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昆明轨道交通6号线(机场专线)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营。2014年4月30日,昆明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首期工程正式通车试运营,首班列车从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缓缓驶出,带着希望,列车在铁轨上奔驰,开往春天的地铁正式运行。昆明进入地铁时代,这也标志着昆明市公安局城市轨道交通分局(以下简称“轨道分局”)各项工作全面提质增量。
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昆明正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也为全市交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其不仅方便市民出行、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节约能源,更为整个城市政治、经济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轨道公安作为一支伴随昆明轨道交通发展孕育而生的全新警种,成为我省首支依法维护轨道交通治安秩序,预防、打击各类涉及轨道交通违法犯罪活动,确保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安全的专业队伍。
地铁里空间封闭、人员密集、成分复杂、疏散困难,容易滋生多种犯罪,更有可能发生火灾、踩踏等安全事件。轨道公安作为地铁安全的守护者,他们为地铁的安全运营作出了哪些努力?他们的工作模式又是什么样的?
精兵强将 多警种合力
七年前,如今肩负着保卫地铁运营平安的轨道分局还未成型,五年前,如今承担着连接昆明高铁站交通运输重任的地铁昆明南站还是一片荒芜。而今,昆明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载客试运营,加上已运营的1号线、2号线首期工程及高铁支线共计57个站点,通车里程已达87.77公里,单日最高客流量已超过60万人。
2010年3月15日,为确保轨道交通工程和地铁开通后的运营安全,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昆明市公安局抽调了17名民警进入成立昆明市公安局城市轨道交通分局的前期筹备工作。之后,又从昆明市公安系统内部选调了一批包括特警、资深防爆防恐专家、警犬驯导员、重案侦查员及视频监控研判员,加强警力。经过七年的队伍建设,一支保障有力、业务精良、忠诚可靠的公安队伍日夜守护着昆明地铁的安全。
作为地铁的护卫者,轨道民警经过了严格的警务技能培训,他们中的90%都分布在轨道交通一线。按照“一线一所、一站一室”的原则,建设派出所和车站警务室,轨道分局在成立5个派出所(东部客运站派出所、行政中心站派出所、昆明北站派出所、东风广场站派出所和高铁支线派出所)的同时,在各站点设置57个警务室。每个地铁站都有一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都有警力驻守,市民无论到哪一个地铁站,遇到紧急情况都可以到警务室寻求帮助。
记者来到地铁站警务室,这是轨道分局驻站民警们日常工作点。警方介绍说,“警务室目前采取‘三班两运转’的警务模式,平常的工作主要负责在轨道交通区域内开展巡逻防控工作,在站厅、站台层的日常安全检查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监督、指导安检工作以及在警务室内的视频监控巡查工作等。”
警务室内有一面墙壁是监控墙,警务室所辖的范围,几乎都能呈现在一块块监控屏上。“一般一个乘客从进站到出站,会有不少于4张正面照记录在我们这里,主要是入站、站厅层、站台层和出站4个时间节点。”警方介绍,一旦发现可疑分子、可疑行李,民警将实时检查、核实、控制。如发生意外,警方能第一时间通过监控镜头查看现场情况,实时安排应急力量。此外,驻站民警每30分钟就会对站厅、站台、售票机、闸机口、出入站口以及主要通道巡查1次。同时,巡站民警采取动态跟车,武装巡逻1次,最大程度的保证人车安全。
根据昆明轨道交通现状和反恐形势需要,轨道分局早在2015年4月就组建分局特勤大队,下设反恐特战队、便衣行动队、警犬技术队三个中队。其中,特战队装备PTU作战单元车、个人战术装备器材、个人防暴护具、特战小组抓捕器材、应急处突设备。他们主要承担着轨道交通区域内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和特定执勤巡逻任务。
