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山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6-12-28

多措并举,改善基层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推动西山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西山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水平进程,致力于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作为主城区之一,西山区辖区面积881平方公里,其中,85%的面积为山区和半山区。

21个勤工俭学基地

逐步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全免费

全区有26%的学校处于山区半山区,其中19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

考虑到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为此,西山区建立了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控辍保学制度和切合区域特点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将勤工俭学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狠抓种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农村寄宿学校发展种养殖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为使山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西山区在加大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同时,把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山区,放在为师生生活服务项目上,放在抓好后勤、办好食堂上,支持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经济作物和大棚蔬菜的种植及养殖项目,降低学生生活成本,减轻学生家庭负担。

围绕“一个思路”“两个落实”“三个强化”“四个到位”,不断创新勤工俭学工作。

“一个思路”,即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校点多的实际,确定了“以扶持学校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实现学生生活自助,变扶贫为扶持,加大种植、养殖活动的扶持与投入”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建好一个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学生”的“三个一”工程,每年确定二至三所学校重点扶持。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变用花台种花草为用花台种蔬菜,实现绿化吃菜双赢。

“两个落实”,即目标定位落实和项目经费落实,以点带面、逐步覆盖,通过政府补助和开展勤工俭学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全免费的目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投入600余万元用于1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浴室建设、食堂改造。到2010年,基本实现了山区寄宿制学校“校校有基地” 的格局。每年下拨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建设。

“三个强化”,即强化调研、强化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经常到学校,对勤工俭学工作进行调研。区领导到学校检查必进基地,必进食堂,与学生一起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改进。

“四个到位”,即即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种植、养殖活动中做到心到、身到、手到和法到,确保工程取得成效。

在持之不懈的努力下,西山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建好一个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学生”的“三个一”工程,有力资助了大批贫困家庭和学生,有效巩固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达标成果。

据统计,西山区共有勤工俭学基地21个,面积约332亩,蔬菜大棚31个,猪圈、鸡鸭舍共计1120平方米。仅2015年统计显示:西山区农村学生参加劳动技术教育和劳动实践15100人次,养猪190头,养鸡1280只,产蛋10200个,种植蔬菜68吨,勤工俭学收入87.37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肉食、蔬菜等副食品自给率达42%,部分学校还用勤工俭学支出结余为学生购置了被褥及生活用品。

目前,全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均实现了真正的全免费教育,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永靖中心学校的孩子不仅吃、住全免费,就连毛巾、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均由学校免费提供。西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过去让学生“进得来、吃得饱、留得住”提升做到餐餐有肉吃,不用交一分钱,让学生高兴来、吃得好、安心学。其中,团结龙潭中心学校、永靖中心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三生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勤工俭学示范基地”,谷律中心学校、和平中心学校、依兰中心学校被评为“昆明市勤工俭学示范基地”。

下一步,西山区将继续突出地方特色、学校特色、服务特色,继续深化“三个一”工程,健全机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发挥勤工俭学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宣传、搞好协调,进一步营造勤工俭学工作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健康高效开展。

普及高雅艺术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西山区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自2015年4月与昆明市聂耳交响乐团合作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已举办校园专场演出29场,12000余名师生及家长欣赏了交响乐及民乐演出,受到了高雅艺术的熏陶。整个活动受到师生及学校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较好地实现了让学生“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目的。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围绕“着眼普及、兼顾提高”的原则,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分阶段在中学、小学、幼儿园推进。2015年安排了弦乐四重奏、单簧管四重奏、铜管五重奏、民乐合奏、云南民族民间特色乐器展演、大型演出等活动,演奏了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中国民乐《茉莉花》及施特劳斯的《闲聊波尔卡》等中外名曲,给师生送上了一场场感受经典,陶冶情操的听觉盛宴。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以交响音乐经典剧目和民族传统优秀作品为主要载体,用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向真、向善,让学生在欣赏和比较中学会鉴别,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们通过观看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亲身感受到了高雅艺术的魅力及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学到了平时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始终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演出现场组织有序、气氛良好。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大量的经典及传统优秀曲目送入了校园,丰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外,每次演出均邀请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及音乐骨干教师到场观摩、交流,提升了教师的美育水平,提高了全区学校乐团的演出水平。西山区教育局和昆明聂耳交响乐团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挑选优秀学生组建西山区学生艺术团,打造西山区精品教育和特色教育,创建校园文化新品牌。

搭建信息高速公路

一次性全面配齐“班班通”

面对城乡、校际教育差距,西山区以教育信息化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强化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效能,整体推进、深化应用、培育特色,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推动西山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

2008年以前,西山教育信息化工作处于这样的状况: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呈低水平状态,缺乏统筹有效的投入机制;二是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分散且信息化建设落后,数字鸿沟和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矛盾日益突出;三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教育优质资源匮乏,人才资源紧缺;四是教师专业化素质与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低。  

只有走信息化道路,才能有效缓解西山教育资源和人才不足带来的压力,才能有效促进西山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才能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才能整体提升西山教育的质量和品质,这是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形成的教育卓识,也是西山区区委、区政府从2008年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基本认识。基于此,在短短几年内,西山区便走出一条适合西山教育实际的、特色鲜明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为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大的资金投入需求这个困难,西山区一直采取了“大投入加巧投入”的方式,创新投入模式,提高资金效率。

所谓“大投入”,就是不等不靠,克服困难,在地方财政有限的财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挤出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5年来,先后挤出了近亿元专项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上来,并做到年年有投入,有力保障了信息化工程的水平与发展。

所谓“巧投入”,就是拿出创新的勇气与智慧,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  2008年,西山区投入资金1600万元,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建成“西山教育城域网”,初步实现“校校通”。当时,西山区率先打破常规,以合同租赁的方式,借助昆明电信的技术、设备、网络的优势,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西山教育城域网完成了搭建信息的高速公路,建设信息的核心资源库和建设网络交流、学习、宣传平台的“三个建设”,基本实现了会议、教师教育、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远程化,并为学校配备计算机2800 台、多媒体教室107间,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1300台。

2011年,西山区在投入300万元对西山教育城域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共计融资租赁投入7567.6万元,一次性全面进行西山区“班班通”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共完成了各种实验室设备设施28间,计算机教室42间,中、小学高配远程视频交流专用多媒体教室76间,校园监控点96个,电子备课室10间,多媒体教室694间。同时,每年投入不低于6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化运用、推广、研究项目,促进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这样建设,既避免了缝补式建设带来的重复浪费,也实现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集中小钱办大事”的目的,同时有效减轻了财政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巨大压力。

从2008年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到2011年全面展开“班班通”建设,从自建区域资源平台到参与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用,西山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以应用为目标,以应用促发展,有力带动了全区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西山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定为第一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运用试点区”。(昆明日报 记者李静 通讯员马世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