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委书记郭子贞(右一),县长刘绍安(左一)现场办公。
工业强县
生态美县
素有“滇中粮仓”、“烤鸭之乡”、“花香水城”美誉的宜良,正根据市委在《昆明加快构筑城镇体系课题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把宜良定位为现代新昆明的四个辅城之一,将作为新昆明的都市区,建设成为云南通向沿海和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都市区内正在崛起的以新型工业和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二级城市,全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工业的重要承接地”的战略部署,倾力创建“宜民、宜人、宜居”城市。
“我们将力争把县城规划做细、规模做大、功能做全、实力做强、环境做优、形象做美。”宜良县委书记郭子贞说,通过努力,把宜良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兴旺发达,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小城镇规模聚集效应有大的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集花乡水城新姿、节会品牌提升、美食荟萃、人气旺盛,融山水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和谐统一的花园式、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新昆明重要辅城。
确定思路谋发展
近年来,宜良在不断摸索、总结和提升的基础上,发展思路由不完善走向完善,在“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文化兴县”基础上,将“文化兴县”调整为“科教兴县”,随后增加“环境立县”,之后又将“工业强县”调整到第一位,最终形成了“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的发展思路。
“确定了这样的发展思路,是宜良广大干部群众长期探索,反复论证的结果。”郭子贞直言,宜良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8%,作为昆明市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农业稳则县域稳,农业兴则县域兴,因此,“农业稳县”的战略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工业具有“五高优势”,即高财富积累率、高就业率、高税费率、高利润率、高产业关联度,在县域经济中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宜良要大发展,没有工业提供的税收支持, 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不抓工业发展就不会有宜良经济的大发展,“工业强县”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宜良是全省率先发展旅游产业的县份之一,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三大片区”的旅游发展布局,阳宗海片区被确定为昆明市旅游“二次创业”的六大景区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旅游活县”的思路必须坚持。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个地方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科教事业的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缺少灵魂,因此,我们讲必须坚持“科教兴县”,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将“环境立县”确定为全县的发展思路,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获取上,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一个地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我县所处的现实环境,要求我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只有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实现最优化,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所以我们提出“环境立县”的思路。
宜良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的发展思路,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加快发展,奋起直追,重振雄风”24字为奋斗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富民、强县为努力方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推进、招商引资、“543”倍增为抓手,以工业升级、工业园建设、城镇建设为重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以城镇化战略为主攻方向,以“三化”化“三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高端旅游业和花乡水城建设步伐,不断改善民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拼搏2009再创佳绩
宜良属于昆明市发展的第二板块,也就是“跟跑”方阵,今年的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14个县(市)区的排名情况良好。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GDP32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排名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完成3.26亿元,同比增长19.4%,县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55.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6亿元,同比增长20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85元,同比增长21%,增幅排名全市第三;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650元,同比增长50.6%。
据了解,2008年以来,宜良全县共实施重点项目37个,计划总投资146.58亿元人民币及2.56亿美元。其中:竣工项目9个,在建项目19个,拟建项目9个。截至今年6月竣工项目9项,完成投资31.8403亿元,有效拉动了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今年以来,宜良举全县之力,将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宜良一中异地新建、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廉租住房、农村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等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六大融资平台和一个金融办公室,探索信托产品发行、BT、BOT、BO、TOT等融资方式,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扶持项目建设,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得到了快速推进。
目前,宜良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建材、冶炼、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宜良作为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新昆明产业转移承载基地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今年1至6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6.57亿元,同比增长9.38%,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数的5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完成40户,完成目标任务的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2.32亿元,同比增长117.8%。
今年1至6月,宜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9370万元,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数的57.94%。收储土地3504亩,完成“五通一平”面积550亩,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55%,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270万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53亿元,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一个,签约3个,协议投资额达4.1亿元。
招商引资方面,宜良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133.2万美元,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850万美元的133.32%;国内市外内资项目到位资金9.1亿元,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12亿元的75.83%,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46万美元,完成率达46.2%,排名全市第三。
建设新昆明重要辅城
中秋时节,刚办完退休手续的李翠芬从陆良回到故乡宜良安度晚年。当她穿行于宜良县城时,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鲜花绿地赏心悦目,住宅小区整洁靓丽,这一切让老人倍感温馨。从昔日灰尘满城、色彩单调的城区图景到今天清洁整齐、明亮多彩的城市新貌,“滇中粮仓”到处呈现出一派现代都市气息。伴随着宜良城市建设的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质量和城市管理维护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宜良县委、县政府从2003年至2007年先后投资近2亿元新建和改造城市主干道9条,全长7656米;投资4300万元建成长2197米的温泉路、汇东西路、起春路;投资5680万元建成长2912.41米的学府路;投资2100万元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玉泉广场;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占地20.37亩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时代广场;投资2232万元建成万家凹城市生态公园;预计投资6996万元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投资270万元对老昆石公路两侧进行了综合整治,建成环境优美的景观大道。为确保城区居民用水安全,先后投资4848万元建成一、二、三、四自来水厂,日供水2.3万立方米,供水面积达10平方公里。去年阳宗海水体污染事件发生后,县城生活用水受到严格影响,宜良采取紧急措施,投入900多万元,铺设管道9.63公里,从汤池白羊山水库将水引至县城。这些重点项目的先后竣工,有效提升了宜良县城品位。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县城的房地产开发、绿化美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仅2006年到现在各开发商先后投资46375.42万元完成商品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共计594643.04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5000平方米。县城绿化建设也有历史性突破,1979年以前县城街道基本看不到绿化苗木。1985年县委政府提出“建一路、绿一路”的方针,城区绿化开始从单位、庭院向街道发展。2000年投入987万元对文化广场、玉龙路、花园街、振兴街等街道进行了绿化改造,但人均公共绿地率仅达2.24平方米。2006年县城绿化进一步发展,绿化覆盖率达21%。2008年全市掀起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高潮,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资8836余万元,城乡共种植各种树木422余万株,使县城新增绿地23万平方米。截至2008年底,绿化覆盖率达34.0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7.85平方米。
郭子贞介绍说,宜良县的城市发展定位是把宜良建设成为云南通向沿海和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新昆明都市区内正在崛起的以新型工业和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二级城市,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工业的重要承接地。城市功能定位成现代新昆明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后花园”,为昆明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坚持“园区主导,产业支撑,项目拉动”的新型工业发展思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把宜良建设成为新昆明的东部工业转移承载体、东部物流聚散地、昆明现代新型工业园;以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九乡国家级风景区为龙头,整合县域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区,建成世界级休闲旅游度假胜地。陈明亮 彭国清 邱小坤(昆明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