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浦区的楼宇更绿

2020年09月10日 10阅读 来源:黄浦报 20150326

当58幢税收亿元楼宇象“金山”一样在黄浦崛起时,数十上百幢节能减排的楼宇似“青山”一样,又在黄浦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景观。

城市也应有绿水青山。2014年,黄浦区作为上海市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把中心城区的绿水青山作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这“水”是母亲河的黄浦江在黄浦外滩-滨江,但又是车水马龙之水的中心城区;这“山”是黄浦区寸土寸金的楼宇建筑。

2014年,黄浦区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11%,能源消费总量118.54万吨标准煤,(2014年黄浦区节能目标为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6%以上,能耗总量控制在142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水平继续保持为全市最低区县之一。近年来,通过实施建筑分项计量、能源审计等200多个节能项目,对王宝和大酒店、香港广场等100多个节能改造项目进行扶持,撬动社会投资近2亿元,实现节能量1.5万吨标准煤,对鼓励企业、社会不断加大减碳投入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黄浦区大力推进外滩-滨江的节能减排,推动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完成LEED-ND第二阶段认证、企业天地二期高标准新建绿色建筑、8号桥四期绿色厂房改造、科技京城低碳改造等一批示范项目;开展了重点楼宇调研百余次,取得研究成果5项以上,为探索符合中心城区低碳发展新路径打下基础;在市发改委对外滩-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开展中期考核中,评定黄浦外滩-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并已达到“优秀”等级。

2014年,黄浦区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合作,联合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全市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明确了黄浦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并聚焦一个目标:构建黄浦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空间网络;实施“六大举措”:即一带贯通、两大提升、三方衔接、四类步行道、五类非机动车通道、六大慢行区,着力打造居民和游客均可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城区,将有限空间成为最优化利用的城区,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的可持续城区。

让黄浦的楼宇之“山”更“绿”。全区建筑领域节能不断深化,达到和正在申请国内外节能低碳认证的建筑已有10多幢;完成楼宇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电力分项计量安装楼宇近200幢,覆盖楼宇面积700万平方米以上;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年共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0项,其中科技京城等13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同时,20.43万平方米建筑将采用装配式建筑建设,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29.1%;对日月光等15家重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督促企业根据能源审计报告加强节能管理,加大节能改造投入。源头增量严格控制。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完成779号街坊旧区改造住宅项目节能审查,完成40个项目的节能登记备案,从源头控制能耗增量。

城市的楼宇青“山”之“绿”,在深化普及中变得触手可及。公共机构节能示范明显,推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市八中学创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推动近200家公共机构能耗在线填报,公共机构能耗在线统计实现基本全覆盖。推动半淞园街道创建上海市首批低碳社区,外滩街道等五个街道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产品近6万只,惠及居民3万余户;全区完成532家(次)医疗机构医废年度申报和月报管理工作,试点开展社会源危险废物的规范收集与处置,探索中心城区生活类危险废物监管新模式,试点生活类小型电子废物的收集工作,共放置30个普通回收箱和2个智能回收箱,共收集废旧手机382台,其他各类废旧电子产品807.77公斤。同时,在社区开展“爱绿色   爱生活”讲师团宣讲活动,举行“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系列宣传活动,发放各类低碳宣传册五万余册,组织居民节能低碳培训245场。在半淞园路、五里桥和打浦桥街道启动绿色账户工作,推进8万户居民参加“绿色账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