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个刻度,昆明市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五年一个跨越,昆明市残疾人工作者肩负使命和责任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征程民生路,解得民忧暖民心。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的五年,是见证昆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最辉煌的五年;是为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注入持久动力的五年;也是全市残疾人朋友得到实惠最多,幸福感、自豪感和满意度提升的五年。
五年辛勤耕耘,五年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又迈出了历史性新步伐,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显著提升、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一项项民生新政、一份份残疾人心中的获得感,为五年来的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残疾人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昆明市残联及五华、盘龙、禄劝等县区残联,先后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残疾人之家”“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县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法律援助服务示范窗口”“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国特奥活动示范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涌现出“全国自强模范”李明飞、邱光林,残奥冠军郑涛、杨春宏等一大批残疾人自强自立典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人生和事业的梦想。
昆明市残联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昆明市残疾人医疗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全覆盖,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全国最先开展计算机辅助速录培训;全国最早开展电子商务培训(聋人);全国最先开展针对已就业盲人的盲文补习;全省首推全程连续助学模式;全省率先建立贫困残疾人定额生活补助制度。同时,昆明还建成并运行全国最先进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实现了全市残疾人人力资源信息、用工信息共享,实现异地就业推荐。
一个个荣誉,见证着昆明市残疾人事业大发展的足迹;映射出全市上下汇集爱心、勠力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灿烂历程。
亮点1
完善制度保障 五年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逾2亿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扩大民生福祉,为残疾人幸福加码。市残工委以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昆明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完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昆明市残联与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昆明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办法(试行)》,在改革创新工作中,市残联制定出台了《昆明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昆明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昆明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取证补助办法》《昆明市残疾人机动车驾驶技能培训补助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关系到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在制度不断完善下,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体育事业等齐头并进,广大残疾人从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实惠,极大提升了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从2017年开始,昆明市全面实行政府购买托养服务,首批1200名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由专业的托养机构采取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三种方式,开展针对性服务,政府按每人每年1500元至3000元的标准补助托养机构。
昆明市残疾人托养走出了一条新路径。无论是机构托养还是居家托养、日间照料站,其特色托养服务走在了全省前列。五年来,全市建立托养机构18所,培训85名残疾人托养管理和专业服务人员,为12411(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昆明市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工具规定》2016年5月1日正式施行。2016年度全市共办理残疾人爱心卡17610本,1万多残疾人获得免费乘坐地铁和市内公交的福利。
亮点2
织密保障网 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直面残疾人的现实困难,回应残疾人的急切诉求,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应有的福祉,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
为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提高其生活质量,市政府印发《昆明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统称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这是全国层面首次建立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
2016—2017年,全市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达8447余万元,共惠及全市39446名困难残疾人和53852名重度残疾人,成为保基本、兜底线的重要民生保障制度。
在补贴标准方面,昆明市根据省里补助标准,结合昆明市实际进行了相应提标: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按照每人每月50元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一级每人每月按100元、二级每人每月按50元发放,今后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适时调整。
此外,2017年,昆明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也迎来重大利好。凡属我市户籍人口、符合相关规定的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将由政府埋单,个人无须缴纳费用,此新政从2017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另外,昆明市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最低标准全额补助红利,也从2017年1月1日起开始享受。
《昆明市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办法(试行)》明确,对已按年度缴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三、四级残疾人,每人每年按最低参保缴费档次50%的补助标准调整为全额补助,该政策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
在医疗保险方面,根据《昆明市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办法(试行)》,每人每年参保缴费50%的补助标准调整为全额补助。补助时间从今年7月1日缴纳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起。补助对象为属我市户籍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持有昆明市残联核发的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三、四级残疾人城乡居民。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全市45000多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1000多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项惠残政策叠加,使社会特困弱势群体不为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筑牢了残疾人社会保障防线。
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贫困残疾人衣食冷暖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50.79万元对1406户残疾人进行临时困难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组合拳,基本实现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
2017年,市残联投资20万元,设立了12385昆明市残疾人服务热线,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寓意“123帮我”,24小时全天候为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提供政策咨询、投诉请求、意见建议、生活帮助等服务,业务领域涵盖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维权等方面。
2017年1月至9月,累计话务量、语音留言、收发短信11925条(次)。市残联理事长马文森表示,该服务热线的开通,将为我市广大残疾人的咨询、服务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提升残联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亮点3
托底补短精准脱贫攻坚 3年行动计划助贫困残疾人同步小康
