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停业”,这是翠湖沿线某酒店门口立出的招牌。“我们的生意从去年开始就很难做,有时一两天都没有一个客人,所以只能停业。”该酒店负责人说,目前酒店正考虑转项甚至转租。
这家酒店的状况是目前翠湖沿线餐饮业的缩影。“翠湖沿线都是高端餐饮业,顾客群都是政府或者商务接待,以前每天都座无虚席。”商家们说,受宏观经济、相关政策的影响,翠湖沿线餐馆的营业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只能关门停业。
“节俭之风只是压垮餐饮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华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杨海茫说,尽管整个餐饮企业营业额的大幅下滑出现在节俭之风实行后,但餐饮业自身存在的痼疾和长时间的畸形增长,其实已经让这座搭建不牢固的大厦摇摇欲坠。在各方面成本大幅提高、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食品工业企业抢占餐饮业饭碗等因素的逼迫下,餐饮业转型是大势所趋。
面对低迷的局势,餐饮企业究竟该如何转型呢?杨海茫说,一个行业要延续它的生命力必须要有“灵魂”,而这种“灵魂”只有文化才能赋予它。
翠湖片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街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中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翠湖是昆明传统文化的聚集区,而高端餐饮业正是现代都市发展的标志,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餐饮经营,一定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品味都市休闲餐饮文化体验区。比如被定义为‘昆明眼睛’翠湖高端休闲餐饮特色区,光听名字就引人遐想。”
翠湖提升改造后,增种乔木1300余棵、云南山茶名优品种1000余棵。翠湖八景的“秋窗夜月”已恢复,东门水域还建有水幕电影系统。讲武堂、云南大学等极具文化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更加凸显,街道还引导民间艺人、社区舞蹈队到指定区域表演,在辖区营造出极具昆明特色的文化氛围。
华山街道办事处在保护现有文物资源的前提下,打造出一批影响力广、知名度高的高端休闲餐饮文化企业。如袁嘉谷旧居开发的嘉宴餐厅,王九龄旧居开发的1923餐厅、石屏会馆等,并将搜集到的一些老照片、老玩具放在餐馆里。
坐落在袁嘉谷旧居的嘉宴餐厅是一家典型的利用古建筑开办的餐厅。食客在就餐的同时,还能参观袁嘉谷旧居。而且按照协议,餐馆对旧居有维护和管理的责任,在提升辖区餐饮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文物建筑进行了保护,一举两得。
传统文化的进入不仅让餐饮业增添了活力,而且也使这一片区的业态重新回暖。如今,每天前来就餐的市民越来越多,他们来用餐是一个目的,来感受昆明味是另一个目的。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对当地传统文化都是感兴趣的,因为本地人要寻回儿时的梦想,外地人则可以更了解这座城市。”市民王先生说,如今在昆明,似乎只有在翠湖周边才能找到老昆明味,在这里吃着饭、看着老照片,想着儿时的事情,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外来文化牌”聚财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聚人的话,引入先进的外来文化则是提升这一片区业态的必要手段。“在继承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广标准化菜品,进行连锁经营管理,打造自己的特色,是餐饮业转型的途径。”君乐酒店相关负责人说。
翠湖片区餐饮业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吸纳其他先进的文化。华山街道在翠湖片区引入了圣地淘沙、明治屋日本餐厅、巴西烤肉店等外来风味。目前,文林街和文化巷正形成中国民族风味、东南亚风味、韩国风味、日本风味、西方特色风味餐饮企业杂居的多元化模式。
多元化的餐饮经营模式也吸引着更多市民前来消费,市民们笑言,来翠湖片区就相当于出国,因为这里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很多人担心外来餐饮的到来会影响本土餐饮的业态,但是我觉得餐饮文化是世界的文化,引入外来餐饮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片区餐饮的业态。”巴西烤肉店相关负责人说。
“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能够促进环翠湖餐饮业的发展。”在华山街道的指导下,企业联合成立了翠湖商会。通过商会的建立,实现了“政府搭台、会员唱戏”,充分调动了非公经济积极性、互动性,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动员、吸引、团结、联系翠湖片区企业,强化信息交流、促进团结协作。同时,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在翠湖提升整治过程中不断增强竞争软实力,参与、见证了翠湖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进程。
“如今翠湖美食街已经正式挂牌,随着今年年底翠湖北门广场片区改造的启动,翠湖片区餐饮业必须吸纳多元文化,所以品牌升级是今年的主题。”杨海茫说,翠湖的区位以及业态定位决定了这一片区的餐饮必须走高端。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一知名餐饮业也将入驻翠湖,成为该商圈品牌能级提升的一大亮点。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收入的提高,高端餐饮行业需要注重挖掘民间市场的需求,转变经营观念并培育新市场,在特色化和标准化上下更多工夫。(昆明日报 记者高建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