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金坛成立全国首家农民耕地保护协会。自此,农民从传统的家园守护拓展到了耕地守护。
2012年1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总结江苏金坛农民自发成立耕地保护协会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个花木经纪人的金点子
这几年所有耕地都经过了二轮承包,与千百年来农民种地哪样有收成就种哪样的传统习惯一样,承包土地的农民“东张张、西望望,哪样赚钱种哪样”无序种地,这个顽疾不治好,土地使用效率不高。但是要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金坛市尧塘镇岸头村摸索了“以农民自己来保护耕地”的思路,有效消除顽疾。
岸头村第一小组共有耕地510亩,于春龙等11户村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栽花木;袁金海、顾小坤等5户村民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挖鱼塘;蒋建年在紧挨住户的自留地上建起了猪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由于稻麦田、花木田和鱼塘之间对水的需求时间不同,矛盾突出,一些苗木需要水时不能从麦田排灌,造成大面积死亡;于春龙在自己的承包地种了1.5亩花木,该送水送不上,金边黄杨死了80%;顾小坤给鱼塘送水造成了周围4户农户20多亩小麦被淹,减产50%。
该村花木经纪人李来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0年2月,他走东家串西家,把大家叫在一起,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大家各吹各口号,各唱各的调,私自改变土地用途,盲目投资近100万元,不但不能致富,而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他给大家出了点子,将金宜路东侧供水条件好的一片低洼地约150多亩调换给了顾小坤等3户村民集中搞养殖;靠近鱼塘边的一处梯田旱地约1亩多,给蒋建年建猪舍,猪粪给养殖户喂鱼;将供水困难的一片高岗地206亩调整给于春龙等四户人家种雪松、广玉兰、香樟等高杆苗木,行距间套栽金边黄杨等小苗,周边用栏围实,既可护苗,又可在里面放养鸡苗,鸡粪可以增加苗木所需的有机肥,鸡还可以充当害虫的天敌……
这一片综合立体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每亩产生年效益8500多元,年净收入达300多万元。“李来生”模式迅速得到大家的认可,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尧塘镇在树木根下栽花草,花木田里捡鸡蛋,万亩苗木,各展风姿。光苗木一项村民总收入达10亿元之多,成了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镇、村干部们认识到:只有依靠农民自己管好自己的土地,才是实现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由此,他们借鉴了其他村子的经验,成立了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和金坛的许多“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一样,在涉及建设、养殖、种植等土地使用方面给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成了左右手。
种粮的田一分也动不得
岸头村并不是金坛市第一个成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吃螃蟹的是直溪镇直里村。直里村,人均耕地1.13亩,低于金坛市人均1.23亩的平均水平,由于位于工业集中区,每年都有不少项目落地,征地矛盾突出;人地矛盾突出、农民公民意识的成长,直接催生了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成立。2009年6月,直里村原村主任袁敖青,联合老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主动申请成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自己保护自己的土地。在直里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32名会员中,有农民出身的老党员、老教师、离退休干部和思想素质很高的农民代表,他们人人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土地保护意识。
