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件事”一个窗口一次办

2020年09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7/26

“7号在网上提交材料,8号就收到了工伤认定决定书,而且是同时寄送给我们和职工本人,完全‘零接触’。”23日,南通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负责人包志刚在接受采访时,频频点赞人社部门的工伤保险“一件事”,“工伤鉴定也是网上预约,职工自己去鉴定现场就好,我们都不用出办公室的门就能办好所有事情。”

在近年相继推出多项便民举措基础上,我市人社部门将工伤保险、人才服务等“一揽子事”简化为“一件事”,既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也是积极响应“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更好更快为群众服务。

从最难入手,实现工伤保险“一件事”

工伤案件本身周期长,办理难度大,涉及环节材料多,是人社工作中最难的业务。“要改就要从最难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增强群众获得感。”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凌建华介绍,改革之初,即设定目标: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等三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并实现线上线下办事大厅相结合,大幅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办理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参照,人社部门探索提出一个基本思路:用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考虑问题,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进行流程再造,突出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加强网办与前台配合,着力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服务。

围绕这一思路,去年5月起,人社部门全面梳理了工伤三大事项的政策和环节,整合至工伤“一体化”综合窗口,实现一窗通办;随后又建立档案电子化平台,相关材料直接通过电子扫描进入个人电子档案袋,供后续业务共享调用。劳动能力现场鉴定也被融入这一“一体化”系统,抽取专家、分配诊室都在系统内运行,也使鉴定过程更规范、结果更公正。

“从工伤认定,到工伤鉴定,好像没要我弄什么手续。”这是工伤职工史福利的实际感受。市人社局工伤保险处负责同志说:“让职工在‘无感’的前提下,尽快完成认定、鉴定,享受到待遇,就是我们改革的目的。”

推人才新政,提升人才服务“软实力”

今年5月1日,经过半年开发调试,人才新政网上综合服务大厅正式上线,共设置14种个人和单位服务事项。平台依托南通人社网办大厅,以人才新政“一件事”为入口,对业务事项与流程进行整合归并,实现了数据资源集中、人才信息共享、线上线下联动、人才服务厅网结合,面向全市提供服务。

要做到“一件事”办理,数据协同是关键。“我们已与市委编办、大数据局、公安、民政、司法、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和国家学信网等认证查询机构形成数据共享机制,有效解决证明‘我是我’的问题。”市人社局行政服务处负责人说,目前平台已受理本科生综合补贴1328人次,人才优购房资格认定申请407份。

“需要填的内容很少,很方便。”   去年8月入职通富微电的朱秋昀只用3分钟,就在网上办事大厅完成了高水平创新人才生活津贴申报。有给人才的优惠政策,有便捷的申领渠道,她感受到政府对人才满满的诚意。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吴芳也很满意这个网上大厅:“以前人才申请津贴,要我们盖很多章再送到相关部门,现在直接在网上申报,人才和企业都省事了。”

市人社局副局长杭晓民介绍,今后将在继续拓展和延伸服务平台功能的同时,做好与南通百通、企业开办全链通等外部平台的对接,全面提升服务。

“互联网+”,智慧人社创造美好生活

在“一件事”改革前,市人社局已经打造了“互联网+智慧人社”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业务大厅+网站+APP+自助机”模式,推进“一窗受理、一网办结”,成功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让7800多家参保单位无需到实体大厅即可办理业务。据统计,去年全市人社网办件量达180多万件,权力事项网办率100%、不见面率95.4%,办件承诺时间比法定时间压缩79.8%,全省排名第一。

“人社部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和我们做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杭晓民说,正因为前期有基础,才能迅速推进人才新政、工伤一体化等事项顺利上线,将群众眼中的“一件事”打包办理,还实现了工伤鉴定专家现场查体电子化,工伤档案电子化平台落地项目也顺利上线,为全省乃至全国一体化平台“一件事”办理、全省电子档案平台上线做了有益尝试。

这两天,由人社和公安、医保部门共同推进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也已落地,新生儿出生户口申报、医保参保、社保卡领取等相关事项将实行一窗受理、集成办理。凌建华表示,人社部门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贴近百姓、面广量大的业务为突破口,强化互联网技术与人社业务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彰显民生情怀、人社担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