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 记者李海曦摄
绿色植物掩映下的现代居住小区。倪树铭摄
综合整治后人民东路焕然一新。 记者周密摄
满怀喜悦乔迁新居的老年人。倪树铭摄
花团锦簇的桃源广场。记者王安卓摄
水源区水清岸绿。首席记者赵伟摄
发展中的盘龙区楼宇林立。倪树铭摄
发展与保护是许多城市乃至世界各地都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昆明主城中心区的盘龙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盘龙区不断加快都市经济核心引领区建设,使全区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盘龙区积极探索水源区保护与发展的新途径,完成了铁冲、周达小流域综合整治,水源区保护取得实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昆明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重要门户的地位优势日益凸显,全市将迎来新一轮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盘龙发展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随着中央商务区、北部山水新区、东白沙河商务区、双龙低碳经济示范区等片区的加速推进,盘龙区近年来蓄势积累的都市经济优势将更加显现,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物质基础将进一步增强。面对未来的发展,盘龙区委书记吴涛信心十足地表示,将全力推进都市经济核心引领区建设,力争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迎难而上亮点频现
亮点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盘龙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刚毅执着、敢于担当,紧扣加快都市经济核心引领区建设、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克服诸多不利因素,一手抓“南博会”筹备等工作,一手抓经济建设,使全区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季度,盘龙区GDP完成94.31亿元,同比增长13.3%;1至4月,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02亿元,同比增长27.01%,完成总量在全市第一板块县区中排名第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27亿元,同比增长25.82%;截至5月13日,招商引资共上报内资项目88个,初步确认内资实绩46.42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65.38%,完成进度在全市第一板块县区中列第一位。一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9.41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3477.24元,同比增长15.9%,增速分别在全市第一板块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3015”行动计划加紧实施,北部山水新区、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和世博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截至4月底,46项区政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16项在建,11项基本完工;19项重点产业投资项目,8项开工建设,11项开展规划、土地手续等前期工作。盘龙区深入推进“产业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产1%、26.4%和9.3%,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此外,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9个村启动实质性征迁,拆除建筑物面积30.38万平方米,5个村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2个村进行安置房交付,6个项目完成土地挂牌交易48.89亿元,1500套城市棚户区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亮点二: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近年来,盘龙区深入开展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转移四大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水源区保护与发展新途径,完成了铁冲、周达小流域综合整治,水源区保护取得实效。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成水源区“农改林”5.2万亩。开展牧羊河、冷水河等入库河道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湿地3200亩,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3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171个、垃圾中转站5座、垃圾收集间641个,村庄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得到切实提高,牧羊河、冷水河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实施544个单位、小区“庭院雨污分流”工作,完成市政府下达的81个城中村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稳步推进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一级核心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累计投入5.4亿元,开展盘龙江、金汁河等5条入滇河道及19条支流综合整治,拆除沿岸建筑44.5万平方米,铺设截污管25公里,完成80公里的河道绿化,绿化面积4303.56亩,河道水质不断提升。
亮点三: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
在生态建设方面,盘龙区已完成生态隔离林带、“五采区”植被恢复等植树造林2708.6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5.87%。建成田溪公园、鼓楼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和精品社区小游园,新增城市绿地1149.25公顷,全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9.99%和55.71%。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森林消防体系,杜绝了重特大火灾发生,有效管护森林87万亩。全面开展污染源拉网式普查等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大气环境持续改善,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100%,空气优良天数由2008年的223天增加到2012年的365天。
全面推进“四创两争”工作,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茨坝、双龙、松华街道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36个村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村。
亮点四:民生保障逐步改善
盘龙区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合校安工程、农标工程、城中村及旧城改造工作,累计投入23.16亿元,新建昆十中求实校区、盘龙小学映象校区等优质教育资源14所,改扩建重工中学、新迎一小等学校13所。率先实施“学区化”管理模式,通过“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名校带民校”迅速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全区义务教育达到国家初步均衡标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全省首家试点“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实验项目”,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实施“班班通”、“校校通”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新建、改扩建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院,区人民医院完成迁建并投入使用。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100%。公共卫生服务富有成效,成功创建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构建食品药品监管三级网络,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残疾人保障工作不断健全,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
此外,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到96%、96%和98.6%,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和尝试“一园多区”的大学生创业管理和运行模式,率先在全市建成“盘龙区大学生创业园暨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盘龙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4.82万个,新增城镇就业9.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积极打造“10分钟”养老服务圈,开通“居家宝”、“爱心通”,推行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不断完善,助老信息服务工作创全国一流水平。累计投资52.05亿元,完成1.61万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建成1482套廉租住房、1928套公共租赁住房。建成?标准化菜市场21个,生鲜超市74个。区人社局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人社系统先进集体”。
亮点五: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目前,盘龙区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1475万元,扶持81个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全区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63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8年的56.8%增长到58.1%,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名列全省第二,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深入开展“质量兴区”及标准化战略活动,辖区产品、工程、环境、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昆明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