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读 近年来,晋宁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和机制创新,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工程,整合优势资源办“大教育”,逐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多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提速发展、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相互补充、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全县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引入激励机制
晋宁县教育局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多措并举,进一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校长公选制,民主选人,民主治校。为使有能力的人能在校长位置上施展才华,促进学校教育有更好发展,晋宁县教育局对学校领导任用进行了大胆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按照公平竞争,择优选任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中小学校长。从2001年起,在宝峰中学、新街中学、上蒜中学、晋宁五中、六街小学推行校长公选制改革。2008年,对全县26所中小学校长进行公推直选和校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公选出的校长师生公认度高,业务能力强,管理有方,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
绩效工资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以教师业绩工作量考核为主的绩效工资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发展的有力手段。从2000年,晋宁县在全县教办中小学、幼儿园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改革,将教师工资总额30%的活津贴部分暂扣出来,实行动态奖惩,每半年兑现一次,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制度。打破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少干都一样,工资奖金照样拿的“平均主义”,在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人事管理“中心”制,教师由“单位人”向“岗位人”转变。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动力,对提高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关键作用。2008年2月19日,晋宁县挂牌成立了晋宁县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教育系统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全县教育系统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全部纳入县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管理,多年来教职工身份由“单位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岗位人”。这一转变,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典型,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德为首德教并重
晋宁县秉承以仁治校,以爱执教,以诚待人,方可融社会、学校、师生为一体,才能够和衷共济,富民强县的理念,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减负”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
晋宁一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子帮扶培养,高中教师每年考高考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水平。同时,实行教师三级聘任,推行绩效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各种有力手段,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连续5年被昆明市教育局授予“高考质量进步奖”。晋宁二中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该县率先与成都市七中合作开办了网络教学班,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晋宁县教育局以全面开展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活动为突破口,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全县各中小学已全面开展了“三生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竞赛、《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孩子一起成长”——家庭教育讲坛系列活动。实现了“三生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做到教材、课时、教师、教案四落实。通过推行“三生”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生存、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
“化零为整” 集中资源办优质教育
晋宁县按照“小学向乡镇和人口密集的行政村集中;中学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教育资源整合,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用四年时间,对全县重点急需新建、扩建完善的35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标准化建设。自2007年5月启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以来,通过两年的努力,已完成了晋宁第五中学、晋城富有小学、夕阳白马龙小学、晋宁三中、昆阳兴隆九年一贯制学校,共11所标准化学校建设,这些学校已全部投入使用。2009年,搬迁新建晋城中学、城关小学、新街中心小学、上蒜竹园小学、晋城小海小学、晋城石碑小学、上蒜河泊小学、昆阳凤踪小学、新街安江小学,拆建化乐十里小学和改扩建上蒜中学;启动扩建古城第二小学、新街黄庄小学、二街第二小学共14所标准化学校建设。2010年,将完成搬迁新建昆阳镇回龙小学,改扩建古城中心小学、新街中学、宝峰中学、晋城中心小学、化乐中心小学、六街第二小学、夕阳民族中学、夕阳民族小学、双河民族中学共1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目前,这1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市级论证、立项。到2012年,全县中小学将由2002年的168所撤并为43所,全县中小学的校园生均占地、生均教学及其辅助用房面积指标达国家标准的学校比例可从8%增加到85.4%,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可从10%增加到90.2%。在标准化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90%。通过撤校并点,全县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办学、资源优化共享,集中资源办“大教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因势利导 突出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就业、再就业,脱贫致富和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晋宁县教育局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提高国民素质结合起来,县政府出台了《晋宁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和《晋宁县职业教育“十一五”攻坚方案》,按照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以县职业中学为龙头,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重点抓好“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发展,开设了光学机电、旅游、汽修、幼教、酒店管理、园艺、农村经济管理、计算机与财会等10余个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并采取“学校自主、校企、校际联合”的办学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理论过硬、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自2005年以来,晋宁职中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就业达3000余人。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该校生源逐年增加,现有职高中生988人,比2005年增加520人,每年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率均达到了90%以上。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延伸办学链条向社会输出教学,为社会再就业人群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汽车修理工、维修检验工、性能调试工、钳工、电工、茶艺师、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30余个工种的初、中级培训。2007—2009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10期,培训人员2.86万人次;培训“两后双百”人员1443人,满足了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培训需求。2008年12月,晋宁县职中通过了省级示范职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学校占地面积由17.5亩扩大到82.5亩,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细节入手 全力整治学校安全环境
学校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晋宁县教育局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重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做到“逢会必讲安全,到校必查安全,整改必须及时,落实必须到位”。
晋宁县教育局从细小入手,全力整治学校安全环境,要求各学校加大值班巡检及晨检力度,排查校舍安全隐患,对教室、学生宿舍、食堂以及各种功能教室等用火用电设施设备进行重点检查,严禁教室门、学生宿舍门使用外开式明锁;坚持晨检制度,防止学生发热生病进入学校,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火种等违禁物品进入教室,强化宿舍管理员职责;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制,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教育学生如何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对校园及周边校舍建筑安全,各建设工地安全防护,围墙大门及校内各种体育设施,高大树木等大检查。通过大检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以保证稳定、平安的校园环境,切实维护了各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利用现代手段 推进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事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教育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手段作支撑,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共享。2005年,晋宁县教育局成立了电教科,先后投资110余万元,建立了县教育局中心网站,开通了“晋宁教育信息港”,包含门户网站、教育综合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视频会议系统四大板块,通过这个平台,将全县教育系统各部门、直属学校、各中学、各中心小学连接到网络中,形成区域性的互联、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基础构架,促进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主管部门与学校间的联系,各学校间的信息交流、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广覆盖、全方位和多手段。(昆明日报 陈敏 王一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