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回眸—创新篇

2020年09月11日 10阅读 来源:黄浦报 20160921

重塑老城厢,在黄浦没有先例,在上海更没有“范本”可循,如何让20.8万平方米的顽症聚集区域,在“重塑”中唤醒活力?如何让这场万众期待的“重塑老城厢”行动,刻上“黄浦特色”?

聚奎新村的排险解危、四新小区的综合改造、《老城厢综合治理工作标准》的出台……今年以来,黄浦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不畏艰难,始终将“创新”作为老城厢重塑行动中的第一“原动力”,在完成预定目标的基础上,自我加压,扩大战果,不断在城市综合管理的标准制定、体制机制确立、综合治理方法路径等方面,探索创新、砥砺前行,为形成更多可复制经验、辐射更广区域作出了有益尝试。

创新一:聚奎新村“另辟蹊径”

“原来嘎破的房子,现在变得嘎好,真是太开心了!”9月6日上午,已经80岁的蒋玉英在西姚居委工作人员陪同下,回到修缮中的聚奎新村。看到修缮一新的样板房,老人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做梦都没想到老房子也能改造得这么好。”

聚奎新村很“特殊”。它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直管公房,房屋结构老化损坏严重,287户居民中,外来租住人口占了很大比重,而疯狂“生长”的违法搭建犹如毒瘤,时刻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区老城厢指挥部另辟蹊径,对聚奎新村采取了“人员撤离、拆违解危、加固修缮”的流程,让居住在危房中的居民先搬出,再进行后续修缮、加固。这种先搬离后整治的方式很特别,此前在上海也是绝无仅有。

一开始,不少居民对此不是很理解,觉得搬离了不方便,搬离了可能就回不来了,同时在外面找房子住也有困难。区老城厢指挥部联合小东门街道一方面耐心做居民思想工作,告诉他们“重塑老城厢”并非简单的拆违,而是立足于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将“螺蛳壳”里的“道场”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发动全区上下力量,为居民寻找安置房源,让他们安心撤离。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287户居民100%签约并搬离,拆除违法建筑414处。

如今,聚奎新村虽然还在紧张改造施工中,但一些“样板房”已经初见雏形。日前,记者走进其中一间“样板房”,看到墙面粉刷一新,地面平整有序,厨卫浴等设施均齐备,与过去的面貌截然不同。预计9月底将全面完成10幢房屋的结构封顶,聚奎新村的居民们也都盼望着能早日搬回新家。

创新二:四新小区厨卫工程群众自治

“以前,我们的公用厨房间又油又黑。”家住县左街24弄四新小区的张阿姨说,由于40多年没翻修、清洁过,家门口的这个公用厨房间,简直脏到不像话。“有时烧着菜,头顶天花板的油污都会滴到头发上,实在太脏了。”

在四新小区,和张阿姨一样要求厨卫工程改造的居民还有很多。整个小区414户居民,公用厨房间多年未改造,232处违法搭建主要用于马桶和淋浴,群众要求厨卫工程改造的呼声非常强烈。如何让这些居民的期盼真正落地?

黄浦目前正在该小区探索“城市更新”新举措,通过群众自治的方式,分东、中、西3片,以愿意改造、腾空搬离签约、实际搬离三个100%来实施紧凑独用型厨卫工程。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区64户居民已达到意愿征询改造、腾空搬离签约100%,改造工程已经实施。其他2个片区,征询改造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中。

“在四新小区的此次改造中,要不要改造,怎样改造,群众说了算。只有尊重、依靠、引导好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深得民心。”豫园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小区所在的居委会也在全面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小小的厨卫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困难还是不少。”居委会干部表示:有的认为“大修了,拆迁就无望了”;有的邻里之间对灶间合用部位本来就有历史纠纷,更不愿意配合;有的年老体弱,无力腾空屋子……为了让居民们早日用上全新的厨卫设施,他们正不辞辛劳、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工作,主动帮助解决居民家庭困难,之后还将协商优化设计方案,征求住户意见,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让居民满意。

创新三:规划引领统筹管理标准

20.8万平方米的老城厢区域究竟治理到什么程度?治理后,又会以怎样的面貌示人?

此次黄浦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体思路,在全面聚焦城市管理的瓶颈及短板同时,实现风貌保护、功能疏解与改善民生的辩证统一,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凸显老城厢的活力和魅力。

黄浦以全面规划“穿针引线”,不仅制定了《中共黄浦区委关于加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重塑老城厢的实施意见》,还通过边治理、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制定了《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治理标准》,区市政管委办在去年制定的《黄浦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标准1.0版》基础上,已形成“1+16+4”的课题成果,即1篇总报告、16篇分报告和4篇国内外经验文章,为切实推动我区城市综合治理的精细化、标准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