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二届台商会6月3日在昆明召开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昆明 2013-06-03

越来越多的台商正在将目光投向云南。

从1990年代台商陆续入滇开始,到去年省内首届云台会,提示着云南与台湾的合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而在今年,即将到来的第二届云台会将重点落定在产业对接,将从更为实际的角度推进云南与台湾的经济合作。

经过20多年的铺垫与磨合,在众多台商眼里,现在两地的合作已经跨过了临界点,不管对于台湾还是云南而言,未来道路漫长,但会充满惊喜。

蝴蝶兰入滇20年,长大不容易

云南作为全国颇具影响力的蝴蝶兰产销中心,从零星种植到产业雏形的形成,中间隔了近20年。

昆明统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嘉雄还清楚地记得,1993年,台湾一位农业专家陈博士来云南,看到当时昆明仅有的一家蝴蝶兰种植企业培育出来的品质并不亚于台南。后者作为蝴蝶兰的故乡,其种植和培育技术在欧洲也久负盛名。

但当时,陈博士看到的那家企业培育蝴蝶兰所采用的是日本的技术。在他眼里,“云南需要有技术进来”。随即,陈博士有如发现了宝地,开始在云南推介包括蝴蝶兰在内的农业项目。当时在他看来,云南省对于农业和生物科技产业的意识和思路依旧在“不知不觉”中。

当1993年陈博士觉得云南的蝴蝶兰产业大有可为的时候,陈嘉雄还在做蓄电池。7年后(2000年),昆明统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今它已经是云南省蝴蝶兰产销排名靠前的企业之一。

事实上,在云南的整个蝴蝶兰产业中,活跃着大部分像陈嘉雄一样的台湾人,他们已经构成了蝴蝶兰产业的中坚力量。

从培育到种植再到开花销售,在云南从事蝴蝶兰产业的台商已经贯穿了整个产业链。“到云南之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做到现在的规模,陈嘉雄自己也感叹这一路走得并不容易。

截至去年,有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云南省全省蝴蝶兰产量已经达到了200-300万株,除了在省内消费之外,还满足了整个西南市场,同时也有大部分被销售到国内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武汉,也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了东南亚。

见微知著,蝴蝶兰产业的发展仅仅是台商入滇的一个缩影。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产业合作已经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目前是云南吸引台资最好的时候

“云南与台湾产业对接的时代早就来了,特别是农业和生物科技产业”,已经在云南工作了近二十年的陈嘉雄已经成为了这两个地区产业合作的见证者。

事实上,从1990年开始,就有台商陆续进入云南,他们绝大部分都选择农业和生物科技产业作为切入点。最直接的原因是,台湾有着良好的农业、生物产业和教育基础,这让台湾的农业和生物科技产业在种植技术、管理以及人才上远远超过了地处内陆的云南。

而近些年来,随着两岸的开放,台湾和云南的交流已经更加频繁。与此同时,更高规格的云台会,对云南和台湾之间产业合作与对接释放了更加积极的信号。

来自云南大学的一份对云南和台湾产业对接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今后的产业合作中,云南承接台湾产业将是以生物产业为重点,利用台湾地区的技术和资金,对接并承接台湾地区的优势农业、食品业和药品业;其次是电子信息产业,对接台湾地区的电子零组件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第三是对接台湾地区的金融保险、仓储物流、旅游等优势产业;最后考虑的是台湾地区内部化学材料业、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

截至2012年底,云南省已经累计批准台资企业514户,合同投资8.409亿美元,实际到位5.512亿美元。投资行业涉及农业、化工、食品加工、制药、木材加工、旅游、服务等,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实际投资比例为35.1:17.2:47.7,投资方向主要以第一和第三产业为主。

在备受关注的云台农业对接中,花卉产业和果蔬产业被看做是重点对接产业。在生物产业中,生物制药及中成药、木竹产品加工制造、果蔬加工、制茶业同样被看做是有着良好基础并被寄予了合作厚望的产业。

记者此前也从多种渠道获知,在今日(周一)召开的第二届云台会上,将有更多的合作项目签约,主要以农业、生物科技和休闲旅游业为主。此外,已经在云南驻扎超过10年的企业也将加大投资,昆明统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云台会上签署对嵩明统一薰衣草都市农庄的投资项目,该项目预计将投资1000万美元。

昆明添宝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从2002年添宝进入云南开始,到整个产业发展相对稳定,差不多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但产业真正的临界点才刚刚到来,云南和台湾的产业合作已经开始了成倍的增长。”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是云南吸引台资最好的时候”。

台商在云南都做什么?

