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宁乘风跨越发展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1-08-07

曾几何时,一组数字,把安宁人从美好梦境中惊醒了。

国家统计局根据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等33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标,每年对全国的县(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推出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2000年,安宁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83位;2001安宁再次入围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下滑到98位,之后,安宁再也无缘全国百强县(市)殊荣。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安宁需要重新定位;安宁人需要奋起直追。

“快进才是发展,慢进就是后退。” “十一五”时期,处在发展节点上的安宁,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列车,就必须力争连上几个台阶,必须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超越自己,首先是要认识自己。站在历史拐点上的安宁,必须“跳出安宁看安宁,跳出云南看安宁,跳出全国看安宁,站在国际看安宁,以全新的视野观察标兵、审视标兵、反观自身”。

我们曾乐道于安宁的生态环境优势——“远学张家港口,近学安宁市”;我们曾乐道于安宁的竞争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我们也曾乐道于安宁的辐射力和美誉度。

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才有新。

如何把握和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把优势变为发展的动力? “十一五”期间,安宁紧扣跨越式发展主题,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昆明西部新城、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的目标,认真谋划宏观发展战略,找准安宁在桥头堡、滇中城市群中的定位,着力打造“一园一港六基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宁特色的进位争先、率先跨越的特色之路。

路径一:

走工业强市之路

实现工业突破新跨越

工业是安宁的一张名片。工业兴则安宁兴,工业强则安宁强,没有工业的大突破,就没有安宁的大发展。安宁横下一条心,使出千钧力,立足工业、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大打一场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的攻坚战。

在工业突破方面,坚持一手抓新项目、新产业的引进培育,一手抓大项目、大工业的服务推进,以项目促发展,以增量调结构。启动“百亿元重大项目推动工程”,对传统产业项目实施升级改造,磷盐化工传统产业得到拓展提升。在园区建设方面,坚持基础设施大投入、大配套,一园带动、多片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招商引资方面,全力招商选资,增量优化,效益提高。

“十一五”时期,安宁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增加值从37.8亿元增至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8户增至92户。清理关停“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目标基本实现。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园区,园区的配套水平、产业集聚度大幅提升,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化工·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引进项目310个,实际到位内资237亿元、外资1.88亿美元。

路径二:

走富民强市之路

实现改善民生上的新跨越

近年来,安宁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社会学层面上,深刻解读了“人”、“人民”、“群众”、“百姓”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所具有的真切含义。在此基础上,安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善民生的举措,实现了以人为本上的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安宁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双延伸”。在全省率先完成柏油路、有线电视、洁净水“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了行政村公交通达率、“万村千乡”市场覆盖率、自然村通村道路硬化率、信息村达标率“四个百分之百”,农村沼气覆盖率提高到53%。

就业和社会保障富有成效,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8%、95%和99.8%,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全面实施,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7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274元、3154元,达20463元和6913元。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64.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6576套,农村特困居民安居房200套,完成农村民居抗震加固3708户,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3.5平方米和41平方米。同时,更加重视关怀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80岁以上老年人保健补贴全面落实,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大幅提高。

路径三:

走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上的新跨越

科学发展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宁面临着一系列窘境:产业门类齐全,但经济体系的健全度和灵活性差,产业聚集度偏低;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但深度开发不够,利用率不高等。

挑战是严峻的,安宁做出应战的选择,是更加主动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努力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走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跨越发展之路。

这条道路,就是打造品质安宁。

2008年,安宁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从经济、文化、环境、制度、生活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树立起“创业在安宁、居住在安宁、休闲在安宁、教育在安宁”的城市品牌。

让安宁真正成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让百姓在“品质安宁”享受“诗意的栖居”,这是安宁执政者追求的目标。2009年,安宁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路径四:

走跨越发展之路

实现改革创新的跨越

安宁跨越发展之路,是一条“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注重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强化法制规范力,运用党政推动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注重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和谐中推进”的发展道路。

“十一五”,安宁铸就了辉煌。地区生产总值由75亿元增加到134.26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37亿元增加到16.69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6亿元增至29.54亿元。市域综合实力处于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列,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市)、云南省工业十强县(市)、云南省旅游经济强县等称号。

“十二五”,安宁将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开放合作思维,充分发挥安宁区位有利、产业坚实、经济强劲、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优势,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群,按照“依托昆明、立足滇中、面向西南、瞄准南亚、东南亚”的原则,以建设 “一园一港六基地”为主战场,以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三位一体”为中心,以全域城镇化为抓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扩大开放合作为动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提升安宁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加快把安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产业高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新昆明西部新城和休闲养生名城。

为实现这一目标,安宁将力擎“五个一”:

抢抓一个机遇不停步,即抢抓桥头堡建设这一战略机遇不停步。以抓项目、兴产业、构平台、强基地、促发展为现实路径,切实把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安宁科学发展新跨越。

围绕一个主题不动摇,即围绕“一园一港六基地”建设的主题不动摇。“一园”即国家级的工业园区,“一港”即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型陆港,“六基地”即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基地、磷盐化工基地,国家级大型石化基地,全国一流的职教基地,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养生基地和全省一流的高效农业基地。

把握一条主线不偏离,即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不偏离。坚持存量抓提升,增量调结构,一手抓大工业、大项目的服务推进,一手抓民营企业、现代服务业的做大做强,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抓住一个中心不放松,即抓住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三位一体”这个中心不放松。坚持矢志不移抓工业,在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奋进不止建园区,在建设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全力以赴抓招商,在招大引强选优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推项目,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突出一个根本不懈怠,即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这个根本不懈怠。积极扩大城乡就业,强化社会保障,实现健康惠民;加快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环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到2015年,安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378亿元,年均增长23%。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28.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番,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955元、12183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200亿元。

经过5年努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初步建成现代新昆明的西部新城、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昆明日报 记者王志群 记者刘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