
  “简直不敢想象,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就在我们身旁。”在北大,祝林森第一次面对如此众多的国内文史哲顶尖学者。
  这时的北大中文系,真的称得上是群贤毕至了,各位名教授都有自己的看家“绝活”:王力的《汉语史稿》、高名凯的《语言学概论》、袁家骅的《汉语方言学概要》、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都是开辟了某一学科领域的开山之作;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今天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林庚先生将新诗创作与古典诗歌的研究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他的《楚辞》研究、唐诗研究,他一人独著的《中国文学简史》都是别开新面的;吴组缃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可能是大学里最早开设的有关《红楼梦》的专题课。而祝林森所学的古典文献专业,是魏建功开创的,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专门培养古籍整理人才的专业……
  祝林森对记者说,北大求学的几年,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做学问的魅力,“这里学风严谨而又不甘于因循守旧,在这里,‘创新’二字不是空话,而是不断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加以验证的。”
  祝林森觉得,北大“求实、严谨、创新”和“学术民主、对话平等”的学术传统,让他受用终生。而王力先生“例不十,法不立”的教诲,更是数十年始终萦绕在他耳边。
  祝林森回忆说,当年的北大中文系还有一个优良的教学传统,那就是“让最好的教授与大一学生高密度接触,老教授都面向本科生开课,而且比较开放”。祝林森当年在汉语专业做学生的时候,给他们这些本科生开课的都是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顶尖的教授:文学的课程由游国恩、林庚、吴组缃、王瑶、杨晦这些先生给他们讲授,语言学的课程由王力、魏建功、袁家骅、高名凯、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先生讲授。
  “教授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往往先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而后成文发表。这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在课堂上领略到老师最新的研究成果。”关于这一点,后来自己也踏上高等教育讲坛的祝林森深有体会。
  1965年7月,祝林森从北大毕业了。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选拔培养标准,他被分至上海市委组织部。
  重返校园的快乐
  在上海市委党校学习了一年之后,祝林森被抽去青浦县桑榻公社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底,刚被一纸调令调到青浦县委的祝林森,“还没在县委招待所住稳当,县委就在‘文革’风暴中瘫痪了”。
  初涉社会的学子,还未曾辨明今后的人生方向,就只好打起背包去了青浦县农场。一直到1970年,他“才算被安排工作,去了青浦县广播站,一呆就是5年”。这位学古典文献的北大高材生,无可奈何做起了广播站的编辑。那时的祝林森心里十分迷茫恍惚,他私下和家人一起质疑那句流行的论断:“‘读书越多越反动’,我们共产党自己的大学,怎么可能培养‘反动’呢?!”
  十年“动乱”结束后几年,已经被组织提拔到青浦县某局担任领导的祝林森,始终未曾丢弃“把古典文献专业重新拾起的梦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祝林森与华东政法学院曹漫之副院长相遇。刚刚恢复领导工作的曹院长,是位资历颇深的“老革命”,战争年代曾和谷牧搭档过,亦是我党较早的法学家。
  解放上海时,就是他主持了《入城守则公告》。由此,我军进入上海市区“不入民宅、露宿街头”的举动受到人民群众普遍赞扬,至今传为佳话。解放后,曹老曾任上海市政府第一副秘书长兼民政局局长。1952年受到不公正待遇后,他一直默默在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法学27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法学人才和政法干部。
  得悉祝林森重返学术舞台的愿望后,曹老深为理解并支持。1984年,祝林森终于被调至华东政法学院这所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第二年,祝林森来到学院的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此时,距他离开自己的专业已近20年。“在浩繁的古代学术典籍中,存有先人大量的法学观点和实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领域。”祝林森说。
  来到教学第一线的祝林森,“特别愿意花最多的时间和学生们呆在一起”。他始终把中学时代、大学时代的那些可敬的老师们奉为自己的楷模,他记得自己在金坛县中读书时,“从早到晚,眼睛一睁开就有老师在陪伴着我们,甚至冬天晚上回到宿舍,还有老师来为同学们掖好被子。”祝林森不仅在学业上为学生授业解惑,他更着意在教育的每个细节去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
  原本以为可以在学术上重展身手,祝林森又被组织看中从事高校管理工作:从系主任、学院党办主任,到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院长,祝林森 “成为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1999年,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曹建明离开华东政法学院领导岗位,在他被提拔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之后,祝林森被任命为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在59岁的年龄还被提拔为这所知名高校的党委“一把手”,在国内五大政法院校应属罕见,这被普遍认为“是祝林森的勤勉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高度肯定”。
  2003年退下领导岗位之后,祝林森仍然在松江新校区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人活一辈子,尽心尽责便是无愧。”
  现在,安享退休生活的祝林森,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自家的小园子里侍弄各式花草。海棠、紫薇、金桂、野柚……园子里,一年四季总有花果飘香。
  老人说,看见这些蓬勃的花草,就会联想起校园里那些青春学子,“每天都能呵护最新鲜的生命,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愉悦。”
  人物简介
  祝林森,江苏金坛人,1940年出生,1967年入党;
  1960年毕业于金坛县中(今华罗庚中学);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1989年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1991年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1992年兼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1999年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