在统一培育蝴蝶兰的初期,种苗是在台湾公司培育然后拉到云南,这样一来,成本成倍地增长,后来,公司将研发团队直接搬到了云南,目前云南已经成为了产销中心。按照陈嘉雄的设想,未来打算将台湾的模式全部复制过来,采用产销分离,分段承包(即由不同的农户分别对应蝴蝶兰生长的不同阶段)的模式。

添宝在云南的十多年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后期逐渐拉入了云南本土的几家企业进行合作,借助了云南本土企业的地缘优势,由一个全台资公司变为了一个合资公司。

在云南和台湾的产业合作与对接中,对于路径的选择,上述两家在云南投资的“资深”台资已经做出了多年的探索。

其中一位在云南的资深台商明显地感觉到,目前一些新晋入滇的台商更多地会选择投资回报更快的餐饮、旅游以及贸易行业,而老一批的入滇台商则更多地停留在种植和加工业。

云南大学的一个研究报告针对不同的行业也提出了具体的对接方式。比如合作建设种植基地,以云南土地、劳动力成本和种植经验,引进台湾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模式及资金投入,这种合作模式比较适合中药材种植和有机茶叶的发展。同时在种植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发展相应的加工产业。

同时,依托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台商已经开始将云南作为基地,将加工业落户云南。比如果蔬产业、生物保健和木竹家具加工等。

此外, 添宝的模式,即与当地相关行业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市场,也已经成为多数台商的选择。

“台商在云南,光靠自己单打独斗还是势单力薄,选择和当地的企业强强联合无疑是当前最好的模式”,上述添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行业,目前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台商采纳。

台商为何如此青睐云南?

和陈嘉雄一样,不管是当年和现在,台商对云南都充满了兴趣,除了两地的产业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之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云南桥头堡战略不断推进以及刚刚落子云南的南博会到来,云南被看做是台企“南向政策”(向东南亚投资)最好的跳板。

特别是近年来,大陆沿海地区的台资企业面临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台湾在大陆以工厂代工发展模式遭遇困境。

“沿海企业推行升级,对于台商而言,要么升级要么转型要么转移”对于台商西进,一位刚刚入滇的台商觉得,云南无疑成为最好的选择。

作为已经入滇多年的台资企业,上述添宝相关负责人近些年来最大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组团到云南来进行考察。

“很多台商一直在向我打听云南是否还有地”,陈嘉雄也有着相同的体会。同时,他也坦言,当初选择西进云南,更多的考虑在于“前进南洋”。目前,统一花卉已经在缅甸仰光设立了办公室,同时在泰国的清莱也设立了一块几十亩的小型蝴蝶兰种植基地。

“有了桥头堡的政策之后,面对东南亚和南亚,云南形成了投资的洼地效应,这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滇投资”,陈嘉雄表示。

隐忧 昆明已拿不出地招商

但事实上,尽管近些年东南亚的消费在迅速增长,但消费力依旧薄弱,台商落户云南,更深层次的诱惑来自于,借助东盟国家在欧美市场较低的准入门槛,借助东盟国家原产地的标签,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欧美市场。目前为止,统一花卉和添宝都已经有了在东南亚布局种植基地的打算。

对于云南而言,利用承接东部转移和立足东南亚南亚市场的优势,这是目前吸引台商最好的时机,有资本、有技术、有管理和营销经验台商的到来,意味着云南的产业,特别是农业和生物产业将迎来产业升级,有望摆脱此前仅仅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吸引更多的加工企业落户,除了能解决更多的就业之外,加工业对地方政府的税收也将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尽管看好在云南投资生物制药的前景,但对于添宝而言,目前正面临着土地紧缺导致停产的问题。“土地是硬性条件,目前我们的科研技术以及市场开拓已经布局得差不多了,但却因为配套不足无法进行生产”,上述企业相关负责人颇为苦恼。

事实上,统一花卉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寻找培育和种植基地的时候同样颇费周折才寻找到5-6万平方米的基地。

在一些台商看来,投资云南,用地成本依旧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他们最常谈起的是福建,当地为了吸引台资,甚至可以为企业免费提供标准化厂房。

“与沿海地区相比,当地政府在吸引台资时还是相对保守,思路也不是很清晰”,一位不愿具名的台商直言道。

用地的隐忧确实存在,特别是昆明。记者此前在采访时也了解到,作为云南省两个重要的国家级开发区,用地问题已经成为悬在高新区和经开区头上的一把利剑。一位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现在即使招到商,也没有办法为其提供土地,没有土地一切都是空谈。”

与此同时,一组尴尬的数据却提示着云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不平衡性,而这不仅仅局限于台商,同时包括所有的省外投资。

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台商在云南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昆明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台资在昆明的投资项目占全省项目数的49.32%,接近一半,投资额占全省总额的比重则达到了63.94%。

而这也和云南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云南省的省府所在地,昆明承担的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角色,同时其承担着云南省三分之一的GDP,投资环境自然好于其他州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吸引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入滇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州市。对于台商而言,州市有着更为丰富的农业和生物产业的资源,同时拥有更为便捷的通往南亚的大通道。 (方艳 顾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