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林拼搏“十一五”取得新成果

2020年09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1-01-24

核心速读 春寒料峭涌暧意,彝乡人勤春来早。1月21日和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和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相继召开。

“十一五”期间,石林县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发展形势,立足发展实际,紧扣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33553”发展战略和“543”倍增计划,强势推进“5+1”工程,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

支撑实力显著增强

攻坚2010年,石林全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亿元,是“十五”末的2.23倍,与上年同比增1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1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1亿元,实现3年倍增,是“十五”末的3倍多,同比增35.2%,年均增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是“十五”末的6.3倍,同比增59.3%,年均增4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同比增20%,年均增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00元,是“十五”末的1.88倍,同比增17.3%,年均增13.4%;农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是“十五”末的1.86倍,同比增20%,年均增13.2%。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9.8∶25.6∶44.6调整为28.5∶28.2∶43.3,石林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支撑实力显著增强

石林风景名胜区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旅游直接收入4.2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同比增17.8%,年均增18.5%;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总收入20亿元。石林旅游服务区入园项目13个,完成投资15亿元。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中国彝族第一村”等建成投入使用,石林狂欢之都“四中心两店”、云林五星级酒店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生态工业集中区从无到有,被列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93亿元,累计引进项目38个。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3亿元,是“十五”末的近3倍,同比增22.9%,年均增24.6%;增加值7.3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同比增13.8%,年均增13.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是“十五”末的12.8倍,同比增110%,年均增66%。中种云南种子加工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取得重大进展,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级农业园。累计完成水、电、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3亿元,引进锦苑花卉产业园、万家欢生态园等农业龙头企业,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示范基地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建成基地5.13万亩。全县农业实现总产值19.2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同比增11.5%,年均增(现价)16%;实现增加值10.5亿元,是“十五”末的1.2倍,同比增10.1%,年均增9.4%。粮食总产保持在1.23亿千克以上,人均有粮500千克以上。实施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年种植烤烟稳定在11万亩,收购烟叶1640万千克,连续4年评为全省烟叶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市场化运作了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中国“牛王”争霸赛等特色项目,培育了“福牛”、“雅尼”等一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3.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01%。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强化规划引领,所有乡镇、村庄规划全部完成,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0个,完成投资107.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近5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4113户,新建廉租住房548套,建成巴江俪岛等商住小区15个23.35万平方米。完成石林大道等14个市政道路新改(扩)建项目,改造、新增道路面积114万平方米。县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县委党校、巴江中学、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等搬迁新建项目投入使用。改造城市建筑风貌15.6万平方米。在全市首家实现县城管道供应燃气。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3.89平方千米扩展到9.41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31.5%;县城新增人口1.18万人,达5.93万人。实施集镇建设“1+4”工程,新增集镇市政道路11.98万平方米、集镇面积59.06万平方米、集镇人口1777人。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94个。

实施基本烟田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新增高产稳产农田10.89万亩,评为云南省中低产田改造先进县。完成团结、黑龙潭等水库骨干水利项目,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284件,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82.6%,评为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完成1座110千伏、3座35千伏变电站新建及10千伏石林大道电缆入地等电力项目。改造、硬化农村公路735.8千米,建成乡镇、行政村客运站39个,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100%。石锁高速公路、云桂铁路石林段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12个,石林狮山殡仪馆投入使用,全县火化率达80.5%。新增“一池三改”7483户,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500座。巴江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水质合格率、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标率100%,5个乡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创建全面启动。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2.26亿元,植树5764万株,新增苗木基地1.39万亩、附属绿地64.2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21.6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9.32平方米,绿化县乡道路263.94千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

对外开放活力迸发

行政审批事项由443项精简为35项;推进机构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投资项目评审、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搭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立昆明泛亚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石林分公司,组建了农水投、工投、旅投、石投等投资开发公司。完成农村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累计兑现惠农补贴1.3亿元;荣获全国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县称号。完成国有企业改革,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3%;创建云南省著名商标8件,昆明市知名商标6件、名牌产品5个。积极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民办幼儿教育比重达90.27%,民办高中教育比重达40.47%,民营医疗资产比重达53.96%。强势推进招商引资,2010年引进项目140个,实际到位国内市外资金29.3亿元,外资1245万美元;累计引进项目424个,到位内资62.6亿元,外资2046万美元。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电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集团企业入驻石林。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集靠收”战略,累计投入4.01亿元,实施18个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县城新增学生3000人,达2.1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到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就读学生达84.6%;“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幼儿学前教育入园入班率达89.4%;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80.25%。科技应用不断加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2%。实施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7个、改扩建项目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个,新建村卫生室72个,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取得实效;启动村级新农合门诊现场补偿报销点63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9.97%。落实“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7%。以内,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建成乡镇文化站4个、村文化室85个、农家书屋5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4个,完成1.2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110个自然村农村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三弦舞、彝族(撒尼)刺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启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率达91%。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企业职工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70.73%、99%、85.69%、77.21%、85%。累计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52727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5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发放各类保障金4756万元、临时生活补助78.63万元,救济临时困难群众6.56万人次;落实残疾人康复、培训、扶助项目资金505万元,惠及1.47万人次;积极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投入抗旱资金4241.78万元,确保灾区6.37万人饮水安全。实施少数民族专项资金项目158个,小圭山、糯黑村创建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称号。

民主法制纵深推进

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019件,面商率、答复率100%,满意率99.2%;办理政协建议案提案581件,面商率、答复率100%,满意率98.3%。“五五”普法与“四五”依法治县工作圆满完成,创建省、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30个。工矿商贸企业连续四年实现零死亡。万人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荣获省级“无毒县”、“平安县”、“平安先进县”等称号。

效能建设持续加强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实施重大决策听证31项,重要事项公示724项,重点工作通报1148项,受理“96128”政务信息查询288件。完成重点制度创新项目61项。持续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大力推行“五办作风”、“一线工作法”、“成果倒逼法”、“三最三严”、“公开承诺”制度,干部作风明显改善。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领域“八个百分之百”管理规定,强化执法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推行“三公开一监督”,努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强化行政绩效,控制行政成本,提升行政能力,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