今年50岁刚刚出头的农民陈友才,是一名党员,还是村民小组长,2009年8月,他得知有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家禽收购中转站要在本村落户后,虽然当地农民可从该项目中获得土地征用费60万元,但该项目需占用土地达20亩,这位惜土如金的农民整整一夜都没能合上双眼,眼前的利益和长期的利益,反复在他的脑海中激烈地斗争,最终,还是强烈的土地保护意识,让他挺起了腰板,他说:“我不但是耕地保护协会的会员,又是一名村民小组长,有责任尽自己的全力去保护土地。”第二天一大早,他早早起了床,顾不上吃早饭就去找村委领导、镇领导和国土管理部门反映情况。直里村党总支书记袁敖清说:“虽然招商引资的项目流产了,眼前的利益少了些,但保护了耕地,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富裕喜建新房,是件好事。但由此也暴露了一些滥占耕地引发纠纷的问题。过去,在直溪镇直里村,村民都是由原来的土墙瓦顶到土墙堂屋砖配房,直至现在的瓦顶砖墙整个混砖院落,可谓一步一个台阶,反映了村民家家户户生活的富裕。2009年12月,该村第3村民小组村民,74岁的李锁敖大爷家里也扩建了院子,晚辈们希望老人生活过得舒服些。于是,出钱扩建了院子,但却不知已经侵占了村里的公共土地。直里村农民老党员王明华在进行耕地保护巡查时发现,村民李锁敖在扩建自家围墙时,超出原地2米多,就马上找到李大爷,经过反复多次的耐心说服和劝解,李大爷终于在感化后,主动将已建好的围墙拆除后复回到原位。
2010年,金坛市儒林镇河下村村委与常州市利广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达成意向。但是,企业负责人潘玉兴开出条件,落户的厂址必须他自己选,结果潘总看中了邻近新金宜公路的旧村委旁,面积约20亩的村民耕地。农民耕地保护协会负责人得知情况后,积极与村、镇领导沟通协调,经协会会议讨论,拒绝其在耕地上建设厂房的要求,认为可以向该厂提议厂址搬至本镇工业园区。该厂负责人一开始不愿意,但协会成员一次次地上门做工作,最后潘玉兴妥协了。他说,我不是被你们说服了,而是被你们村农民这样保护自己耕地的精神感动了。由直里村发端而遍布金坛全市7镇1区,每个镇、区都有一到两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从而实现全覆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保护耕地成为农民自觉行动
农民成了保护耕地的第一人后,保护耕地就成了自觉的行动。金城镇方边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成立后,保护耕地的意识深入到了农民的骨髓里。戴锁海夫妇在村里开了一个杂货店,老两口生活得很滋润。美中不足的是,老两口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跟城里人一样,在村中建一个活动场所。一天,戴锁海在村口遇见了村委主任,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村主任告诉他村里根据上级要求搞“五化三有”,目前的土地是不能占用的,唯一的办法是对村庄内部进行综合治理,腾地搞规划与建设。戴锁海一听,立即回答:“主任我有两间空房,一分钱补贴也不要,无偿拆除,但你要兑现建一个活动场所和配齐相关设施。”主任说光你一家的房子地是不行的,要搞一个活动场地肯定要建篮球场、健身场、配套绿地,按照规划,预计要拆50多间房屋,填4个臭水塘,填塘问题不大,但拆除房屋有困难,因为村里拿不出资金。戴锁海当即表态,只要村里有决心建,所有房屋拆迁我们来做工作,一分钱不要。村主任听了一笑了之,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
但戴锁海却认真了,他联系了本村一部分老党员、退休工人、退休教师、村里的能人等,根据村主任说的范围认真做起了工作,他们走东家、串西家,一户接一户地耐心做工作、讲道理,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讲现在为了保护耕地要充分利用村庄地搞建设。
10多天后,戴锁海和部分群众代表找到村主任:“主任,我们同意按你提的规划要求,自觉无偿拆除部分房屋让村里搞健身广场用。”村主任以为大伙在说笑,直到他来到村里,看到村委规划健身广场用地的房屋已基本拆除,这才相信“奇迹发生了”。村干部们大受感动,第二天立即开始动工建设健身广场,两个月时间全部竣工,共整治村庄臭水塘4个,面积4000多平方米,填埋臭水沟3条,面积1000多平方米,共建4个篮球场3500多平方米,建3个健身广场3800多平方米,建公共绿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所有这些未占一分一厘耕地,全部是村庄整理出来的土地,拆除房屋50多间,村民未要一分钱补偿。
金坛的经验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同行来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国土资源局的党委书记亚森·木沙在直里村深入调研时,连连称赞“亚克西!亚克西!”当即表示,一定要将“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宝贵经验带回家,开花结果。
“农地农民管”,源于农民公民意识不断成长的自发诉求,也源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尤其是土地管理的自觉追求,金坛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克洪表示:“政府应支持、引导农民搭建自我管理土地、保护耕地的平台,农民的土地让农民说了算,土地的收益分配也让农民说了算,实现农地农民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