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川箐口村高山旅游的脱贫路径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昆明信息港 2017-03-06

2月27日,东川区铜都街道党工委召开表彰大会,铜都街道箐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冯兴能连续上台领取了四个大奖:突出贡献奖、最佳奉献奖、优秀村干部以及箐口村先进集体奖。

这些年来,箐口村获得区级、镇级的奖项几十个。冯兴能也多次获得上级表彰,2012年获得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被铜都街道评为致富带头人。

箐口村距城区25公里,最低海拔2200米,最高海拔4017.3米,全村402户1398人,建档立卡户282户,人均耕地面积0.88亩。这个省定贫困村的村民过去依靠种植洋芋、玉米以及打零工过着清贫的生活,如今在冯兴能的带领下,因地制宜,以“高山旅游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走出了一条通向富裕的大道。

大山里飞出金凤凰

1969年3月,冯兴能出生在牯牛寨箐口村小水井社。村穷家也穷,15岁时,他未读完初中便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到东川城里谋生活。先后做过土杂工、模板工,当过小包工头。贫穷的家境,激发了他致富的斗志。虽然文化基础差,但他勤学好问,虚心向别人学技术、学管理,一步一个脚印,在建筑行业逐渐成长,最终,在东川建筑行业里成了佼佼者。2003年,冯兴能成立了“昆明兴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此后,公司不断做大做强,于2008年成立了“昆明兴箐集团公司”,资产达20亿。

自己致富后,冯兴能一心想着回报家乡,他感慨:“‘兴箐’就是要振兴箐口,‘兴箐’二字,凝聚着我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我虽然富了,但乡亲们还很穷,我要用爱回报家乡。”

冯兴能这样说,也这样做。2005年,他捐资250万元,为村民们安装了一条直径4寸、12公里长的PE生料管,把山泉水从海拔3500米的牯牛山引到箐口村、汪家箐、小水井、脑包地、草子地、双石头6个自然村的村民们家中。那一年,他还捐资300余万元把汪家箐到东川城16公里的出村山路由原来的4米扩宽到7米,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难题。

2006年,他投资7.5万元重新粉刷箐口小学和村房外墙;改建了村委会和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办公用具、音响设备等。随后,又投入14.4万元新建农村生态公厕18个。除了箐口村外,冯兴能还为洗尾嘎小学捐赠价值10万元的衣物及食品,并出资资助贫困生。 

回到家乡当村干部

2005年4月,冯兴能参加了箐口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以高票当选为主任。在后来的换届选举中,他连选连任村主任。2010年4月,在村两委换届中,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至今。

在谈到当村干部的感受时,冯兴能说:“当村干部要‘用心、用情、用智慧’,为民谋利。要干好农村基层工作,单靠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人的思想要转变。村两委班子要团结,要有干事创业精神,村民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自上任开始,他首先统一班子思想,事事带头,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成员不计报酬,坚持24小时有人值班,方便群众办事,村里修沟修路,“两委”人员积极参与协调,尽其所能支持工作,外出跑项目、筹措资金不向村集体报销一分差旅费、招待费。这些,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村两委出台一系列村规民约,鼓励发展生产,每年评选致富带头人,实行奖励。各项规定一一落到实处,群众的思想有了较大转变,脱贫致富有了内生动力。气势磅礴的牯牛山汇聚了高山草甸、杜鹃花海、冰瀑冰原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村两委认识到:要拔穷根,就必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旅游开发的道路,才能带动广大群众致富。

“依托现有资源保护与开发,力争将箐口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点。这是对箐口村的发展定位。这一定位,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自2005年始,箐口村围绕这一定位,以‘高山旅游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一系列工程,为旅游开发打基础、造氛围,准备条件。’”冯兴能说。

围绕旅游开发,以获得国家传统村落名号的汪家箐石板房为依托,箐口村自2005年以来新建的房屋都统一风格,全部以“石”为主,与汪家箐石板房建筑群、牯牛山景区形成一个融合发展的新景观。2016年,村里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房屋全部是风格统一的石板房。当年,这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旅游业带来发展活力

围绕开发牯牛山旅游项目,冯兴能个人投资1500万元种植了4000余亩红豆杉,每亩支付租金400—500元,并吸纳农户负责种植管护,仅此一项,就让约100户农户每年增加近2000元收入。他还带领村民充分利用荒山种植花椒3000余亩,今年已完成种植1000亩。冯兴能说:“3000亩花椒有21万棵树,箐口村村民人均达140棵,一棵树按100元计算,该项收入人均可达1.4万元。”

2013年,箐口村从山东引种500亩“红色之爱”苹果。“5年内,我们村人均收入将超过万元。”冯兴能算了一笔“脱贫账”:“红色之爱”苹果目前涉及箐口村100多户、500余人。为了发展该种植项目,冯兴能承包了上述农户500亩土地,每亩租金500元;农户再加上每月在苹果基地等项目的打工收入2000元左右,仅此项收入就达到2.4—2.9万元。明年起“红色之爱”苹果将开花挂果,按每亩70棵,一棵产果20公斤计算(10元/公斤),收入2000元,亩产1.4万元,五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值将更高。

此外,箐口村大山里拥有50000株野樱桃,通过嫁接车厘子试验成功,现已嫁接了10000株。冯兴能说:“车厘子按低价算,每公斤30元,每棵树采10公斤,每棵树每年可收入300元。全部挂果后,单车厘子一项收入可达300万。”箐口村还利用可嫁接改良的野生核桃树20000株 ,现已改良5000株。“野生水果改良后,箐口村在5年后的人均年收入将达到5—7万元。”冯兴能说。

自2005年以来,箐口村在东川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成功申报汪家箐石板房农耕文化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

目前,从东川城区到汪家箐的16公里公路正在打造景观大道,行道树全部种植桃树、杏树,以后春天是花道,夏秋季节是果道。投入1000万元的汪家箐紫霞宫道观已建成,牯牛山的仙人洞、观音庙等也进一步恢复。此外,利用7000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的赤芍、白芨、重楼、油用牡丹、魔芋、香料植物等,也将让游客既能观景,又能买到货真价实保健药材。

随着游客量的逐渐增多,旅游业为箐口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冯兴能介绍,箐口村现有16—60周岁劳动力990人,患病及残疾172人,实有年龄劳动力人数818人,0—15周岁人数234人,60周岁以上21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129人,在家参与农业种植、景区建设务工200余人,60周岁以上参与务工人员50余人,其余489人从事家中种植业。“通过文化拉动旅游、旅游带动农业,2017年,箐口村建档立卡贫困将全部摘帽。”(昆明日报 通讯员郑加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