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部门扶贫 把专家请到田间让农户靠技术致富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昆明信息港 2017-03-06

听说市科技局的扶贫专家队来了,平日思想活络的张朝丽就跑到村委会办公室,找到驻村工作队员要求学习养殖技术。在市科技局驻村专家手把手的传授下,张朝丽的养殖技术有了大进步,她想方设法凑齐1万元盖了土鸡养殖场。截至去年末,存栏土鸡超过9000只;出售脱温鸡苗4500只,成品商品鸡4000多只,张朝丽赚了7万余元。现在,不少农户都上门找她学习养鸡技术。张朝丽正在筹备成立禄劝岩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科技扶贫 专家教授来指导

张朝丽是来自禄劝县马鹿塘乡普德村的一名社保员。2015年开始,昆明市科技局承担了包括马鹿塘乡普德村在内,禄劝县两个乡三个村的包村扶贫、整村推进的任务,其他两个村是达作卧和阿巧村。

“3个村地理地貌、地形走势各不相同,海拔高差差异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扶贫难度较大。”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一现状,市科技局第一时间带领相关人员深入3个村开展扶贫调研,随后立即制订了《昆明市科技局挂钩扶贫工作方案》,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安排扶贫资金。

根据3个村的不同特点,分别安排和设置了科技扶贫项目。两年来,共安排科技扶贫产业项目资金591万元。

在项目实施上,采取“专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省内知名专家教授成立扶贫攻坚技术指导小组,企业负责具体项目实施,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桥梁,精准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

结合普德村海拔高、耕地少、坡陡箐深的现状,市科技局通过扶贫项目引导村民发展种养业有机结合的项目:人均种植一亩中草药、一亩新品种马铃薯,人均养殖一头良种商品猪或75只优良土鸡。由公司和合作社对畜禽做疫苗接种并保障成活后,再交付贫困户养殖。

产业扶贫 增强发展后劲

为了确保脱贫后不返贫,市科技局通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大力培植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在普德村,建盖了两座1000余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马铃薯新品种繁育体系建设;配套了光伏取水工程一座,保障当地人畜饮水。“两个项目的建成,可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质马铃薯种薯,保障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目前项目的实施均已达到预期效果,人均收入超过脱贫指标3500元的2倍以上。”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达作卧和阿巧村,新建和扩建了两个种猪场。由合作社建盖厂房,公司提供种猪、饲料、猪床并提供技术指导,并将合作社社员送到现代化养殖企业中跟班学习。据介绍,截至去年末,两个种猪场已经为当地建档立卡农户提供商品仔猪150多头,猪场本身也得到了发展。结合上述两个村的地形地貌特点,市科技局还着力推动了一批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老百姓看了就懂、学了就会的科技项目。当前已开展的包括中草药种植,黑山羊养殖技术示范和青花椒推广种植。

精神脱贫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市科技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两年来,安排专项培训经费60万元。以深化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技能培训质量,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造血”功能,减贫、摘帽、增收为主要目的,开展了“无公害菜蔬栽培与病虫害防治”“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核桃栽培与管理技术”“土鸡科学养殖技术”“科学高床厩养山羊讲座”“提高新农村养猪技术”等农业种养殖技术培训。除挂包帮扶的禄劝外,还在东川开展培训26期,培训2492人次;寻甸开展培训43期,培训4677人次。

另外,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市科技局把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深入到农村和贫困地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在全市两县两区实施绿色光亮工程中,禄劝共安装太阳能路灯825盏,其中,普德村、达作卧和阿巧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点点灯光在大山深处,照亮的不仅是贫困地区村民的夜晚,更是脱贫致富的希望。(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