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农村工作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一五”期间,寻甸认真贯彻“三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的发展战略,传统的农业大县完成了一次次漂亮“转身”,“十二五”开局之年,寻甸将“三农”放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落实“4210”工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身”
一直以来,寻甸农业都秉承资源优势,以零星种植为主,传统农业的生产在“十一五”期间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很多农业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实体,因此,“十一五”期间,寻甸的传统农业渐次开始了过渡、转型。
过去的5年,寻甸深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寻甸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赵加洪介绍,寻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安全基础得到夯实,同时加大了粮食高产创建、重大技术集成应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十一五”年均产量达19.34万吨,总量比“十五”增5.57万吨,年递增1.3%以上。烤烟恢复性增长取得实效,移栽面积达16.61万亩,收购量达2.5万吨,总产值达3.52亿元,税收7764万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寻甸农民增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坚持“三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形成了产业增收、劳务增收、创业增收等多元增收、多路进财的格局,非农产业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减负、粮食直补、生产资料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寻甸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型都市农业“转身”的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仅绿证培训就达9880人。如今,寻甸农产品产供销主体向多元化格局转变,涌现出大批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及购销企业,全县形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个,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市场流通经纪人队伍100人,注册省级农产品著名品牌1个。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3个。组织参加昆明市农博会4次。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建成“数字乡村”工程。引进云南滇木人造板有限公司、云南汇元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组建麟云国有林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成500亩以上的养殖园区2个。深化县、校合作,启动油菜、小麦育种研究与开发,初步建成以仁德镇大河桥农场为基地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与研发园区。
4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进一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寻甸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努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整合项目,共投入资金4.168亿元,实施整乡推进1个,自然村整村推进634个,村委会整村推进24个,扶持种、养、加工项目22个,转移贫困农村劳动力67140人次,易地搬迁19个自然村共872户3639人。
寻甸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探索互助扶贫模式,省、市、县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加大慈善扶贫投入,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22.3万人降至4.3万人,绝对贫困人口由4.3万人降至1.8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8万人降至2.5万人,2.5万人基本解决温饱,15.5万人稳定解决温饱。
与此同时,寻甸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开工建设了木戛利中型水库,建成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3座小(一)水库和5座小(二)型水库,解决了8.98万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治理前进河、马街河、功山河、柯渡河部分险要河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00亩,完成清水海、凤龙湾水管体制改革。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全县水利化程度由‘十五’末的54%提高到59%;建设高稳产田地5.95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4.38万亩,烟水配套工程13.3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4.4万亩。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赵加洪说。
用“乡业村品”培育农业特色
赵加洪认为,农业没有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就不可能形成“气候”,而在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之下,没有特色就没有亮点,没有发展动力。
因此,寻甸近年来努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引导结构调整,走“乡业村品”的路子,扎实培育农业产业。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6.5万亩优质水稻、14万亩的优质脱毒马铃薯、8万亩优质玉米、5万亩优质食用豆、5万亩优质特色杂粮生产基地。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培育和创建农产品品牌,如今,全县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万亩,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力度不断加大,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稳定与供给。
按照计划,今年寻甸粮食总产量将达19.57万吨,占市下达目标的107.5%,建设杂交玉米制种基地5050亩,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1.8万亩,发展优质农作物64.3万亩。烤烟种植16.61万亩,收购2.5万吨,实现产值3.52亿元、税收7764万元。肉类总产8.28万吨,禽蛋产量7022.2吨。水产、蔬菜、花卉、中药材、特色水果面积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使农民明显增收。
主打“农”字号企业招牌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起步年,也是寻甸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力年、关键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4210’工程为发力点,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确保农村好形势不逆转。”赵加洪说,今年寻甸将在招引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方面跃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寻甸坚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招引更多、更大、更强的“农”字号企业落户寻甸,不断增强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能力。计划招引美国爱达荷州拉森公司、农场香港谊通投资企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美甸农业生态园项目”和云南英茂公司投资建设“花卉项目”,促进云南农大都市型现代农业研发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切实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村土地向加工企业、种田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从而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计划流转农民承包经营权土地1万亩以上。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发展、大提高。
在重点推出“农”字号的同时,寻甸积极调整结构、推进规模化发展力求有新举措。大力推广粮食高产示范创建、间作套种、地膜覆盖、良种良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粮食安全。今年寻甸将种植大春粮食41.1万亩,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发展粮食间套种22.5万亩,建设粮油百亩高产攻关基地900亩、千亩核心示范基地9000亩,带动9万亩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种植优质脱毒马铃薯14万亩、优质稻6.5万亩、优质食用豆3.5万亩、优质特色杂粮5万亩、优质玉米5万亩。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1.7万亩,深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现林业产值2.43亿元。发展精养水产品1.53万亩。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抓好奶水牛、蔬菜、花卉、中药材、板栗、泡核桃、林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杨雪煌 通讯员李艳梅 马兴有 马永烈)
随评
以工业化的思路经营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伴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的进一步融合而产生的,它集生产、流通、消费、服务于一体,更加突出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的融合,促进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渗透,二三产业反哺农业,从而实现三个产业的紧密融合。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毋庸置疑,要实现全域城镇化,实现农业向工业化、农村向城镇化和农民向现代化转型,就必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寻甸把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融入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进程的重大举措。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对此,县委书记罗永斌将之概括为:“在稳粮强烟的基础上,依托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用工业化、市场化的思路来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工业化的思路经营农业,就是以项目为抓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现在,寻甸的农业项目孵化已经有了良好基础: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国家小麦油菜夏繁基地、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研发示范基地、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教育科研基地、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已经落户寻甸……今年,将招引更多、更大、更强的“农”字号企业落户寻甸,不断增强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能力,完善产业链。
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建设、成熟,可以预见,在融入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进程中,寻甸农业将完成更华丽的转型升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