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中,经常能见到从空中俯瞰外滩全景的画面。几乎每个上海人,闭上眼,都能在心中画一条黄浦江的曲线,一侧必然是堪称绝美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天际线。
如今,外滩故事正在向南延续。南外滩是外滩的延伸,处于外滩金融聚集带新发展的核心位置,将延续着外滩的天际线,承载着外滩的金融功能,连接着外滩与浦西世博园。这里的未来,真的很精彩。
控高楼宇延续乐曲般天际线
不同于留存着大量万国建筑的老外滩,南外滩将会有更多新建筑崛起。这些新建建筑,是否会破坏外滩绝美的天际线呢?
规划的答案是:对靠近外滩的建筑进行“限高”,延续起伏有序的天际轮廓线。
为什么如此在乎这条“天际线”?曾有人做过一个测试:站在浦东向浦西望去,将外滩的天际线用电脑绘制下来,再按一定的节拍分切,居然是一首非常雄浑的乐曲。为了延续这首浑然天成的乐曲,南外滩规划坚持对新建建筑实行控高。
依据规划,第一层面的滨江建筑高度将延续老外滩24米建筑高度的历史特征,滨江区域建筑控制在24-30米,沿中山南路布置少量高度不超过8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包括594、596地块、复兴地块和南浦地块。
在中山南路以西地块,以董家渡13、15号地块为代表,将注重展示地标形象,腹地高层建筑高度基本控制在100-120米,核心区布置3-4栋180-300米高层组群,形成中间高、两侧低、起伏较大的天际轮廓线。
金融规划吸引企业南移
外滩独一无二的历史象征、金融底蕴和滨江景观,让许多企业都有“外滩情结”,可是老大楼毕竟数量有限。南外滩的金融规划,正逢其时。
在明确的金融功能定位下,南外滩规划提出,南外滩地区应构筑“2+4”的功能体系,以金融办公、金融服务为核心,完善商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和居住生活4类配套功能。
针对金融办公核心功能,规划建议,应依托老外滩曾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好品牌经营策略,在南外滩地区积极引入知名的创新型金融机构和上升型金融机构总部,与陆家嘴金融城的传统金融业态错位互补,重塑外滩金融中心的品牌效应;而针对金融服务核心功能,规划强调,应侧重发展咨询、法律、会计等金融专业服务和面向世界的金融服务外包等功能。
而这些功能的落地将在“一带双核”的布局结构上各有侧重。所谓“一带双核”,“一带”指的是滨江金融活力带,“双核”指的是董家渡金融核心与十六铺金融核心。
沿着中山南路,已经多家金融企业、要素市场在此设置总部大楼,包括中国太平洋保险、交通银行、东方证券、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复星集团、百联集团、蚂蚁金服等。
做好“亲水”文章
毫无疑问,南外滩最不可复制的优势便在于滨水资源。城市的滨水空间总是城市最有“灵气”之处。人对水有本能的亲切感,人体70%是水,小孩生来喜欢玩水。
怎样用好优势,做好“亲水”文章,南外滩规划当仁不让。规划明确,将在滨江形成具有开放度和亲水性的公共环境,同时强化开放空间向腹地渗透。也就是说,人与滨江将达到“有空间、没距离”的境界。
从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外滩地区将通过“2+1”通道的改建,充分融合开阔的滨水资源、活跃的公共空间与多元的建筑功能,形成滨江与腹地的渗透,拉近人与水的距离。
一条就是地下通道。中山南路地下通道除了具有分离过境交通的功能之外,还是人们步行去滨江的通道。这条通道还将强化与轨道交通车站、大型综合体和滨江地带的联系。
一条就是空中绿廊。董家渡路空中绿廊和斜向绿轴,则将从空中架起联系滨江与腹地的桥梁,并增加一处充满绿色的公共活动空间。
当然,通道除了是通道,还会是人们可以停留的所在。其本身就是绝好的公共活动空间,滨江通廊、街道弄巷、开放绿地、下沉广场、地下通道、地下商业空间……每一处的衔接,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门,可以预料,多元的文化体验会见缝插针,生根发芽,蓬勃滋长。
未来,南外滩既会成为一条金融集聚带,也会变身为一片富有历史人文特色的滨水区、一个具有前瞻视角的文化新地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