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全市共有贫困残疾人38578人,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5154人。市残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目标,重点实施了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助盲脱贫行动计划、住房保障和家庭无障碍改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措施,从“根”上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引来“活水”。
如何能更精准施策、更有效地帮助残疾人这一扶贫开发的重点人群,市残联精准发力,充分利用全市残疾人基础数据采集的大数据,组织开展以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为核心的精准扶贫,通过量体裁衣、精准滴灌,切实做到困难残疾人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各项政策和项目真正落实到每一名有需求的残疾人身上。
市残联依据全国“残疾人基本状况服务和需求专项调查”结果,建立了“一县一档、一乡一簿、一村一册、一户一卡”数据库,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贫困户的建档立卡范围,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残联对寻甸县功山镇横山村委会、杨柳村委会,鸡街镇北屏村,河口镇化桃箐村进行对口帮扶。同时,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将村委会的贫困户挂钩到每一位干部职工头上,实行结对挂钩联户帮扶。
截至目前,市残联共投入扶贫资金186.9万元,在结对帮扶村实施基础设施、人畜饮水、活动场所和安居工程等建设,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残疾人托养、危房改造、考取大中专院校残疾学生入学补助等惠民工程,使四个村委会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步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建设,是实现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市残联探索“造血式”扶贫帮困新路子的有益尝试。
五年来,昆明市大力开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和项目精准扶贫工作,累计投入省、市扶贫资金791万元,先后在富民、石林、宜良、东川、禄劝、嵩明等县区建立了11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其中,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1个、县级扶贫基地10个,使1600余名贫困残疾人受益,辐射带动约1200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实现脱贫致富。
为确保全市残疾人与全社会一道如期实现脱贫与全面小康的目标,加快推进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2016年,市残联、市扶贫办联合下发了《昆明市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通过3年努力,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和其他贫困残疾人脱贫,加快推进全市残疾人实现小康目标进程。
《行动计划》明确,三年投入3500万元,对1000户残疾人家庭给予危房改造;为10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1000户以上开展精准扶贫;扶持200户残疾人自主创业;免费为10000人次残疾人进行培训;扶持建设100家以上盲人保健按摩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具6000件。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处处释放的民生信号,让脱贫奔小康的阳光照进每一位残疾人心灵。
亮点4
残疾儿童筛查和抢救性康复工作 列入2017年市政府10件惠民实事
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马文森告诉记者,十九大报告为残联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保证残疾人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今后要力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据了解,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残联实际工作中,把残疾人事业有机融入十九大精神上来,10月30日,昆明市政府2017年10件惠民实事——“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交接会在昆明长和天城康复医院举行。市残联将“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交接给了以政府招标采购方式入围的12家机构。
马文森作了动员部署。他介绍说,为了给残障儿童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让他们的生命重获光彩,市政府首次将0-6岁残疾儿童筛查和抢救性康复工作列入2017年市政府10件惠民实事,主要为听力、视力、肢体、智力、脑瘫和孤独症等7类残疾儿童免费开展手术、康复和教育等抢救性康复工作。本着提高儿童残疾检出率,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减少残疾的原则,该项目从2017年4月起,开展了残疾儿童的筛查培训、问卷调查及现场筛查。目前,已筛查出0-6岁残疾儿童741名、7-17岁414名,计划投入财政经费1445万元,对他们进行康复救助。
此外,为了让贫困听障人士拥有聆听世界的机会,感受生活的欢声笑语。2017年6月,以“共享欢声笑语 同奔小康生活”为主题的“云南省2017年贫困残疾人助听器适配项目昆明启动仪式”在石林县举行。来自石林县、寻甸县、东川区的600名贫困听障人士,获得了免费赠送的价值600万元的助听器。
康复是残疾人实现小康梦的第一步。市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五年来,中央、省、市财政投入各类康复经费4599.87万元,全方位开展各项康复工作,初步形成全市“大康复”的格局。
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建立26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站,为辖区残疾人就地就近提供康复服务和训练;全市康复机构达到12家,通过实施“光明工程”“七彩梦”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惠残助残项目,5年共为8305名残疾人免费配发基本型辅助器具;对2120名0至7岁智障、脑瘫、听障、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为贫困肢体残疾人免费制作了647例大小腿假肢;对350名贫困重度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了住院补助;完成了30名残疾儿童的康复转介。昆明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已实现全覆盖。
亮点5
就业拓宽人生舞台 5年888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为让广大残疾人朋友在2017年有一个更美好的开端,市残联特别准备了新春就业服务大礼包:2017年2月14日,“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 精准扶贫”为主题的“2017年就业援助月暨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在呈贡区七彩云南第壹城举行。当天,共有81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提供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岗位1896个,残疾人及其亲属达成就业意向810人,其中残疾人就业岗位489个,达成就业意向423人。
与此同时,另一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也为广大残疾人就业带来福音。在第27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2017年5月18日,由市残联、市人社局举办,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昆明市劳动就业服务局承办的“昆明市第27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暨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在昆明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当天,参加招聘的用工单位有154家,其中招聘残疾人及亲属的用工单位有114家,提供残疾人岗位458个,求职人员达到780人,其中参加招聘会的残疾人达到350人,最终达成就业意向的残疾人达220人。
“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是我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市残联通过组织各类“就业招聘会”“就业活动月”,打造残疾人培训就业直通车,大力开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和项目精准扶贫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业就业渠道。
五年来,投入627万元,培训残疾人14033人(次),推荐8880人(次)残疾人到福利企业、社区、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就业。开办盲人保健按摩机构134家,盲人稳定从业282人。全市残疾人就业安置规模逐年扩大,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明显改善。
就业,为残疾人朋友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为残疾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残缺的生命拥有无限空间,市残联用爱心托起了残疾人小康梦。
五华区残联在全省首建五个各类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呈贡区残联全省首创“盲人听书”;官渡区残联建立残疾人民情联系制度;由市残联编撰的《精彩人生》——昆明市优秀残疾人报告文学集2014年出版,这是云南省首本正式出版的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励志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昆明残疾人工作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须奋蹄。展望未来,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蓝图已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残疾人“掉队”,这既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残疾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行走在残疾人共奔小康致富路上,我们坚信,昆明市残疾人事业一定会续写新篇章,昆明残疾人的明天将更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