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的增多,地面上的客流被分流到地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地铁出行。拥挤的环境、密闭的空间让盗窃嫌疑人以为有机可乘,此时,分局便衣行动队队员便散布在高峰期客流密集的车厢里、某个站点的出口旁、出现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默默守护着乘客的财产安全。
身处人头攒动的密闭车厢以及人来人往的站台,民警们还有一个巡逻好伙伴——轨道警犬。警方介绍,警犬不定时到地铁沿线站点巡逻,以重点站为主,辐射其他站点,站台、站厅和车厢都是它们的“战场”。由全副武装的民警牵着威风凛凛的警犬在站台内来回巡逻,如发现形迹可疑或携带可疑物品者,就会要求对方接受检查,核查身份,警犬也会对可疑物品进行嗅探,防患于未然。由于地铁站内人流密集,训练有素的轨道警犬并不会在搜寻到可疑物时大声叫唤,而是会安静地趴到可疑箱包旁边,用这样的身体语言告诉自己的“同事”:这个包有问题。
仅今年上半年,轨道分局共计安检乘客6467.65万人次,箱包6786.88万个,查获刀具23685把,易燃易爆酒精类9584瓶,其中查获携带管制刀具案件36件,治安处罚36人,直接服务求助群众25万人次,处理各类纠纷100余起。
严防死守 六级联动机制
在轨道分局的办公室里,最多的是地铁线路图。轨道分局民警每天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照墙上的线路图,查看一遍重点站的情况。“防范是第一要务,防好了,警情自然就下降了。”
“向右看齐、向前看”,轨道民警们工作日的早上是从列队、整理仪容仪表开始。长年累月身处地下十几米的站台空间,在常规巡逻与视频监控巡逻中切换,与平均7分钟一班呼啸而过的地铁为伴。轨道民警们每天在地铁第一班列车运营前早早来到地铁站,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比如检查警务室的各种装备、对讲机、执法仪等是否正常,调试站点内的监控摄像头,看看有无异常,另外就是跟地铁站安检员、保安员做好对接,做好地铁开始运营的安检、安保工作的准备。
“警察同志,请问去西山公园要坐哪个方向的地铁?”小李和同事刚巡逻到入站口,一位上了年纪的市民便上前询问。“来,您跟我来。”小李直接把市民带到相应的站台上,他说,“3号线刚开通,贯穿了东、西市区的交通,有些上年纪的市民还不太熟悉。像今天这样问路的情况不少,我们对站点周围的地形也会事先了解清楚,方便市民问路。”
服务群众的同时,轨道分局严把安全关。今年5月, 轨道分局按照国家反恐办、市反恐办提出的安检设施整改要求,督促地铁运营公司落实安检主体责任,在当时运营的35个站点增设了41道安检门,实现了昆明地铁全运营站点全覆盖“人物同检”的目标。“目前昆明是全国首个实现轨道交通运营全线‘人物同检’(指乘车人及携带物品均在安检之列)的城市。”警方介绍,昆明地铁运行线路,包括刚开通试运营的3、6号线各站点已全部安装了金属探测门和X光安检机。
刚过12点,在轨道交通2号线和3号线换乘的东风广场站点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身着制服的轨道民警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出入口、安检处、站台大厅……每到一处,他们都要仔细检查,不留下一个死角。虽然此时距离民警上班时间已过去6个小时,但他们依然精神抖擞。“与其他警种相比,轨道民警的勤务时间也有所不同。早上天未亮,我们需要在第一班车发车前,赶到各个站点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末班车安全送走最后一名乘客后,才能休息。”然而他们也还不能回家,而是回到派出所继续守护着这地下的“巨龙”。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回家,工作的时候都在地下执勤,民警们一个星期里见不到几次太阳。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恪尽职守、守护着一方安宁和稳定,日复一日地书写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这是轨道分局对地铁平安运营的信心,是轨道民警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的决心。
轨道交通线路布局纵横交错,贯穿城市,串联起商圈、交通枢纽等重要区域。“在整个防范过程当中,我们采取六级联动。民警,辅警,站务员,安检员,安保员,保洁员,通过他们之间的联动,形成合力快速出动。同时,与各属地公安机关属地派出所、沿线站点周边警务单元、PTU和武警武装巡逻组等警务力量的形成联勤联动,确保紧急情况下各级联动部门打破警种和部门界限,发挥警力、业务、装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出击,第一时间对轨道交通区域及周边发生的涉及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紧急警情进行联合先期处置。
除此以外,轨道分局严密布防,建立“1分钟到达站台、站厅处置”、“3分钟到达通道处置”、“5分钟达到出入口处置”、“相邻站点联动10分钟到达处置”巡逻防控快速响应机制。结合轨道安保工作实际,不断优化各派出所警力部署,依托客流量大、治安状况复杂的重点站划定警区,建立 “警区制、巡站式”警务运行模式。合理部署警犬队、反恐队和行动队等机动力量,采取“多组巡逻、联勤联动、强化重点、辐射周边”的巡逻防控方式,以“重点站辐射周边站”开展巡站式管理。在市民遇到突发状况时,迅速到达,为市民的安全出行提供多一分安全保障。
精准打击 高科技助力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断延伸合并,轨道公安的发展脚步从未有过停歇,小到科技装备的使用,大到安全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的守护者,让每位乘客都能平安出行,就是轨道民警守护的最高目标。
人防工作做好了,只能说完成了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的一部分。以视频监控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安检防爆系统、消防系统和辅助系统5大系统14个子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安全防范系统才是轨道分局的杀手锏。截至目前,轨道区域共投入使用1080P高清视频探头4064个、71台X安检机、71扇安检门,154个手持检测仪、57个防爆罐、57副防爆毯、570副防毒面具、110台空气呼吸机、110套防护服和9730个灭火器。
走进地铁大厅里,每个角落都有数字全高清摄像头的身影。目前,在昆明地铁各站点,1080P的数字全高清摄像头达到全覆盖。记者在轨道公安分局情报研判中心看到,电脑屏幕上监控画面清晰,通过屏幕能清楚地看到画面动向及经过人员的穿着、体型、样貌等,摄像头监控到地铁内包括通道、大厅、进站口、出站口、自动售票机等各个要道、卡口。驻站民警介绍,1080P高清摄像头的全覆盖,对治安防控起了重要作用。
来往轨道交通的乘客每天数以十万计,如何才能快速审核可疑人员的身份呢?身份核录仪派上用场了。它又叫移动警务终端,根据“逢疑必检”的抽检办法安检,被检测人员只要提供身份证或身份证号码,3秒钟时间,身份核录仪即可识别出被检测人身份信息。“读取身份证后,一般民众会显示‘对比结果:正常’,如果是信息异常的,就会显示为红色。”警方介绍,为了保障轨道交通秩序和群众安全,这类人进入地铁后,将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若是作案的在逃人员,可通过设备查到该人员的潜逃状态。另外,若检测出乘客是间歇性精神疾病患者,且病情严重,将通知家属或移交派出所。
仅2016年一年,轨道分局共计核录乘客285187人,比中违法前科人员904人,涉毒前科人员341人,抓获网上逃犯1人。
毒品、爆炸物等物品遇上拉曼式炸探液探检测仪立马露出马脚,该检测仪采用拉曼指纹光谱分析技术,可在现场对包括毒品、爆炸物、有毒有害物质、化学制剂等在内的不明化学物质进行快速鉴定。若乘客带着散装白酒等违禁品,民警只需手持式探头直接接触容器就能检测出。
“如果乘客所带的是啤酒,检测出来的结果也是一样的。检测仪系统配备了公安部的违禁品数据库,不管是液体还是固体,只要通过探头检测,即可判明它是否是公安部发布的违禁品。”警方介绍,该检测仪为手持式探头设计,灵活实现一键式操作,且对被检测物无破坏性,重量约为3公斤。目前,拉曼式炸探液探检测仪不定时出现在地铁站点内,为乘客出行平安提供了一道有力的防护网。
近年来,轨道分局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机整合社会各方资源,适应和服务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持续提升驾驭复杂公共交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力求实现服务群众平安出行的目标。
四通八达的地下铁,就像城市中流淌着的血液穿梭于地下世界,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对便捷快速的重新定义。轨道民警运用训练有素的专业技巧,遵循高效完善的联勤联动制度,借助高科技的检测手段,铲除隐患,守护安全,为人民群众的平安出行保驾护航。他们用绝对忠诚扛起使命,用务实作风担当尽责,用严明纪律展示形象,发扬不怕疲劳、攻坚克难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坚决打赢十九大我市轨道交通安保维稳保卫战,他们不愧“铁警”称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